車市新聞 - CarStuff 人車事

In
人車事新聞
Aston Martin Residences將座落於邁阿密比斯坎大道300號,由全球知名房地產公司G&G Business Developments所興建,2022年完工後將成為紐約市以南最高的住宅,以及邁阿密天際線美景的顯著指標之一。

In
人車事新聞
根據全球知名市場評鑑調查機構J.D. Power最新公布的2019年台灣新車銷售滿意度(SSI)調查SM指出,Mercedes-Benz再次高分稱霸豪華品牌新車銷售滿意度冠軍,並與第二名在分數上有著極大的差距;這已是5年來Mercedes-Benz第3次獲得此評鑑肯定,清楚說明台灣賓士這些年致力於提供客戶最佳的品牌體驗,讓消費者完整體現 ”The Best or Nothing” 品牌精神,在每一個環節提供最極致的購車體驗。

In
人車事新聞
SsangYong總代理永嘉雙龍汽車於今年4月9日正式發售豪華運動越野皮卡REXTON SPORTS(建議售價:136.8萬)後,永嘉雙龍汽車即宣布攜手台灣拉力賽車皇后沈佳穎以旗下運動越野皮卡REXTON SPORTS征戰2019年Asia Cross Country Rally亞洲越野拉力賽事。

In
人車事新聞
台灣福斯汽車以全車系IQ.DRIVE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提供安全駕馭,此次更限量導入83.8萬的The Polo智能特仕版,除擁有智能特仕版專屬套件,同時亦可適用本月購車優惠方案;此外,8月針對Golf、Touran、Tiguan等熱銷車款,指定車型持續推出零頭款、低頭款/低月付以及第五年延長保固,現金購車再獨享優惠折扣,其中部份車型再享有免費前3次標準保養和萬元中油加油儲值卡,輕鬆入主德國智慧科技的Volkswagen德藝車款。

In
人車事新聞
TOYOTA總代理和泰汽車於8月5日正式發表全新改款5人座PRIUS PHV。TOYOTA長期致力於節能車款開發,自1997年生產全球第一台量產Hybrid車款至今已20餘年,TOYOTA憑藉著成熟的HYBRID科技技術與穩定品質,穩居節能車的領導品牌,更於2017年4月導入PLUG-IN HYBRID插電式油電車款PRIUS PHV。PRIUS PHV兼具EV純電與HV油電車款優點,不僅享有與EV車款相同的純電駕馭樂趣,當電力不足時,系統將自動轉換為油電模式繼續行駛,不須擔心純電行駛里程不足、找不到充電站的問題,免除續航力不足之焦慮感,深受消費者的肯定與信賴。

In
人車事新聞
Mercedes-AMG 縱橫性能車壇超過半個世紀,將F1賽場上累積的科技與經驗投入市售車的開發,以最完整的陣容來強化「Driving Performance」品牌精神。除了熱血車迷最津津樂道的V8家族63車系,以及性能與實用度兼顧的V6引擎43車系之外,不斷開發直四引擎極限潛能,撼動豪華小型車壇的45車系更是不容忽視的勁旅。Mercedes-AMG 橫跨豪華性能房車各級距的明星陣容,在2018年,加入了跨時代科技的53車系,搭載獨家 EQ Boost 輕型複合動力系統,一上市就引發關注。53車系不僅擁有CLS 53 4MATIC+與 GT 53 4MATIC+兩款優美的四門轎跑,蟬聯多年豪華中大型主管房車銷售榜首的 E-Class 也導入了 EQ Boost 輕型複合動力系統,推出 E 53 4MATIC+四門房車、雙門跑車。全新 E 53 4MATIC+四門房車、雙門跑車用未來智能,成就今日性能。

In
人車事新聞
在 Mazda、Nissan 與 Honda 相繼公佈第一季財報之後,Toyota 也在上週五公布了第一季財報成果。當季獲利表現超越預期,營運獲利增加 9% 達到 7,420億日圓,不僅高於去年同期的6,827億日圓,也高於市場分析師預估均值的6,920億日圓,這些都主要受益於中國市場強勁需求。不過,Toyota 考量到日圓走強將降低國內收入,因此下調了全年預期 2% 至 29.5 兆日圓。

In
人車事新聞
歷史悠遠的「Monte Carlo」蒙地卡羅拉力賽,被稱為世界最艱難的賽事之一,自然成為歐洲各家車廠必爭之地,而來自捷克、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Skoda自然沒有缺席,早在1936年Skoda便奪下第一座冠軍,緊接著又以Popular佔據該級距亞軍位子,寫下Skoda賽車史的開端;一直到今天仍不斷創造佳績,Fabia R5已經是不能被忽視的強勁對手,並且已經連續四年(2015-2018)獲得 WRC2 組車隊冠軍。

In
人車事新聞
2019年「Ford安全節能駕駛體驗營」連續兩個禮拜在台灣南北兩地盛大舉辦,今日台北場於士林監理站舉行,同樣吸引不少民眾報民參與,而本屆活動的道路安全大使「這群人」人氣創作者展榮、展瑞、木星也現身台北場,藉由模擬服裝及智慧駕駛輔助功能的體驗,向廣大粉絲及用路人宣導道路安全駕駛的重要性,也分享行車新科技帶來更多的安全與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