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立 Derral Chen旅美專欄】自動駕駛是洪水猛獸或人類福祉?!看你以什麼眼光對待

會看人車事的朋友,多數是喜歡汽車的粉絲,汽車之所以迷人!除了外型、內裝空間之外,莫過於駕馭感。只是,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愈加進步,我們不得不承認時代巨輪正改變世界,各大車廠從以往專注操控研發,已轉移至自動駕駛科技,步入實用化的日子將至,我們這些老車迷該如何自處?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汽車廠急起直追申請專利

我們從幾個面相瞭解,自動駕駛到底距離有多近,目前各車廠爭相申請專利(Patent),Toyota和Ford動作最大,在專利競爭力超越Alphabet子公司Waymo,該企業在自動駕駛的研發已有時日,如今卻一口氣被兩大龍頭超車,優勢在兩大車廠投注於可變式馬達輸出功率的技術和方向盤操作系統化的機制,居於領先地位。實際上,車廠與零配件商早就虎視眈眈,在前10大的專利競爭力排行榜上,就有7家是汽車製造廠,其他是零配件廠。

過去兩年半,Toyota、Ford大量遞件申請專利,足足增加兩倍以上。無論是驅動技術、自動泊車等,都較以往大幅進步。尤其是Ford,利用2019年收購Quantum Signal AI而提高自動駕駛成熟度,該廠正加快實用化腳步。

3.jpg

 目睹駕駛者沒在開車 感覺一整個怪

提到自動駕駛,我們常聯想到Tesla,但今日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曝光度也許不夠,但各車廠投注的心血並不小。在美國洛杉磯居住,經常見到光怪陸離的事,有一回在高速公路行駛,我便親眼目睹一位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車主,兩手捧著iPad在看影片,當時的確讓我感到震撼,竟有人在駕駛座沒抓方向盤,用兩手滑平版電腦。我一位開Tesla的朋友是醫師,他說每次值完夜班開車回家,會在高速公路用自動駕駛輔助,途中都在打瞌睡。

在此不談安全隱患,而是討論一輛車在路上跑,不必碰方向盤、油門跟煞車踏板,我們不是乘客那是什麼?幾年前,Audi風光舉辦一次自動駕駛公路旅行,邀媒體從加州的Palo Alto出發,一路開往Las Vegas。整趟旅程,均仰賴車上安裝的六個雷達、三個鏡頭和兩具光探測單元判別路況,許多記者大呼過癮,但也有老派的媒體人批評,這跟搭計程車有何兩樣?以我觀點,不一樣的是你仍得將手放方向盤上,取消自動模式後得接手控制,不客觀講法是那何不找司機?我在後座可享受按摩椅、啜飲香檳、或躺或坐均可,自動駕駛有種隔靴搔癢的不痛快,對於愛開車的人士就是如此。

自動駕駛真來取代我們嗎?那倒未必

多年前,各大車展均有座談探討自動駕駛的走勢,我也聽過不少專家分析,與其說自動駕駛取代人類,還不如說是賦予「通勤族」多一個選項。怎麼說呢?對反應、體力均差人一等的耆老,需要看醫師、購物、出遊時,不必再看年輕人臉色或等接送,跳上車啟用自動駕駛,就能以一己之力抵達目的地。尚無法考駕照的青少年甚至學童,或可透過自動駕駛的汽車上下課,而殘障人士或弱勢族群等,亦可藉由這項科技延伸視野、享受與一般人相等的交通待遇。

1.jpg

2.jpg

投注自動駕駛研究的公司Aurora,目前就運用Toyota Sienna這款七人座廂型車平台,開發商業乘用車種。Aurora目標很簡單,把計程車概念轉入自動駕駛領域,以後人們只要用手機App聯繫,就可叫車到指定目的地。基於 Toyota和Uber ATG 取得進展,以及 Aurora 在 Aurora Driver Development Program的整合,要架設一套商業通勤網路。未來半年,Aurora 將於美國的匹茲堡、達拉斯、舊金山展開測試,逐步完善營運系統。

6.jpg

7.jpg

卡車司機將絕種?未來有可能發生

另一個商域推廣,是美國經濟命脈的卡車運輸。在這部分,我得把Credit給中國大陸的技術人員,他們率先投入自動駕駛卡車實用化技術,當大部分企業專注私家車的自動駕駛之際,一間位於聖地牙哥的大陸初創公司圖森未來,悄悄的幫卡車頭裝上雷達、攝影鏡頭,送往亞利桑納州展開測試,引起各方關注。

其技術原理是內建高精密度地圖,還有雷射光與超音波感應、搭配攝影鏡頭的自動駕駛系統。初步測試路線,是鳳凰城至土桑市這一條人煙罕至的公路,該公司仍放一位人類司機在駕駛座上,以筆記電腦監控行駛狀態,並在必要時接手方向盤。之後,直接放空座艙,但有一輛工作車陪著卡車穿梭兩地,幾年後累積測試車達70輛,更宣布和UPS聯邦快遞合作,實驗性推展每周20車次的運輸行程,範圍包括亞利桑那州和德州,經過電腦精算後的行駛方式,亦讓UPS節省10%的燃料成本。 

圖森未來相當具有遠見,2015年成立就投注在大型商務運輸,現擁有超過 240項技術專利,測試總里程超過280萬哩,還不包括高達1.5億哩的內部模擬測試。目前,在美國是與 Navistar 和 Traton兩家車商合作,接單超過 5700輛訂單,最快2024年可交出第一輛自動駕駛卡車。因此,我們別急著否定自動駕駛技術,若作為福祉車或智慧化的計程車,倒是可以用力鼓掌。

作者:陳光立 Derral Chen 當兵時因翻閱汽車雜誌成為車粉,1997年起加入車主雜誌展開媒體生涯,1999年乘網路熱潮順風車加入汽車線上資訊網,汽車類文章曾刊登於中國時報、SPEC R、一手車訊、RV Magazine等。 2001年赴美定居後,轉投新浪網汽車專欄主編,2003年至2006年任北美華文汽車雜誌總編輯,同時間於東森美洲台擔任汽車節目主持人,2010年、2011年任世界日報汽車專刊主筆。在美期間應邀參與各大汽車廠官方活動,並為Motor Press Guild登記會員。
 
楊欣儒 Yang Hsin-Ju

1992進入一手車訊雜誌社擔任編輯,負責2手車訊創刊,超越車訊創刊編輯,一手車訊總經理特助、網路部經理、業務部經理、人車誌國際中文版Car And Driver業務部經理!以上。現任人車事總編輯。喜愛80-90年代老車,特別喜愛VW Golf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