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文化沙漠中的一泉清流 臺灣車壇小跑車概述

汽車的發明起初是為了運輸乘載,但是,自從人們發現副產品 ─ 速度也是汽車所能帶來的重點樂趣後,以此為主目的而設計的車款於焉開始陸續現身。

在這裡,一如慣例,我們還是先來定義一下我們的主題 ─ 所謂小跑車究竟為何?基本上,將這個詞拆解開來,我們分別可以獲得「小」與「跑車」兩個概念,小很簡單,指的是體積不大,在此我們將之設定在4.4m以下,原因在於超過4.4m後,便開始侵門踏戶進入諸如Porsche 911甚或Ferrari 458 Italia等高階跑車的門檻;然後,跑車(Sports Car)指的當然是以駕駛樂趣為最優先考量的車款,因此,若兼著需要考量到後座空間、載人載物的機能性等面向者的衍生性能車款,說真的,不管再怎麼強悍諸如C 63或M3/M4,但對我們而言仍永遠搆不上跑車兩字。

小跑車中的「小」與「跑車」,應該嚴格加以定義。

於是乎,小跑車,指的便是4.4m以下的純2座、或2+2座車型,當中當然也有些模稜兩可的傢伙出現,像是過往的Honda CR-X,現在的CR-Z或VW Scirocco、Hyundai Veloster都是,不過由於它們都有著一片需要向後座空間妥協的車頂,以致於車後C柱與B柱頂端仍有一定程度的距離,不若如今主角Subaru BRZ或Audi TT,B柱與C柱上方則為無需考量後座頭部空間而幾乎呈現連接起來的狀態,如果硬要把CR-Z也算做小跑車,那麼如同EG時代的CV3或是三門版本Peugeot 306/Citroen ZX,又該作何歸類?

如VW Scirocco這類車款,僅管原廠定義在小跑車,但為了後座空間而拉直的C柱角度顯然不符我們認知。

如果把小跑車如此狹義規範後,我們認為還有些由四門房車衍生而來的Coupe也不能算在內,畢竟它們仍兼顧到實用機能部分;至於Roadster,則暫時需要將其計算進去,理由有二,其一是因為Roadster更是為了純粹駕馭樂趣而生;其二是因為不管何時,許多Roadster皆擁有雙生版本的雙門跑車,就像是Porsche Boxster與Cayman的關係,因此若僅討論硬頂車款而不加進同基礎平台的Roadster,實在說不過去。

Roadster多半與小跑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至於如圖的Mazda MX-5,則是少數謹守基本教義的平價Roadster。

而以此為範圍討論小跑車,臺灣比起主流汽車市場如歐美甚至日本,接受度與販售時間肯定晚上許多,扣除掉當年少到幾乎可當不存在自辦進口或外交用車的英日系跑車(當時更多的美系Coupe則多是孔武有力車長過五米的大傢伙),在1975年以前,臺灣街頭幾乎看不見任何小跑車的蹤影。

時序進入1980年代,臺灣庶民經濟開始快速起飛,雖然對於駕駛熱情或樂趣這類的概念還虛無飄渺,但擁有一輛低扁漂亮的小跑車總是拉風舒爽快事,在這段時期,臺灣最早的三門國產車正式登場,裕隆311KSD/KGX以轎跑車為名,雖然其實不能算在小跑車的帳上,但確實表達了相當程度當時人們對於平價跑車的渴望。

而在1980年代前後像是Alfa Romeo Sprint或是Berton X1/9等義系小跑車則開始成為當時雅痞身分地位的表徵,而後漸漸接近80年代末期,由水貨商引進以及留學生自帶的美規車開始大舉入侵,包括Toyota MR2/Celica/Sera、Mazda MX-3/MX-5等小跑車時可得見,甚至各總代理也開始想在此分一杯羹,Mitsubishi Eclipse、Ford Probe便曾是那時路上的絕對亮點,雖然以房車底盤而來的操控並不算高竿,但單單帥氣的外型便已風靡萬千少年。

Alfa Romeo Sprint於1976年現身,曾一度是臺灣小跑車指標性車款。

早年留學生也曾攜回為數不少的Toyota Celica等日裔美規小跑車(後來和泰也曾引進第六代的Celica)。

80年代末開始,Mitsubishi Eclipse成了臺灣最夯的小跑車,街頭巷尾無處不可見其蹤影。

Ford Probe也是90年代初期熱銷小跑車之一。

至Hyundai Coupe之後,時序進入90年代末,這股平價小跑車氣勢開始由盛轉衰,取而代之的則開始由高級品牌Roadster/Coupe領銜,讓Porsche起死回生的Boxster/Cayman、BMW Z3/Z4、Mercedes-Benz SLK乃至今天本文主角Audi TT都是例子,當然屬性更極端的Lotus Elise/Exige也名列清單之上,而這樣的趨勢至今仍未有重大變革,間中雖然偶有平價小跑車復興的口號傳出,但說真的除了也是主角之一的Subaru BRZ/Toyota 86以及在臺灣實在也不算便宜的Nissan 370Z、Peugeot RCZ與Mini Coupe/Roadster之外,其它選擇真的不多。

到了90年代後半,小跑車市場由高級品牌Roadster的Boxster與SLK帶領成為顯學。

時至今日,小跑車不僅因著優異的動態性格而讓人著迷,瀟灑不羈的形象與迎風奔馳的浪漫感性情懷,更是其於國際車壇歷久不衰的原因。不過,正因個人用車形象鮮明,對於平均所得偏低、公共運輸系統發達因此擁車率相對不算高的台灣來說,汽車產品多半仍針對全家共同使用目的為主,再加上台灣人普遍「多即是好,不管用不用得到」的約定俗成觀念,因此小跑車數量始終算是小眾而已,尤有甚者,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急速擴大,能夠擁有購買個人用車能力的消費者,所需求的面向像是虛榮度、終極性能或稀有性已不是一般小跑車所能給予了,當花兩三百萬買輛小跑車跟花五六百萬買輛911對你荷包感覺差不多的時候,換作是你,會怎麼選呢?

不過,對我們而言,每種車都有它的價值所在,之所以稱小跑車為清流,就是取其執著於駕馭本質上的享受,而將炫富、實用等等枝微末節暫放一邊的灑脫,不管什麼事,台灣人都被教育得太重細節瑣事而輕忽本質了,如今兩輛俊俏且靈動的小跑車擺在眼前,還想那麼多要做什麼?

而今,這兩輛可口的小跑車,究竟誰更合我們胃口?

延伸閱讀:玩樂拉風─Audi TT & Subaru BRZ 演繹不同設定跑車的樂趣

延伸閱讀:異曲同工!Audi TT & Subaru BRZ,各自找尋小跑車的樂趣天地

延伸閱讀:享受熱情‧鍾情樂趣─臺灣汽車市場小跑車產品群覽

文=鄭捷  攝影=鄭捷、各原廠

鄭捷

認為車該是男人一生最重要的消費與品味,開著一輛不對的車上街,就像穿著一雙不對的鞋般令人渾身不對勁。

入行超過8年,曾擁有Oldsmobile、Chrysler、Opel、Audi、BMW與Saab等大多數夠冷的車,曾任《Car & Life ─ 車語生活》編輯,《ca汽車鑑賞》資深編輯與主編,現為《Carstuff人車事》主筆,以及一輩子的車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