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花冠再度閃耀,2019 Toyota Corolla Altis 1.8 Hybrid 旗艦版

當一個產品已經成為長青樹的時候,要怎麼做才能「保持優勢」?或許全盤革命才是唯一的道路。身為地位如同 Crown 一樣重要的 Corolla, 50多年來一直陪伴全球家庭一同成長,每代改進都是同級車的佼佼者。但就如同筆者先前於 Auris 試駕時所提及的狀況,Corolla 年齡層都有過高的趨勢,所以此番改款就是為了要重新「改寫」消費者的認知!

Corolla 車系在50多年來共歷經三度革命,第一次革命是 1983 年 FF 獨立懸吊平台更替、第二次則是 2000 年 New Century Value 新世紀價值的全新平台,而這次 TNGA 的導入,無論是外觀、內裝、動力、平台與安全性全面升級之下,就是要讓這朵綻放了50多年的「花冠」能夠更為燦爛奪目。

IMG_8389_1.jpg

身為台灣銷售第一的明星房車,和泰早已在二年多以前開始全面更新 TNGA 產線、準備新車的到來,因此才能在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上市不到一個多月後馬上發表,而且不只有傳統的 1.8 汽油車型,這次還導入全新的 HYBRID THS II 第四代規格,成為 C-Segment 首款國產油電混合車型!

年輕中帶有點穩重的「Prestige」歐風優雅造型 

IMG_8501_1.jpg

在看過造型誇張的 Auris 之後,同樣導入 Shooting Robust 設計的 Corolla Altis 卻沒有那麼的「激進」,當然這也是考量到四門房車的消費客群較為保守所致。雖說設計是很主觀的東西,但筆者反而更喜歡這種樣貌。而面積縮小的 LED Bi-Beam 投射式大燈組為Hybrid 旗艦型專屬,其投射燈組連接廠徽搭配大型橫條紋設計進氣口,在霸氣中帶點斯文的口味。

IMG_8457.jpg

IMG_8486.jpg

IMG_8485.jpg

車側比較大的分野就是將肩線上切、車身降低來呈現出低重心極簡車身,同時讓車門鈑件帶有更多肌肉線條、車身下緣更具備折線設計,呈現出更為跑格的樣貌,另外一方面則是鍍鉻飾條的減少運用,上一代在窗框下緣的設計,到了新一代車型則反過來,包覆了整個窗框上緣。

IMG_8469.jpg

IMG_9192.jpg

IMG_8473.jpg

但輪圈部分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或許是為了未來 X 運動車型鋪路,因此這次頂規車型最高僅有配置到 16吋而已,至於配胎試乘車配的是 Maxxis Mecotra 3 ,算是完全的節能胎組。

IMG_8479.jpg

IMG_8464.jpg

車尾部分還是維持傳統後廂設計,不過導入了類似鴨尾的設計,所以看起來更具動感。另外與上一代的車尾燈組相比,Shooting Robust 語彙下尾燈組反倒更為穩重,鍍鉻飾條不再連進 LED 燈條尾燈組,而是延續在下緣,保險桿二側刻意設計的 C型設計則為了呼應車頭的設計。雖然說傳統 Corolla 房車對於設計感的營造較少著墨,但不得不說這次改款在吸引大眾化的口味之餘、多出了時髦的樣貌,至少在試車的時候有十幾組路人都認為新 Altis 「甲水」呢!

IMG_8431_1.jpg

用料毫不手軟的高質感內裝

IMG_8599.jpg

通常 C-Segment 車型都是經濟取向為主,要求好一點的材質設計根本是「痴人說夢」,不過近幾年車廠也開始著重這一塊,在去年試駕 Auris 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其「進化」的程度,這次再坐進來國產的 Corolla Altis,令人驚豔的就是與進口版幾乎無異的材質鋪成。

IMG_8545.jpg

以「感性極簡主義」為設計語彙的中控台,中間高聳著8吋高解析度彩色液晶顯示螢幕,冷氣空調面板透過亮面螢幕搭配細緻鍍鉻點綴的按鍵,以及黑色鋼琴烤漆面板、全軟質塑料、大量合成皮搭配實心縫線的鋪成,看著、摸著都能感受到「入門不平庸」的全新感受。而且為了更好的「HMI 人因工學」,不同於上一代的全平面中控臺設計,這次則是更向前突出以方便操控功能,但這也因此會讓部分人士覺得副駕駛座是不是變小了。

IMG_8509.jpg

IMG_8518.jpg

IMG_8551.jpg

對於筆者來說,最有感的是車內死角的降低。這次不僅引擎蓋降低 35mm、同時後視鏡位置改成 A 柱上,總總的改良在實際開車時明顯覺得視覺開闊不少、開車更沒壓力。而中央鞍座上高聳的手煞車,則代表著 Auris 上面具備的 Auto Hold/ EBD 電子式手煞車並沒有出現在國產車型上。

IMG_8542.jpg

其他配備部分,可以看到出現了 Hybrid 旗艦版出現了數位儀表板附7吋 MID、HUD 抬頭顯示器、單區 S-Flow 恆溫空調與 BSM 盲點偵測等,其餘包括合成皮座椅附電動調整、6隻揚聲器、無線藍芽通訊系統、Smart Entry/Push Start 系統等都是標準配備,不過有個小小的遺憾就是,全車上下僅有一個 USB 孔可以使用,就跟RAV4一模一樣。

 IMG_8532.jpg 

IMG_8553.jpg

IMG_8554.jpg

IMG_8555.jpg

而最近 Toyota 與車美仕主打的 8 吋 Drive+ Connect 主機當然也沒有缺席在 Corolla Altis 身上,不過即便是旗艦車型還是維持 Wifi 主機版本,4G 旗艦版本則多出了 Android Auto/Apple Carplay、智慧導航(附即時路況/停車)、一鍵救援與 24H 愛車守護等功能,並且搭配 Drive+ APP 一同使用。雖然說在日方早已將 Corolla 車系列為「Connected Car」的先驅車型,不過在面對成本的考量之下,台灣市場如果想要獲得類似的服務就僅能加價選配 4G 機型了。

IMG_8527.jpg

IMG_8529.jpg

 

PVM.jpg

配色方面,這次完全將米色給砍掉,僅留下全黑內裝、同時導入新雙色灰/黑配色,不過筆者拿到的是全黑色規格。座椅部分不同於 Auris 配置的運動桶型座椅,重新設計的人體工學座椅明顯加厚許多,從坐下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感受到紮實的包覆性。 

IMG_8567.jpg

後座空間相信應該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Corolla Altis 與 Auris 都是建構在 GA-C 平台上,但為了維持房車一貫的大空間軸距加長了60mm,因此 Altis 尺碼為長 4,630 mm x 寬 1,780mm x 高1,435mm,軸距 2700mm,數據上來看比起上一代長寬都分別加了 10mm 與 5mm,但高度降低了 20mm,軸距部分則是維持不變。

IMG_8569.jpg比較奇特的是中央頭枕的部分,因為設計成不可調整,所以會讓人誤會沒有這項設計。筆者認為或許是考量到中間乘客大多以小孩子居多,因此在高度上也是以小孩子的身高為主,但上一代車型卻是可以調整的,這點就頗耐人尋味。
IMG_8563.jpg上一代缺乏的後座出風口,這次終於加回來了。

IMG_8577.jpg

雖然視覺上你會覺得後座空間好像縮水了,但眼見不一定為憑,還是實際乘坐進去比較客觀,以 168cm 的男性正常坐姿下膝部空間大概二個拳頭又三指,頭頂空間因為車高降低的緣故,僅有三指的空間。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全新的車內座椅全面加厚、同時後座椅墊因應電池組的納入刻意將泡棉加厚的狀況,至少就筆者來說乘坐感受是與上一代車型差不多、但頭部為了造型的確是有所犧牲。

IMG_8559.jpg

最後行李廂空間全車系後行李廂皆有 470 公升的容積,同時支援 6/4 分離椅背傾倒,不過受到電池組的影響沒辦法呈現全平面的狀態。 

IMG_8561.jpg

全系標配  Toyota Safety Sense 第二世代

IMG_9457.jpg

主動式安全配備上,Corolla Altis 再度領先同級車,全車系均搭載 Toyota Safety Sense 第二世代,在維持單眼相機與毫米波雷射雷達系統之下具備「 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具備行人偵測10km/h-80km/h、前車預防碰撞外 10km/h-180km/h)」、「LDA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具備轉向輔助功能,當系統發現車子偏掉的時候會自己抓回來)」、「AHB 智慧型自動遠光燈控制系統」、「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30-180km) 」等功能。

IMG_8488.jpg

另外還有全車7氣囊、停車輔助雷達、倒車影像、BSM 盲點偵測,而 RCTA後方警示系統則是以PVM環景影像輔助系統取代。當然 LTA 車道維持系統、RSA交通標誌辨識、ACC 也並非全速域的老問題,原因當然還是那一句:TMC 對於台灣路況的不穩定性因子過高,目前暫時無法下放到台灣市場的規格上,但作為消費者當然是希望能越早補齊越好,這點和泰汽車會持續與 TMC 溝通。

IMG_8486.jpg

首度導入 Hybrid 動力規格、不僅節能更帶來輕快輸出表現

IMG_8506.jpg

如果你問我這算不算 Corolla 車系第一次搭載 Hybrid 系統,我可以跟你說:不是。除了日本 Corolla Axio 早在 2013 年就導入油電版本之外,2015年的時候 Toyota 就已經先行於中國市場推出 Levin HEV 與 Corolla HEV 二種規格,不過上述這些車都是屬於地域型專用的規格,真正要「全世界」制霸的 HEV 規格還是這一代開始,當然會首度國產也是跟台灣即將上路 2022 CAFE 耗能指標有很大的關係。

IMG_8540.jpg

IMG_8619.jpg

這套1.8 2ZR-FXE 引擎結合電動馬達與 E-CVT無段變速箱的設計似曾相似,因為與 Prius 4 為相同第四代 THS II Self-Charging Hybrid 系統,汽油引擎最高出力為96.5ps/5,200rpm、最大扭力 14.5kgm/3,600rpm;電動馬達1NM 最高出力72ps、最大扭力16.6kgm;電動馬達1MM 最高出力 7.2ps、最大扭力5.6kgm,最大綜效馬力為122ps。至於純電續航里程則為56km,油耗表現為 25.8km/l。

IMG_8538.jpg

既然動力與變速系統都相同,那開起來跟 Prius 比呢? Corolla Altis 比起 Prius 4 輕上 15 公斤,但其實起中的反應跟 Prius 4 相當雷同,而且從電力驅動切換到引擎驅動的瞬間藉由更聰明的PCU,將這兩種動力匹配得恰到好處,單就在市區行駛時便能感受到不錯的動力輸出。

IMG_8840_1.jpg

至於在中高速表現上油門反應一樣相當輕快,但畢竟不是大馬力的車款,因此輸出表現算是夠用,如果你真的想要稍微「積極」一點的動力反應,Power 模式下整套系統運作就會變得更加激進,給你更為充沛的動力輸出。

IMG_9031_1.jpg

獨立懸吊再度回歸、提升操控與舒適性

IMG_9412.jpg

可能有不少讀者不知道,事實上在 1983 至 2000 年的 Corolla 車系底盤設定都是採用前後麥花臣獨立懸吊的設定。隨著材料力學的進步,2000年後的 NCV Corolla 就改成了扭力梁設定以換取更大的空間。歷經 18 年之後,為了迎合社長豐田章男「Fun To Drive」的理念,TNGA 架構的問世也讓 Corolla  睽違多年再度重拾獨立懸吊的懷抱,而且 Hybrid 車型更在底盤設計了「前中後鋁合金拉桿」來強化車身抗扭曲剛性。

IMG_8987_1.jpg

IMG_9364.jpg

GA-C 平台的前麥花臣後雙A臂,其實與 Prius、 C-HR、Auris 身上相同,只不過設定上均有不同。以 Corolla Altis 來說,雖然其後懸吊防傾桿加粗10%、阻尼提升5%、彈簧係數增加3%,但整體還是以「舒適性」為主、並沒有太過運動性的設定,因此高速換道車身相當穩定、不會給人不安的感覺;面對不平路段碎震也能夠完全吸收;而行經彎道時受惠於低重心車體姿態,側傾幅度輕微、重心轉移幅度不明顯,同時 ACA 主動過彎輔助系統也讓指向性也比上一代來的精準,不過和 Auris 相比還是能感受到 Corolla 並不算個「運動健將」。

只不過開了幾趟下來,原廠配胎在連續彎道的駕馭之下已經抓不太住,雖然優異的底盤剛性可以幫助你拉回來,但還是會覺得應該要升級一下會比較好。

IMG_9222.jpg

IMG_9181.jpg

Corolla 車系擁有超過50年的歷史。從第一代提出的「80分主義+α 」理念一直被實踐的相當透徹,也就是「作為一台優質的家用車,在性能、舒適性、感覺、價格及維護成本達到80分以上,同時在某一方面勝過其他競品對手,才能贏得顧客的心」,這也是所謂的 Corolla-ness 的由來。

IMG_8747_1.jpg

這次全面革新的設定下,外觀、內裝升級不多說,最重要的底盤設定也回歸泡沫經濟時期的「獨立懸吊」設定,就是要讓消費者坐得舒適之餘能夠享受駕馭樂趣,而 THS II 第四代油電系統的導入,更象徵著 Toyota 油電車「普及化」的開端、不過目前 Hybrid 車型的產能不大、候車期預估要等3~5個月,因此未來市場販售主力還是會維持在 1.8 自然進氣引擎車型。

IMG_9276.jpg

在 Auris 已經先把 Toyota「平庸且處處妥協」的形象抹去之後,Corolla Altis 則進一步鞏固了社長豐田章男「build better cars」的思想,成為未來新世代中型房車的「基準」!

IMG_84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