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試駕報導】來自未來的都會精靈─iQ試駕

〝未來〞離我們有多遠?還記得小時候看汽車雜誌介紹車廠對於未來的汽車發展概念圖中,車都不大,因為在大眾運輸系統發達下,大部分的汽車成為個人使用地移動載具,然而就在短短幾年間smart fortwo、Toyota iQ等微型車陸續上市後,原來我們可以提前進入所謂的〝未來〞!

 

 

 

微型車風潮

 

雖然本次試駕的主角是Toyota iQ,但是提到微型車,就還是不免不提一下smart,當瑞士地知名鐘表商SMH與Daimler-Benz合作、於1994年破天荒推出車長僅2.5m的雙人座小車smart後〈爾後成為單一品牌,擴展產品後雙座車款改稱fortwo〉,雖然價格不低,但是在車壇也曾吹起一陣風潮,更讓其他車廠一度紛紛啟動微型車開發計劃,但始終沒有車廠推出相似的雙人座車款。

 

 

經過了10多年,全球最大、擁有最多各級距車系的Toyota集團,在能源與環保備受重視的時空背景下,決定向下延伸開發微型車,因此在2007年法蘭克福車展中首度展出iQ Concept,宣告屬於Toyota的微型世界即將誕生,不過有鑑於smart fortwo僅雙人座的設計,在乘載實用性上還是不夠理想,因此Toyota iQ Concept改採為雙排四座位設計,提供四人乘坐完整機能。隔年,iQ量產車在法蘭克福車展中正式發表,而Toyota總代理和泰汽車也在2010台北車展中導入展出,試探台灣市場反應,並且在車展後安排媒體進行試駕。

 

 

前衛平淡美

 

在2010台北車展中首度見到iQ,僅2985×1680×1500mm的車身尺碼,雖然比fortwo略大,但比起大多數的市售車還是小上許多,外型上在空間與結構限制下,大致上還是有些fortwo的影子,不過在外型線條的安排上,則是採日系車較為貫用地簡單設計,車體鈑件也不會看見大角度的轉折與曲面,與fortwo的差異,大概可以用東方臉孔與西方臉孔間的不同來形容,在fortwo上我們可以看見較為深邃地刻線與板件層次,就像西方人五官比較立體,但在iQ則是淡化許多,至於美醜就見仁見智了。

 

 

車長不及3m的iQ,即使橫放於直列式停車格也僅比隔線超出些許,可見其有多麼小巧。

 

然而在iQ上,我們也可以看見類似Lexus LFA的不規則狀線條設計,同樣會讓人聯想到日本動漫中的交通工具,不少動漫都是以〝未來〞作為故事時空背景,而這兩輛有如從動漫中駛至現實生活的車款,不僅讓人看見出日本人所想像地〝未來〞樣貌,甚至是提前帶著我們提前踏入〝未來〞!


 

回歸現實

 

進到iQ,馬上有一種被拉回現實的感覺,因為我的操控桿不見了!環艙地大面積觸控螢幕不見了!造型很特別的座椅也不見了!也沒有具AI人工智慧電腦的虛擬秘書跟我打招呼!

 

iQ的中央主控台採獨特地類懸浮式設計,增加了整體的層次感,最上方的警示幕,則有如幽浮地機頂。

 

主控台僅保留恆溫空調界面,主要利用下方的旋鈕進行調整,並且以按壓切換溫度、出風模式與風速等功能。

 

取而代之的簡潔地座椅與傳統以〝T〞字型為設計基礎的中控台,中央的倒三角型主控台搭配上有如UFO機頂的多功能顯示幕,盡可能地簡化大部分的操作介面,在此主控台上只保留了恆溫空調界面,以及單片CD吸入孔與簡單地警示燈號,音響的部分則被完全整合至方向盤上。而在儀錶板的部分,則是以左右不規則狀設計,其中最左側的矩形液晶螢幕則是負責顯示油料等行車資訊與音響資訊。整體比起大多數的市售車,iQ地車內陳設還是更具有一定的設計感,不過以深褐色為基礎搭配黑、白的座艙配色,顯得有些沉悶,缺少了大家印象中小車該有的活潑氣息,反而又讓人想起Toyota一貫的保守作風,在此似乎還是有些放不開。

 

在儀錶板左下方的液晶螢幕中,提供了廣播、CD曲目、平均油耗、平均車速、行駛里程累計、瞬間油耗、ECO節能行駛等行車資訊多功能顯示。並且可由下方的按鈕切換功能,但位置不是非常就手。

 

簡化至只有兩顆鈕的音響操作介面,因過度簡化反而造成操作上的不便,需要用非常多的時間習慣。

 

至於刻意減化地各項操作介面,在恆溫空調等部分大致上都還算順手,音響的部分則是將所有功能簡化至方向盤左側、由一顆多向按鈕與一顆功能切換鈕所組成界面中,在半天的試駕過程中,我只能說:「它實在很難用」,基本地切換CD播放或廣播等主要功能沒問題,但是要調節細微功能時,只能藉由單一的多向按鈕控制,例如:當我要調整廣播調頻時,必須以撥方向鈕、左右調整,但是其輕撥一下是微調,撥到底卻會自動搜索頻道,看見想要的頻道,卻因為訊號不夠強,系統會直接跳過,想讓它停下來又讓我不知所措,調整的力道很難拿捏,只是換個頻道就這樣左右、左左右右地調了10多分鐘,最後只好宣告放棄,讓它自己蒐尋訊號較強的頻道,使用邏輯到還車前都難以弄懂,果然是來自未來的科技!原本為了讓操作變簡單而簡化的界面,卻因為過度簡化反而使得使用上的困難,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iQ不錯地空間表現,讓即使身高約180cm的成員進入後座乘坐,也不至於太過狹隘。

 

機械空間極小化、乘坐空間極大化

 

〝機械空間極小化、乘坐空間極大化〞已不是新概念,但是對於iQ這種小車卻是絕對必要的設計圭臬,而且為了創造更多的空間,iQ甚至將中控台削薄,取消了手套箱等空間,因此可以在小巧的車身尺碼中,創造四人座空間,而2000mm的軸距長度,則是將四只輪胎推向四個角落的極限;在實際乘坐後,前座空間自然相當充裕,關鍵地後座空間部分,在前座乘客調整至標準坐姿後,後座的縱向空間足以提供約175cm以下的乘客乘坐,在乘載面來說已經是合格的了。而就因為如此,iQ幾乎完全犧牲了行李箱的空間,因為後座頭枕在拉起後,幾乎就與後擋風玻璃完全貼齊,所以椅背後的空間大概只可以放入……釣魚竿吧!?而且是不含捲線器的釣魚竿。

 

圖為身高170cm的成員示範車內空間,整體表現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由於後座頭枕位置幾乎貼著後檔玻璃,因此完全犧牲掉行李廂空間,但是可藉由後座椅背放倒擴展空間。

 

當然要開著它去Shopping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就得犧牲後坐乘坐空間,可以藉由後座椅背放倒擴充空間,騰出來的空間足夠讓你上賣場添購一整個星期生活所需的食物與用品了!

 

後座側邊即為後輪拱,原廠利用畸零空間設置了杯架,便於後座乘客放置飲料。

 

 

名副其實的城市代步車

 

在iQ上,除了座艙界面將我拉回現實外,駕駛感受上更是有著與家中那輛Vios非常相似的手感,略帶Q度的懸吊設定,加上小巧的身形,在市區穿梭頗具樂趣,方向盤輔助力道適中,不會太過輕手,但指向性還是有些不如預期,較高的重心也無法給予駕駛足夠的信心,相較於fortwo讓人可以向極速探底的高速表現,iQ的確是一輛更貼切的〝城市代步車〞。

 

 

 

iQ搭載之1.3升引擎,可輸出99hp最大馬力與12.5kgm最大扭力,並且搭配CVT變速無段系統,以強調平順為主要訴求,其中,CVT變速系統那種〝定轉速、等速度〞的特性,會給人動力不足的落差感,但事實上並非動力不足,應付大多數行車狀態絕對夠用,而且別忘了它是一輛〝城市代步車〞,而且在儀錶板的左下角,還會一個「ECO」節能模式警示燈,提醒你「油很貴的」,最好時時刻刻看見它亮著,這樣車跑起來會比較省油,也讓人不再想去探就它的性能表現。更重要的是,不到3m的車身長度,停車十分方便,由其在一位難求的都會中,可以充分發揮見縫插針的本領,找到其他車所不能停的車位。

 

這個小小的綠色ECO警示燈亮起時代表車輛運轉合乎節能條件,因此若想要省油,盡可能在此模式下行駛就對了。

 

 

 

價格高昂,引進機會低

 

最後,我們還是來介紹一下iQ所代表的意義,其中i代表innovation(創新)與intelligence(智慧),Q則代表Quality(品質);整體來說,依照目前大多數的用車觀念來看iQ,並不是一個實用的選擇,然而就像前言所提的,人們對於未來的交通工具發展構想哩,在城市中還是會以如此的小車為主,而iQ只是提前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提前讓我們回到未來,當然如果它的操作介面可以更具未來感,配置更先進、更趨近零汙染的動力系統,也許會更具說服力,這也是fortwo在誕生至今所面臨的瓶頸,大多數人們的用車習慣還是無法跟上它們兩者的創新概念。

 

 

iQ是全球第一輛設置有後檔玻璃防護氣簾的車款,以提供後座乘客更佳地頭部防護,而全車氣囊數也達到九具,相當完整。

iQ也配有Push Start引擎觸控啟閉系統、S-VSC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Aux-in外接音源連接埠、前座加熱功能等配備。

 

至於iQ是否會引進台灣,目前由於推估售價將高達90萬以上,即使它擁有包括:九具防護氣囊、ABS防鎖煞車系統、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BAS煞車輔助系統與S-VSC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等完整地安全配備,安全指數上更得到了Euro-NCAP五顆星最高安全評價,不過要說服消費者以90萬的售價買一輛代步車,實在有點困難,因此在總代理與Toyota原廠未爭取到更具競爭力的售價之前,台灣消費者暫時無法擁有這輛充滿東洋前衛風的新世代車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