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e【試駕報導】琳瑯滿目!M'Car科技版試駕


平價時尚,是近來相當發燒的話題之一,透過日本平價天王品品牌Uniqlo的登台,加上近來於國際間大放異彩的H&M、ZARA登台的消息更趨明朗化,為台灣的服飾市場掀起一波前所未有的漣漪;不過除了時尚產業外,其實此「平價風潮」,早已搶先一步於汽車領域中發酵!

 

 

淺談如Uniqlo、H&M或ZARA的成功模式,Uniqlo與H&M皆透過與其他國際一線精品品牌合作模式,成功炒作話題,緊抓住當季潮流動態,而ZARA也不惶多讓,在旗下設計師的潮流思維運作中,透過設於西班牙當地的生產基地,僅需雙周時間,最新商品便可從設計流程至全球各地經銷點上櫃。以上三大品牌,透過靈活、聰明且異於過往的銷售與行銷策略,讓消費者以親民的價格,也可擁有處於流行尖端的一定水準商品,讓平價連鎖服飾不再與陽春、樸實畫上等號。


而在台灣汽車市場中,雖然導入車型漸趨多元,但在造車科技的提升、車輛上科技配備豐富度逐漸提高的趨勢當中,新車價格也隨著水長船高,過去那共識為「平價」的入門小車,在如Nissan March、Suzuki Solio等退出市場後,新台幣3-40萬區間的車款選擇形成一真空帶,直至2009年上半年Hyundai i10領軍登台後,加上如Suzuki Alto的跟進,讓此級距頓時間活潑了起來,且以筆者自身最為推薦的Hyundai i10而論,其借於40-50萬的價格帶,搭配上歐化的造型特色、不俗的質感呈現、令人驚訝的空間營造等,讓平價小車的定義重新翻新,讓新鮮人或女性購車族群們以易於負擔的購車成本,也可獲得產品力出色的車型,這,不也就是平價時尚的精髓?

 

Tobe M'Car從年初車展現身後,已銳不可檔的氣勢獲得破千的訂單肯定,但實際表現如何,此篇試車報導將深入分析。


本文主角Tobe M'Car,則可說是此波風潮中的第三位跟進者,於2010年初正式開放接單後,以其可愛造型堆砌出的高人氣,累積破千張的訂單展現出此小車的魅力,也打破了問世前諸多消費者對其疑慮的「中國身分」。的確,產品力的良窳,方為決定市場表現的關鍵,過多的品牌情節或血統印象,都有可能成為錯失優異產品的錯誤印象,深究產品本身表現,才是作為聰明消費者的重點;因此,此篇針對M'Car的試車報導,將撇除無謂的先入為主觀點,從產品面,來看看這身為裕隆第二自主品牌的首發作品,實力如何!

 

Tobe M'Car車身尺碼為3598x1630x1465mm,軸距長度為2340mm。


不諱言的,透過裕隆集團與浙江吉利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後,方才催生出此全新自主品牌,也順勢的以吉利熊貓為基礎,打造出Tobe M'Car此車型,在大抵相同的架構中,加上裕隆集團多年來所擅長的配備科技手法發揮,讓M'Car重新包裝後,搭配合宜的平價定位,切合台灣消費者胃口。這自主品牌的第一步,從目前的成績而論,似乎都還表現不賴。


深究M'Car此輛小車,外型上,充分符合其中國身分的「熊貓」車名,以類動物化的概念設計,如熊貓輪廓的車頭,開口笑的姿態帶給了十足的趣味性與年輕感受;車尾更是厲害,導入了如同熊掌腳印般的尾燈造型,相信對於諸多年輕或女性購車族群,外觀的特殊性,是被M'Car吸引的第一先決要點。在此基礎上,Tobe再加以點綴,如頭尾燈運用的類碳纖維飾框、五幅造型的14吋輪圈等,都是讓M'Car在可愛的基礎上,再稍微往質感面靠攏的配備。

 

以類動物的造形設計車身外觀,此手法過去似乎僅有來自法國的Peugeot如此具創意與大膽!

 

頭尾燈還輔以類碳纖維紋路的飾框點綴,添增質感。

 

連車尾的車名銘牌都設計的如此動感與具備年輕氛圍。

 

Tobe M'Car輪圈尺碼為14吋,搭配165/65R14規格輪胎。

 

Tobe M'Car的造型設計,以目前市場表現而論,的確成功擄獲年輕與女性購車族群之青睞。


既然外觀如此可人,內裝當然也盡可能的「裝可愛」,的確,座艙中最顯眼的,莫過於是以圓形呈現的中控台,搭配上左右兩側同樣為圓型的空調出風口,作為車室設計的重點主軸,雖然在儀表、方向盤、排檔座與車門板造型等設計中,則走向中規中矩的作風,不過透過米/黑雙彩色調的運用、熊貓造型的頭枕〈劇院版等級以上為標準配備〉、拉簾式手套箱等設計,讓M'Car車室內更添增些獨特性。

 

車室內部以圓形中控台為設計主軸,且味求年輕活潑化,設計團隊還為其導入了米/雙彩基調設計。

 

中控台飾板、空調出風口、車門把手等處,Tobe M'Car皆導入類碳纖維表面的飾板加以搭配。

 

簡單的三旋鈕式空調控制介面,容易操作且維修成本低。

 

同樣簡單的雙環儀表設計,透過右下方的小型螢幕提供輔助資訊。


提及拉簾式手套箱,也不得不稍為讚許下M'Car的空間利用,在零碎空間部分,還包含有駕駛座左側的零錢置物空間、中控台下方置物空間、雙前座置杯架、中央手機置物格、後排置物格與前車門邊書報箱等,搭配上6/4分離式後座椅背,還可進一步的將原先205公升的後廂容積向上提升,不過可惜的是,後座椅背傾倒後無法與後廂形成一完整平台,有著一定高度落差,對於置物內容的包容度稍有打折。

 

空間表現平平,不過那熊貓造型的頭枕的確是一吸睛設計...

 

拉簾式的手套箱,充分展現出設計巧思。

 

透過6/4分離的後座椅背機制,可有效的提升後廂置物容積彈性。

 

為求造型,後尾廂門僅可開啟後擋風玻璃部分,於置物時的便利性稍打折扣。


如同前文所提,針對Tobe M'Car,裕隆汽車充分發揮擅長的配備優勢,除了當時問世時提供手排與自排兩車型外,還依照配備的特性,包裝出如影音版、劇院版、科技版與後來追加的水鑽版等不同車型,而此次所試駕的科技版中,導入包含安置於中控台中央的7吋觸控螢幕,內建有衛星導航、倒車顯影、多媒體播放、藍牙音樂播放、藍牙通訊、數位電視、利用車側安全眼所傳遞的顯影示意圖等,不僅僅期望於影音娛樂等級提供更佳享受,也期望能提升主動安全的表現。

 

科技版車型中還導入7吋觸控螢幕,內建有衛星導航、倒車顯影、多媒體播放、藍牙音樂播放、藍牙通訊、數位電視、利用車側安全眼所傳遞的顯影示意圖等,另外具備遙控器可控制,不過實際操作手感與邏輯性依舊有待進化。

 

在自身的體驗過程中,雖然車室內配備琳瑯滿目,但以雙眼與手指認真的觸控每個按鈕元件,與車內飾板與塑膠組件的表面、收邊,細膩度與質感面表現的確還有進步空間,整體乘坐氛圍的鋪陳中,也因過多的特色元件,造就了稍嫌複雜與混亂的設計感,類似於大堆頭的配備裝載般,稍有無所適從的盲目…

 

此次試駕的Tobe M'Car科技版車型具備有頭燈高度調整功能。


且觸控螢幕雖然立意良好,但在實際的使用操作中,整體的邏輯並不易於上手,螢幕的靈敏度也僅尚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其倒車顯影與車側安全眼此配備確實十分便利,對於拿捏不準車外空間量測的新手而言,或是對於老手作為輔助判斷,此車外顯影的配備都是個相當易於使用與辨別的配備。

 

抬頭顯示系統、倒車顯影等配備相當實用。

 

車側安全眼與顯影功能可提供駕駛判斷右方空間極佳輔助。


此次所試駕的科技版車型中,除了搭載著1.3升直列四缸的汽油引擎規格外,搭配的是四速自排變速系統,沒有過於令人驚喜的動力系統配置中,所帶出的實際駕乘感,平心而論,其實也沒有令人驚艷的演出,縱使帳面上有著不俗的86hp最大馬力與11.2kgm峰值扭力,但或許是變速系統的傳輸效率問題,實際的動力輸出感受稍嫌悶吞,總有著使不上全力之感,引擎運轉的負荷難以與加速感受成輕巧的正向比例,且在不算十分精緻的引擎運轉表現中,此感受更形明顯;而在表現平平的加速過程時,變速系統的換檔過程也稍有頓挫,更讓M'Car的動力表現打了些折扣,也讓筆者在試駕的過程中,稍為懷念起過去的Nissan March車系,那談不上澎湃、但衝勁且輕巧十足的加速感,實為未來M'Car可供進步之處;不過筆者也相信,如果換上了手排車型,此加速表現會進步許多,而此,待未來有機會試駕M'Car手排車型後,再作評論!

 

M'Car搭載著1.3升直列四缸的汽油引擎規格外,搭配四速自排變速系統,具備86hp最大馬力與11.2kgm峰值扭力;引擎上蓋清楚說明其身分血統。

 

平順的動力輸出,M'Car動態表現其實沒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四速自排變速系統,傳輸效能有著提升空間,不過低維修成本與易於上手的熟悉度,應為其優勢。

 


為了提升動力輸出效能,M'Car配置了EPS全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此系統可有效降低引擎負擔,不過在實際試駕過程中,稍嫌重手的轉向手感,讓筆者擔心其對於部分女性車主的負擔,但也意外的帶來了相當直接與紮實的路感回饋,搭配上堪稱硬朗的懸吊設定,駕駛M'Car於彎道中,其實還頗有一番樂趣,轉向感清爽不拖泥帶水,懸吊也提供足夠支撐,車身剛性也可圈可點,如能換上更高等級的車胎,相信M'Car也是有著一定的駕駛樂趣。

 

紮實的車身剛性與支撐性足夠的懸吊設定,讓M'Car其實有著一定的操控實力。

 

雖然導入了EPS全自動輔助轉向系統,但M'Car的轉向手感較為重手,不過反應也挺暢快且直接。


在進行此次試駕之前,身為掀背小車擁護族群一員的筆者,對於M'Car的問世動作,絕對是相當樂觀其成的;在此高度都會化的台灣市場中,身形嬌小的掀背小車,作為代步使用絕對有其靈活便利優勢,能為此市場注入一新生力軍,Tobe的決心值得嘉獎;而在歷經了整日的試駕行程後,對於M'Car所欲對消費者交代的定位,更是清楚的全盤感受,在可愛且具話題性的架構上,建構出以「科技」與「智慧」訴求的配備,讓M'Car於安全、便利面更往上探,打破傳統小車配備陽春的舊有印象,期望能於C/P值面殺出一條康莊大道,以合宜的價格,購入超值的「配備車款」;此訴求點,從目前台灣市場的接受反應中,似乎具有一定成效,筆者也採樂見其成的態度。

 


但筆者也必須回歸車輛本質面,一輛小車,除了其便利的優勢外,如何在令人開得開心、開得輕鬆、開得自在、開得安全,其實除了配備面的加分外,有著紮實的車身底子,更有著關鍵的影響力,以M'Car對手Hyundai i10而言,比造型吸睛度、比配備豐富性,難以與M'Car抗衡,但整體駕馭感受的紮實感,i10的確更為吸引筆者,不過卻也因此造型出更清楚的市場分野,各有特色的各據一方,消費者,各自投其所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