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車魂不滅─Porsche Macan S試駕

Porsche甫於四月底在台灣發表旗下第五款車系Macan,旋即也在台灣舉辦亞太地區試駕活動,讓亞太地區媒體可以在最短時間於台灣試駕這款新車!

本次Porsche在台灣舉辦亞太地區媒體試駕活動,邀請對象除了台灣媒體外,還包括東南亞部分國家媒體,為Porsche第一次在台灣舉辦區域性大規模媒體試車活動。

在Macan於台灣的行銷文宣與媒體資料中,都將它定義為中型SUV中的跑車,試圖強化Macan仍是源自Porsche擁有濃厚跑車血統之形象,然而一輛SUV如何演繹跑車該有的靈魂,我們在本次試駕中有所體認。

Macan低趴的外型,雖然不是第一眼就吸睛的車款,但仍就在內練中散發出氣勢與魅力。

Macan是Porsche旗下繼911、Boxster/Cayman、Cayenne、Panamera之後第五支車系,也是Cayenne之後的第二款SUV,全力搶攻新興市場與新貴階級青睞,然而以製造純種跑車起家的Porsche,時至今日五支車系中卻有三支並非純種跑車,這可讓不少死忠車迷難以接受,但隨著Cayenne與Panamera大賣,以及在性能上的優異表現,才讓人們漸漸了解Porsche只是將跑車靈魂注入在不同型式車體中,同時也讓更多人可以在不同車型上體驗到Porsche的精神。而在Macan上,Porsche也希望可以延續這樣的概念與傳統,打造一輛充滿跑車性格的中型SUV。

Macan自外至內,都依循著當代Porsche設計語彙執行,以厚實身形為底,車身與座艙上半部約略以1:2左右比例做劃分,劃出結合掀背車、跑車化與類911流線車頂線條,若自車頭至車尾各部分切開來看,都可以看見Porsche其他車款的影子,其中Porsche特別指出包括:腰線、前擾流板下緣、兩側進氣口內建稱為「C 型刀峰」(C-blades)等部分都是攫取自918 Spyder的設計。

在Macan身上可以看見許多同門兄弟的影子,而3D立體化尾燈設計,則是Macna首創特色。

在兩天相處中,個人覺得Macan並不算是第一時間就會吸引人們目光的車款,但在內斂中散發魅力,恰到好處的線條比例,讓它順眼且耐看,隱約中展露出些許霸氣,另外,Porsche良好的品牌形象也讓它印象分數有所加分。

一體化控台與上揚式鞍座都是目前Porsche當前新車的共通設計手法。

進入座艙,亦是依循家族風格,簡潔地中控台與上揚式中央鞍座都是當前Porsche的主要設計手法,維持Porsche一貫強調的使用機能性,並可選配PCM保時捷通訊管理系統,整合多媒體播放、衛星導航、通訊、車輛設定等功能,可同時利用旋鈕、按鍵與觸控螢幕操作,整體介面並未跟隨時下潮流,刻意簡化按鍵數量,所以只要熟悉按鍵位置與介面邏輯後,就可以輕易上手操作。

選配之PCM保時捷通訊管理系統,整合多媒體播放、衛星導航、通訊、車輛設定等功能,可同時利用旋鈕、按鍵與觸控螢幕操作。

包括:雙區恆溫空調、全景式天窗、多媒體連接功能、BOSE音響系統都可以在配備清單中見到,部分為標準配備,部分為選用配備,無論如何都提供車主高度的客製化服務。

全新設計的多功能方向盤,改變了快捷鍵設置角度,讓使用上更為順手。

此外,Macan車內焦點在於採用了全新設計的多功能方向盤,在輻條部分以鏤空設計,快捷鍵部分也強化了人體工學,使用起來更為順手,只是方向盤的直徑以跑車標準來說有點過大,會略微影響激烈操駕時轉向手感,若能縮小個一吋,可讓駕駛者轉動方向盤的反應會更加到位。

三環式儀錶板的最右側仍是設計為多功能顯示螢幕,可提供行車電腦、通訊、音響、衛星導航、單圈計時、扭力分配等資訊,並可以方向盤快捷鍵做切換與操作。

試駕之Macan S前座標選配14向電動調整座椅,提供上乘地調節機能,以及極佳的支撐性與包覆性,後座座椅乘坐舒適度同樣優秀,但少了椅背後傾角度可調功能,稍嫌可惜;空間部分則中規中矩,足夠四名身高175cm成人均衡地分配到足夠的縱向空間。

空間表現部分,Macan不特別突出,卻都足敷多數時候使用,大約足夠四名175cm左右成人乘坐,並分配到均衡舒適地縱向空間,另外,前座選配14向電動調整座椅,可輕易調整到理想的座姿,包覆性與支撐性都不在話下,兩天駕駛超過200km都不會讓人感到疲累或不適;後座座椅部分,在剛開始坐進車內時,會感到椅墊略短,對於腿部支撐力有些影響,但是在調整過座姿後,卻發現整體座椅設計相當符合人體工學,同樣可以應付長時間乘坐,唯一小遺憾是椅背未具備傾斜角度調整功能,無法讓後座乘客坐得更平斜一些。

Macan行李廂容積可在500~1500L間做調整,具備4:2:4三段後座椅背可放倒設計,並在兩側與下方設有置物空間與12V電源插座,另外還設有氣壓懸吊車高調整控制鈕,當需要降低車高,便於搬運行李時,可以在車尾直接操作,也是另一項首創的設計。另外,電動尾門亦為標準配備。

在三天兩夜的試車活動中,Macan的行李廂可放置四名成人所需行李與攝影器材。

Macan亦提供行李廂空間管理系統作為選配,可利用伸縮橫桿與隔網固定或隔離行李。

搭載之七速PDK變速系統亦附有方向盤換檔撥片。

在本次試駕活動中,我們先分配到銷售主力Macan S,其動力系統搭載一具3.0升雙渦輪增壓引擎,並具有Porsche VarioCam Plus保時捷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系統與DFI燃油直噴,可輸出340hp/5500-6500rpm最大馬力與460Nm/1450-5000rpm峰值扭力,搭配七速PDK雙離合器變速系統,原廠性能數據0-100km/h起步加速只需5.4秒,極速可達254km/h,幾乎與高性能鋼砲相當。

試駕車亦選配有跑車化計時套件,可讓車主測試單圈成績,並且也因此增加了Sport Plus模式,可提供Launch Control彈射起步功能,讓0-100km/h起步加速可由5.4秒,進步到5.2秒。

在實際駕駛之前,原廠不斷強調它是中型SUV中的跑車,對它的操控與性能不免有所期待;但是在試駕活動初期,在安全與秩序考量下,皆以帶隊方式移動,因此,無法盡情的駕駛,僅在高速道路上的車流空檔,依照帶隊教練維持秩序下,感受一小段的加速能力,在過程中可以感受到Macan S充沛且順暢的動力輸出,雖然它是採渦輪增壓設定,但是開起來卻有傳統大排氣量自然引擎的暢快度,動力輸出很線性,不會有忽然湧出的動力突兀感,在不同轉速域中,動力都十分飽滿,滿載四人下全力衝刺也不會感到動力不足。

Macan除了引擎自動啟閉裝置外,還具備了滑行「巡航」能力。

另外,為了提升整體節能表現,Macan還具備了滑行「巡航」能力,當車輛於一定速度下,駕駛以柔順方式鬆開油門,控制系統就會將變速廂中的離合器斷開,讓引擎回歸到怠速狀態,使車輛以慣性滑行,進一步減少油量損耗。

試駕的Macan S搭載了PASM保時捷主動式懸吊調整系統,擁有「舒適 (Comfort)」、「運動 (Sport)」及「運動升級 (Sport Plus)」三種模式可調整。

在經過第一天的長途移動,自高雄至墾丁約100km左右的旅途中,Macan S忠實扮演本身SUV該有角色,在乘坐舒適度部分也有高水準表現,試駕車搭載了PASM保時捷主動式懸吊調整系統,擁有「舒適 (Comfort)」、「運動 (Sport)」及「運動升級 (Sport Plus)」三種模式可調整,即使將調整到最硬的運動升級 (Sport Plus)模式,也還是保有一定的韌度,既不會過硬,也不會有多餘的彈跳感,對於碎震的抑制十分高超,在提供良好路感下亦未犧牲舒適性。

第二天一早,終於有自由試駕時間,在墾丁周邊的山道上,可以好好試試它在彎道中的能耐,起初,會因為它是一輛SUV,在進灣前對它的穩定性會有一點點疑慮,會將速度降得多一些,在逐漸適應它在過彎時的動態反應後,過彎速度也跟著增加,這時開始可以感受到一些有如跑車的操駕感,它所搭載的PTM保時捷循跡管理系統,會依據路況與車況自動調節分配前後軸的動力輸出比例,加上配有PSM保時捷車身動態穩定系統,讓它的穩定性高過想像許多,除非完全關掉 PSM系統,否則無論是在Sport或Sport Plus模式下,都還是會在車輛失控前強制介入修正行進路線,幾次刻意的扭動方向盤,也無法讓它失控擺尾。

PSM保時捷車身動態穩定系統與PTM保時捷循跡管理系統都是Macan的標準配備,另外還配有Offroad越野模式,當時速介於0 ~80 km/h時,皆可開啟該模式,它可將所有相關系統切換成循跡性導向的越野程式,並加快動力前後分配的反應,此外在搭配選配之氣壓式懸吊系統底盤一起使用時,離地高度可比一般高度增加 40mm;最大離地高度則可達230mm。而PHC保時捷上下坡控制系統,可在下坡時保持穩定車速緩降,車速可在3~30 km/h間調整。

至於PASM保時捷主動式懸吊調整系統,在不同模式下,因懸吊阻尼硬度改變,除了路感回饋度略有差異外,最明顯的差別在於在過彎時,對於車輛支撐的能力,在相同高速彎中,以相同速度進彎,三個模式所呈現出來的車輛動態,大概就是在彎中,車輛擺動的幅度與次數有所不同,在Sport Plus模式下幾乎不會有任何擺動,而Comfort模式則會出現一至兩次的輕微擺動,但經過不同模式相互切換測試,在一般道路上至Sport模式就已經非常夠用,Sport Plus模式則是對應更激烈或賽道奔馳時使用。整體來說,Macan可以說是同級車中,最具操駕樂趣的車款,靈敏的轉向反應與高穩定性,讓人忘了它是一輛SUV。

全新引進的Macan再度以相對非常划算地價格進入市場,給予同級對手很大的壓力,而且自發表前開始,至今也已經接獲超過600張訂單,若能在年底前全數順利交車,可望將提前登上中型LSUV銷售冠軍寶座,並且對於Porsche的整體銷量帶來莫大助益。

文/攝影=李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