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ndai【試駕報導】黥面進化!小改款i10試駕

時間點拉回2009年5月,主打著「微型旗艦」口號之Hyundai小車i10翩然登台,對於台灣汽車市場而言,絕對不僅僅是一新車型的到位而已,i10的開賣,替台灣枯竭許久的50萬內小車市場再添一生力軍外,對於Hyundai品牌而言,更是旗下〝i〞家族的首位抵台戰將,肩負著向國人介紹何謂i家族之開疆闢土重責大任,而從近兩年來市場反應的穩定銷量,與後繼i家族出色口碑,i10的問世,絕對可不吝給個「讚」加以肯定。

 

經過近兩年時光,Hyundai旗下i車系逐漸於台灣車市中發酵,此由德國法蘭克福設計中心一手催生的新世代產品陣容,開闢出Hyundai全新品牌基因外,更以嶄新的產品輪廓與先進的造車科技,搭配上具競爭力的C/P值,於全球諸多重要市場中攻城掠地;而2010年法蘭克福車展中i10進階的推出小改款車型,導入i系列車系啟發於ix-onic概念車、首度應用於ix35上的〝Fluidic Sculpture流體雕塑〞與〝Hexagonal Front Grille六角形水箱護罩〞等家族嶄新特徵,更加完整i車系家族最小成員的血統面貌。

 

小改款i10於2011年3月24日正式上市,提供手排車型與自排車型兩種選擇,其中自排車型還區分出經典、豪華、旗艦三種等級。

 

此次試駕車型為i10自排經典車型。


於舊款i10車系完售後,Hyundai台灣總代理南陽實業選擇於2011年3月24日正式發表,搶先於發表前,Carstuff人車事提前體驗了此小改款車型,感受造型修飾與動力面小幅調校後的差異。


取車時對於小改款i10之視覺印象,首次由先前的平面廠照,轉移為立體實物,那車頭的改變幅度其實並不算小,由其是那整合了水箱罩與下氣壩的六角型大型進氣口的設計,重新聚焦了視覺重點,提高了品牌辨識度外,讓i10原先嬌小迷你的份量頓時提升,配上兩側上揚線條的三角型霧燈,更褪去不少可愛氣息,讓小改款後的i10添增幾許運動氣息,相信可讓i10之產品定位更趨中性,一改過去較為女性的設計屬性。

 

整合了水箱罩與下氣壩的六角型大型進氣口的設計,重新聚焦了視覺重點。


相較於車頭,僅針對尾燈排列與保桿造型稍加修飾的車尾,改變幅度是小上許多的,但個人角度認為,匹配上陡直傾瀉的尾廂線條,此般的修飾還挺對味,且對應於車頭的外放,內斂的車尾,有著不俗的均衡效果;車頭誇張、車尾保守,設計師顯然挺有想法。

 

車頭與車尾燈造型與排列皆重新設計。


如同車尾般,坐進車室內的筆者,短時間內還查覺不出改款前後的差異,在原廠人員的貼心提醒下,一才發現眼前之儀表板的改變,除了原先中白兩側黑的設計改為全黑設計外,右側油量與水溫表,則改為數位儀表呈現,輔以一致的湛藍燈光,對於科技氛圍的提升稍有貢獻。

 

車室內控台鋪陳與改款前差異不大,僅於儀表設計稍加修改。

 

儀表改換為黑色設計,右方更換為數位螢幕,並以湛藍色調強調科技氛圍。

 

音響系統同樣搭載Clarion MP3音響主機,原廠稱為「iPod對應音響系統」,型號DUZ386MP,功率為50W×4,共支援CD/MP3/WMA/AAC等多種音源格式,並可以USB或AUX-in相容連結,USB連接線置於副手座前的手套箱內。


除了儀表的改變外,其餘格局與配備延續過往,礙於入門定位,全車內裝使用了大量的塑料材質,不過透過簡化的介面安排、避免過於繁複的按鍵旋鈕呈現,倒也消減了些塑料味。

 

過簡化的介面安排、避免過於繁複的按鍵旋鈕呈現,倒也消減了些塑料味。


雖然非第一次接觸i10,但那空間面的呈現,依舊是讓筆者再度肯定,在僅有3565mm的車身長度內,透過四只車輪角落化的設計,硬生生的拉出了2380mm軸距長度,搭配上1540mm類RV化的高車頂設計,讓乘坐空間表現有著越級實力,以後座空間為例,筆者170cm身高乘坐其中,除了膝部與前椅背還小有餘裕外,頭部空間更形出色,減少了許多壓迫感受,就連試車小組另一身高178cm之成員乘坐其中,頭頂距離車頂也還有一個拳頭的高度空間,i10於垂直空間的表現,同級絕對難出其右。

 

僅有3565mm的車身長度內,透過四只車輪角落化的設計,硬生生的拉出了2380mm軸距長度,搭配上1540mm類RV化的高車頂設計,讓乘坐空間表現有著越級實力。

 

身高178cm成員乘坐其中,清楚展現其空間優勢。

 

透過如副駕駛座下方置物盒、前排中央置物空間、前車門邊書報箱與前座椅背地圖袋等設計,放大了車艙內零碎空間的運用機能,但美中不足的是,後座一體式的椅背往前傾倒後,除了底部與後箱有著一段高低落差外,椅背也無法完全平整,這從舊代車款就發現的改進空間,於小改款車型上依舊無改善,為一可惜之處。

 

包含如副駕駛座下方置物盒、前排中央置物空間、前車門邊書報箱與前座椅背地圖袋等設計,放大了車艙內零碎空間的運用機能。

 

後座一體式的椅背往前傾倒後,除了底部與後箱有著一段高低落差外,椅背無法完全平整,為一可惜之處。


出發前比較著改款前後動力面的差異,列為Epsilon引擎系列的iRED自然進氣四缸引擎重新調校後,在排氣量規格不變的基礎上,名為iRED2引擎於動力輸出數據稍有改變,最大馬力小漲3ps,扭力峰值雖相同,但由2800rpm延後至4500rpm,較偏向中高轉出力的設定,對於此都會小車是否會較為不適?從排入D檔、踩下油門之後,熟悉的起步衝勁,其實已大幅消弭了筆者腦海中的疑慮。

 

小改款i10搭載之iRED2引擎於動力輸出數據面稍有改變,最大馬力小漲3ps,扭力峰值雖相同,但由2800rpm延後至4500rpm。

 

變速系統搭載傳統四速自排規格。


輕點油門,輕巧的i10立刻以靈敏的加速感回應,對於走走停停的都會交通狀況,此調校相當合宜,無需大腳油門的起步,對於油耗面也有實質的節省;不過在衝近十足的起步後,約莫於30-60km/h的加速區間,動力輸出會有稍為「悶」的感受,需等待轉速再行提升後,速度的拉升則會跟隨放大,對於動力要求較多的駕駛而言,輸出曲線的調校需時間習慣,但如僅有代步需求,此般的動力支援,其實已輕快的無啥可挑剔。

 

輕巧的起步,緊接著為平順的加速曲線,待轉速提升後,加速動力會稍微放大。


i10的底盤調校,其實於舊款車型上便有深刻印象。對應於台灣惡劣路況,吸震能力佳的避震設定,展現出原廠調校的功力,路面上大多的震動可於減震筒與彈簧的作動間消失無形,且不會讓車內駕乘客對於底盤有著過多的「空洞感」,此點乃是筆者最為肯定之處;接著,以i10的身驅,彎道中的靈活性絕對是可以想見的,但要如何在靈活中兼具穩定性?這便牽涉了車身剛性與更進階的轉向系統與底盤設定問題了,此點,i10也同樣可圈可點,速度感應式電子動力輔助方向盤給了清楚的轉向手感,後輪的循跡性也不會過於輕浮,當然,如果你硬要以歐系鋼砲的思維猛操硬扯,i10是難以全盤兼顧的,但別忘了,他是一輛都會代步用車,輕巧靈活為重點,駕駛樂趣為附帶,此主從觀念,個人認為i10是交代相當清楚的,且清楚於所有同級競爭對手!

 

面對著台灣惡劣的道路品質,i10調校得宜的懸吊系統與底盤剛性,有著極佳的撫洞能力。

 

由於試駕車型為經典車款,因此為傳統鐵圈配置,並於外側加上輪圈蓋。


以其39.9-51.9萬的價格帶,年輕一族首購車,或家中第二款短程代步用車,i10整體表現其實相當優異,易於上手,輕鬆無負擔,空間表現出人意表,更別忘了其16.2km/L〈歐規測試方法〉的平均油耗,「經濟部長」的特色更是一大賣點;若要硬挑剔出缺點,或許就是對於安全配備的給予較為吝嗇,需至最頂級車款方為較齊全,如果可針對此改善,i10,還真是款難以挑剔的優質小車。

 

Hyundai i10五視圖與基本規格表:

 

 

Hyundai i10

售價(萬元) 45.9
引擎型式 SOHC-L4 12V
排氣量(c.c.) 1086
最大馬力(hp/rpm) 69 / 5500
最大扭力(kgm/rpm) 10.1 / 4500
全長(mm) 3565
全寬(mm) 1595
全高(mm) 1540
軸距(mm) 2380
車重(kg) 970
前煞車 碟煞
後煞車 鼓煞
前懸吊 麥花臣
後懸吊 雙扭力桿
輪胎尺碼 165/60 R14
傳動方式 FF
變速系統 四速自排
油耗值(km/L) 16.2(歐盟測試方法)
能源效率等級 3級

○─造形辨識度、空間機能、輕鬆靈活的操控感。

X─塑料感較重、安全配備僅頂級車較齊全、後座椅背無法完全前傾平躺。

 

文=葉毓中  攝影=李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