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後開始說起….
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簡史
圖片來自網路。
雖然現在網路上常有人批評政府「保護裕隆70年」,但話說回來,也得實話實說——裕隆汽車身為台灣戰後最早成立的汽車品牌,早期確實是政府扶植的重點對象。
當時台灣剛起步,工業什麼都缺,政府為了發展本土汽車產業,當然力挺裕隆。不過從 1967 年開始,政策就開始轉變了,政府開始放寬汽車製造的執照申請門檻。接著 1970 年代又推出高額關稅保護政策,進口車關稅從 50% 拉到 75%,這一波也讓不少新車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像是三陽、中華、福特六和、羽田機械、三富汽車等等,市場競爭一下子熱鬧起來。
但好景不長,到了 1980 年代中期,為了準備加入 GATT(也就是 WTO 的前身),政府又開始走市場開放路線。1985 年推出「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從降低本地零件自製率門檻到逐步調降進口關稅,一路開放到 1988 年,乾脆連進口車都開放了,國產車廠直接迎戰國際品牌,壓力山大。
圖片來自網路。
面對這波「全球化衝擊」,裕隆其實早早就開始未雨綢繆。他們在 1981 年就設立了「裕隆龜山工程中心」,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裕隆汽車工程中心。這個中心可以說是台灣汽車自主研發的開端重地,不只打造出國產經典車款 飛羚101,也培養出一票在汽車設計圈打滾的本土人才。
可以說,正是這一步,讓台灣汽車產業慢慢走出組裝的角色,開始有自己的設計、自己的風格,也踏進了「自主研發」的新時代。
為了貨物稅減免 3%
自主研發的時代來臨: 裕隆、中華、福特六和、國瑞陸續成立研發中心
在1990年前後,台灣政府為了鼓勵汽車產業自主研發,推出了一項很有吸引力的貨物稅減免政策。簡單來說,只要國產車的車身、底盤或引擎是自己設計的,每項就可以減免3%的貨物稅,最多可以省下9%。這項政策主要是希望車廠能夠提升技術,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真正走向自主研發的路。
同一年,政府也成立了「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ARTC),目的是幫助本土車廠強化研發能力,並進一步加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不過,這項政策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就走入歷史,因為這種針對特定產業的稅務優惠被認定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在入會後這類減稅措施全面取消,不過在加入前有提出申請的廠商,政府還是給了三年的緩衝期。
而就在這個「黃金十年」的期間,幾乎所有國產車廠都動起來了,紛紛自己下手改造原廠車款,並帶領著旗下衛星零組件廠商一同研發、投入零組件大量在地化。像是大發銀翼、大慶金美滿、Nissan March 四門版、Cefiro、Sentra CE/HV、AD Resort N-RV、福特 Mondeo M2000 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即使有部分母廠嚴格限制車輛不能大幅改造,但像是三陽、國瑞等還是依照市場口味,針對原版車型推出小規模的改造,當然也讓零組件供應商受惠。
接著到了2000年前後,裕隆、中華、福特六和、國瑞也陸續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不只開發國內車型,還開始規劃把車子整車出口或是用CKD(全車拆散後再組裝)的方式打進東南亞、中國市場甚至是日本、大洋洲市場,讓台灣的技術有機會在更大市場規模中發揮。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裕隆 YATC推出的 Sentra 180、Cefiro A33/34、Serena Q-RV、March、X-Trail;福特六和推出的 Mondeo Metrostar、Escape、MAV、i-MAX;國瑞生產的 Vios、Corolla Altis 車系、Camry、Wish 左駕、Sienta 左駕等都是台灣人的結晶!
當時也有一些車廠開始拓展到中東、俄羅斯與東南亞等地,不過隨著整個產業走向「全球化」、以及部分車廠在產品佈局上有所調整,這些本土研發中心有些就慢慢淡出,只有國瑞研發中心仍有幫助母廠 Toyota運作、服務全球供應鏈。
有了YATC(裕隆亞洲技術中心)這樣的基礎投入,讓台灣的汽車研發人才得以系統性地培育與成長,為後續在地研發的延續打下堅實根基。如今,CARTEC(中華汽車亞洲技術研發中心)承接這份使命,持續深耕本土研發,成為支撐台灣汽車產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從威利開啟自主研發之路
中華商用車最懂台灣
說到 CARTEC,可能很多人對它的背景不太了解。其實 CARTEC 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裕隆工程中心和中華汽車合作開發的「中華威利」、代號 CM66。這款商用車是雙方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產品,基礎技術來自第四代三菱 Minicab,再經過裕隆工程中心與中華汽車技術人員共同巧手改造後,性能更強、實用性更高,也因此更受市場歡迎。
當年威利可是實打實的進行各項安全測試(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當年威利可是實打實的進行各項安全測試(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當年威利可是實打實的進行各項安全測試(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當年威利可是實打實的進行各項安全測試(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上市短短三年,銷量就突破六萬輛,拿下超過八成的市佔率,成功讓中華汽車坐上台灣商用車市場龍頭的寶座,一直到現在都還穩居領先地位,同時也藉此帶動旗下零組件工廠的蓬勃發展
,不用再受制於母廠的要求。
當年特別推出的展示用車(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而在中華汽車開始進入乘用車領域後,商用車市場還是沒有忘本,在 1997 年與三菱汽車合作研發了全新商旅車:代號 KZ 的 Freeca 車型、讓「 RV 王國」的名號更為響亮,不僅外銷零組件回去給日本、還有賣到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等地,光是 1997 年外銷零件產值就達到 20 億新台幣,為後續 Galant、Lancer、Savrin 與 Colt Plus 等自主開發車型奠定良好基礎。
FREECA 是三菱母廠與中華汽車加深合作關係的第一台車、更是首次外銷零組件的車型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98年,華擎成功設計並量產台灣第一具自主開發的1.2L汽車引擎,並供應給中華汽車「威利1.2」等車型,使台灣成為繼日本、韓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汽車引擎工業的國家。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CARTEC 中華汽車亞洲技術研發中心成立
為日本三菱注入活水
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說到中華汽車的研發單位 CARTEC(全名是中華汽車亞洲技術研發中心),那可真是台灣汽車界的幕後英雄!它是在 1999 年成立的,當時剛好碰上三菱汽車陷入財務危機,結果反而成就了 CARTEC 的大爆發。因為這樣,中華汽車有更多機會主導開發許多「只賣台灣」的車款,不只更貼近本地消費者的需求,還加入了不少創新設計。
在 CARTEC 正式啟用之際,為展現開發成果中華汽車便在 2000 台北新車大展上推出了三款風格各異的概念車型,驚艷全台灣!
在 CARTEC 正式啟用之際,為展現開發成果中華汽車便在 2000 台北新車大展上推出了三款風格各異的概念車型,驚艷全台灣!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你知道嗎?像是一代神車 Lancer、中大型房車 Galant Grunder、熱銷多年的商旅車 Zinger、菱利、Delica,還有家庭最愛的 SAVRIN,它們的外型和內裝設計,幾乎都是出自 CARTEC 團隊之手,這也讓台灣車廠不只會做商用車,連乘用車設計也能跟得上潮流。
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即便之後台灣加入 WTO,進口車關稅一路下降,國產車壓力山大,但 CARTEC 沒有退縮,反而持續升級本地車型,從配備到技術全面加強。還靠著三菱的國際網絡,把像 Zinger、Veryca 這些台灣設計的車賣到東南亞,讓世界也看到「MIT 車款」的實力!
在人才培養上,CARTEC 也超給力。靠著參與各種研發項目,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工程師和設計師。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那台超有名的概念車——Milvas,它可是台灣史上第一台依照「國際概念車標準」打造的作品!這台車結合了國際級設計師與台灣本土創意,真正讓世界看見台灣汽車設計的實力。
CARTEC 不只是中華汽車的研發中樞,它還間接帶動了整個台灣零組件產業的升級,接觸到更多海外市場,讓整個汽車產業鏈變得更強、更完整。這種產業合作不只是「你賣我買」,而是一起成長、共創雙贏!
GALANT 第一次小改款是 CARTEC 初次作品之一,其車上搭載的 EASS 三段可調避震器與 G-NET 衛星系統也是 CARTEC 在零組件開發的成果 (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母廠重心轉移
中華汽車自主能力更加強大
雖然三菱後來把重心轉向東南亞市場、乘用車部分慢慢淡出,但 CARTEC 依然堅持走自己的路,沒有放棄開發台灣在地的商用車。像是新一代 Zinger、得利卡,還有最近剛上市的輕休旅 J SPACE,通通都有它的影子。而且在智慧駕駛技術上,CARTEC 也沒有缺席,從 ADAS 高階駕駛輔助系統到各種車用電子設備,不只讓車更安全、更聰明,也為未來的自動駕駛打下了基礎。
進入 2010 年代,中華汽車就開始投入電動車技術開發,而 CARTEC 更是電動車領域的先鋒。他們不只研發電動車平台,還跨足車聯網、能源管理,甚至幫物流業打造專屬的電動貨車。像是 e-Veryca 電動版、e-MOVING 電動載具 都是他們的作品。
而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即將在 2025 年底登場的 ET35 純電 3.5 噸商用車!這款車的國產化比率高達 90%,電池系統是由鴻海供應,電動馬達則由士林電機提供,完完全全是「MIT 夢幻聯隊」的結晶,不但讓中華汽車展現整合國內供應鏈的能力,更為台灣物流業的電動轉型開出一條明路。
台灣一直都有自主研發能力
你,還覺得國產車只是組裝廠嗎?
寫到這裡,回頭看看,從 1953 年裕隆汽車成立開始,轉眼也超過 70 年了。雖然台灣一年汽車市場只有大約 45 萬輛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太小,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家成立的車廠,其實都曾懷抱著「我們也能自己設計車」的夢想。
當然,這一路走來不容易。有些車廠中途可能因為原廠政策改變,不得不放棄原本的自主研發計畫,但他們的技術團隊、研發資源,後來很多也變成了母廠供應鏈的一部分,繼續發揮實力。這些默默耕耘、不太被注意的團隊,其實就是台灣汽車產業的「隱形冠軍」。
現在還具備從上游到下游都能自己來的完整研發能力,而且還持續替台灣汽車產業注入活力的團隊之一,就是中華汽車旗下的 CARTEC 技術中心。他們不只是在開發新車,幫整個產業升級技術、推動創新,也一步步地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實力。
即使面對市場規模不大、技術門檻又高、資金壓力也很重,還要跟國際大廠競爭,他們還是選擇堅持走自主研發的路,特別是在商用車和電動車這兩塊領域,更展現出強勁的實力和成果。
所以——你真的還覺得台灣汽車廠只會組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