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家澳洲國產車廠 Holden 關閉生產線,澳洲汽車工業正式終結所帶來的警惕!

在Ford 於2016年10月最後一輛 Falcon 下線之後,緊接著 Toyota 也在今年10月正式宣布澳洲生產線關閉,最後則是上週 GM Holden 廠最後一輛VFII Commodore Redline 下線,3大車廠相繼撤出也象徵著澳洲百年汽車製造歷史正式劃下句點,當然可以想見的是汽車廠周邊龐大零件供應鏈將正式瓦解,因此將失去 210億澳元(約189億美元)的產值以及大量的失業人口。

14567434_10155445641253747_5995124017446922451_o.jpg

雖然大家提到澳洲車廠可能只想到 Holden 與 Ford 這二大廠,不過其實在60-90年代之間,有不少車廠都選擇在當地設廠,包括 Mitsubishi Motors、Nissan、Toyota、 British Leyland、Chrysler Australia、Renault、Volkswagen 等,但澳洲汽車製造業長久面臨澳元居於弱勢、以及當地工資成本過高等結構性問題,在澳洲簽署 FTA 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則更暴露出毫無競爭力的問題。隨著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車廠崛起,1990年代 Nissan 撤出澳洲起就等同於敲響了澳洲汽車工業的喪鐘。

toyota-ends-australian-production.jpg

澳洲汽車工業一直都仰賴政府補貼來維繫生命,但根本性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比方說 2002年開始到現在,澳洲人力成本較過去 90 年代上升將近60%以上,加上澳元自2009年開始兌換美元升值將近50%,讓澳洲製汽車競爭力大幅下滑,最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自由黨黨魁艾伯特上任總理之後決議砍掉汽車業補助,讓整個澳洲汽車正式宣告進入癌症末期。

Toyota-Australia-Production-Ends-1-.jpg

而開放的貿易政策也讓澳洲並沒有對二手進口車予以管制,因此「便宜」又「經濟」的日本進口二手車可以任意在澳洲銷售,讓預算型買家趨之若鶩;在新車市場部分東南亞如泰國製造的車款品質也沒有比較差,售價比起澳洲市場的更低,更大量的引進到澳洲來,加上車型都是澳洲人喜愛的 SUV、Pickup 等,更讓澳洲國產車面臨嚴重衝擊。

Holden-9.jpg

在如同蝗蟲過近的外患導入之下,無法降低成本的本土車廠僅能咬牙切齒地撐下去,沒有高額補助的 Mitsubishi 最早於 2012年正式退出, Ford 澳洲廠則是撐到 2016 年 10月正式將旗下生產線全面停工,僅留下研發單位,而雖然 Toyota 在2015年的時候才宣佈要加碼投資1.23億澳元升級澳洲生產線,但因為澳洲政府跟日本政府最終簽訂了FTA 自由貿易協定,因此最終也決定在2017年7月正式將歷史長達54年的生產線關閉,同樣僅留下研發單位,1948年成立之今、補助最多的 Holden 則是在上週五正式結束掉生產線,一樣也僅保留研發單位與後勤部門。

Holden-7.jpg

雖然澳洲政府對於維繫澳洲汽車生產業做了許多措施,像是著名的「Button Car Plan」,在1985年的時候由當時的澳洲聯邦政府推動,志在發展澳洲當地的汽車工業。為了強化 Ford/Holden 兩大廠的研發能力並吸引新進車廠來澳洲設廠,最終目標就是讓汽車業可以有效的整合資源,讓政府逐年慢慢降低進口關稅的時候,讓澳洲當地車廠可以爭取時間改善車輛的品質和發展創新,進一步的與進口車做競爭,最後發展外銷。

toyota_lexcen_1.jpeg

這個策略衍生出很多 OEM 車型,最重要的影響是像Holden、 Ford 轉往與日系車廠 Toyota 、Nissan合作,雙方依據各自市場的缺陷向對方提出OEM計畫,這也就是如 Ford Corsair 以及 Holden Apollo的由來,不過實際上雖然成本降低不少,但最後這個計畫還是失敗了,雖然成本大幅下降,但是即使換上不同的標誌及型號,還是會造成二種車型分食市場的問題。加上車型血統不純正,很多消費者很難接受開一部掛著澳洲牌的日本車,或者掛著日本牌的澳洲車,所以也沒能挽救澳洲汽車工業。

autowp.ru_ford_corsair_sedan_2.jpeg

看著人口數與台灣相近的澳洲(大約2000多萬)最終汽車生產業終結,同樣面臨到內需飽和、進口關稅越來越低讓平價進口車大行其道的台灣(佔有比已經超過四成),加上未來環保法規越來越嚴苛,勢必讓國產車成本節節昇高,競爭力越來越低,未來台灣汽車工業要怎麼走,值得大家深思。

mitsubishi_verada_xi_1.jpeg

Toyota-Australia-Production-Ends-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