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新聞 - CarStuff 人車事

Toyota Hilux 於去年推出小改款之後,針對外觀與內裝都進行幅度不小的修改。而為了豐富旗下陣容,日本 Toyota 也決定於今年 10 月正式販售 Hilux GR SPORT 版本!這也成為繼巴西等中南美洲、部分歐洲市場販售 Hilux GR SPORT 之後,亞洲市場也終於獲得此一等級設定。

當然這也不是 Toyota 首度在日本市場內推出,在 2020 東京改裝車展的時候,Gazoo Racing 便在現場展示了一台左駕版本的 Hilux GRG Concept 。當初許多人以為只是為了豐富展車而特別引進的,但後來 Toyota Mobility Tokyo (整合過去四家經銷據點的新銷售體系,專營東京都)已經開始出售 HILUX GRG Concept,限定 20 台於東京都內專售。由於受到廣大迴響,因此 Toyota 與 Gazoo Racing 決定正式在日本市場正規販售。

日前,Maserati透過官方新聞,對外釋出了母集團Stellantis的高階管理層,包括John Elkann、Carlos Tavares等人於品牌位於義大利的生產工廠巡視,除了視察了產線,也參觀了超跑MC20的製程狀況、技術研發區等等。

如果各位是Infiniti的愛好者,應還記得品牌曾經在去年北京車展對外演示了QX60 Monograph的概念車,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雖以概念稱之,不過品牌也已經確認本車將會是未來QX60概念量產車的原型,而或許是歸因於全球供應鏈產能受疫情影響,品牌直到日前,才確認本車定於6月23日正式進行全球發表。

因應疫情升溫、全台進入COVID-19​第三級疫情警戒,台灣保時捷自5月14日開始率先全面實施居家辦公。過去一年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無形地加速了企業迎接「未來工作 (Future of Work)」新型態的來臨,挑戰我們對於「工作」、「勞動力」以及「工作場域」的傳統思維,並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的辦公方式。疫情爆發前期,保時捷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保障「生活與工作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這些辦法深受員工正面的反應,顯示出未來工作新型態已經到來,不只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出大家對於保時捷的高度認同,而保時捷也穩定保持在最佳雇主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成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近期不斷升溫,居家辦公或分流上班的模式彷彿也逐漸常態化,而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孩子停課時間又延長了兩個禮拜,想必有許多家長內心是百感交集;面對生活型態的轉變,家長們在兼顧職場的同時,還要應對家裡小寶貝永不斷電的體力,可說是蠟燭兩頭燒。

和泰集團以捐款行動助雙北市抗疫!近期台灣本土新冠疫情急速升溫,全台升級至第三級警戒,尤以雙北為疫情高風險地區,不僅醫護量能需求加重,第一線防疫物資更面臨短缺的困境。和泰集團長期投入社會公益,秉持急難救助之精神,和泰集團旗下企業將共同捐款2,400萬元,分別捐助台北市、新北市防疫專戶各1,200萬元的防疫基金,支持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防疫物資等需求。

在 Levorg 推出之後,今年度 Subaru 的重點車款將輪到 WRX/WRX S4 車系。作為Subaru 未來在日本市場的「旗艦房車」系列,全新的 WRX/WRX S4 同樣將採用 SGP X Full Inner Frame 架構,動力系統也將升級為 FA24 2.4 直噴引擎,而更嗆辣的 WRX STI 將會以其為基礎將動力推升至 340hp 的境界!

上市時程部分,WRX/WRX S4 將會在今年秋季登場,而STI將在2022年春季首次亮相,延遲大約半年。

過去有很多國外媒體報導,SUZUKI JIMNY 將要推出五門車款的消息,但都一一被 Suzuki 給否認。而近期在海外地區陸續被媒體捕獲 Jimny 加長型的偽裝車正在進行測試,這是否意味著五門 Jimny 是真的有譜呢?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根據日本媒體最新的消息指出,Suzuki 確實有打算出長軸版 Jimny,不過並不會建構在五門車體上,相反的卻是以現行三門車體為基礎,將 B 柱以後拉長來強化載貨空間!因此不會作為乘用車規格販售,除了在印度地區做為接替 Gypsy 使用外,歐洲市場也有可能會導入。

猶記得1980年代,FIA協會因應拉力賽制規範的重新調整,推出了Group B的專門組別,而來自義大利的Lancia,為了符合可以參加該組別賽事的資格,特別斥資開發了代號037的,就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WRC光輝榮耀,而會讓本車能夠成為車迷間相傳的佳話,歸因於本車是唯一在面對一票四輪傳動賽車的逼迫下,仍然能夠以後輪驅動姿態取得勝利,最好的例子便是1983年奪得年度冠軍一戰。

綜觀汽車工業的發展態勢,許多車廠已認知到光靠單一品牌的力量,很難在以企業盈利為基礎前提下,需同時推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也因此,透過品牌合併、集團併購等政策,各品牌便可以互取所需,透過資源、平台共享的模式,進一步控制成本,並且推出品質優良的產品,如知名全球的Volkswagen Group 福斯集團,就是一個很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