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傳奇的傳奇,2008 Honda Legend KB2 3.7 SH-AWD

說起最能代表 Honda 技術力的車款,或許大多數人都只想到 NSX,但實際上 Honda 還是有一台頂級旗艦「默默」的成就著品牌,那就是 1986 年問世至今已經超過20年的 Legend 車系。Legend 是第一台英日合作的高級轎車,也是第一台在美國打響「日本高級車」名號的車,因此每一世代在研發的時候,都是本田技術研究所展現超越自我的舞台,裡頭熱血的員工也不愧本田宗一郎之名,屢屢達成任務。

目前 Legend 已經演化至第五代,憑藉著 Sport Hybrid SH-AWD 技術,賦予駕駛人「隨心所欲」的駕馭感與安全感。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並不是第五代車款,而是十多年前以「SH-AWD」驚艷全球車壇的第四代 Legend 3.7 SH-AWD 車型!

跑車般流線身軀
後期導入 Acura Advance設計語彙

IMG_0544_1.jpg

雖然已經問世10多年,不得不說 Legend 還是保有相當新穎的樣貌,其 4.9m 的車長實際看並不顯得龐大,而這次體驗的 3.7 KB2 後期款造型更加入美國市場的觀點,為迎合當時推動的 Acura 設計語彙,大燈組變得更為方正銳利,五角形水箱罩面積也加大處理,從前方望去更顯霸氣。 

IMG_0489_1.jpg

重新設計的車頭讓過去低矮的位置稍微增高了點,但透過設計師的巧手修飾,Legend 小改還是具備類似 4 Door Coupe 的流暢車側線條,動感優雅的個性依舊存在;飾條也移到了車身底部,降低了車身的視覺重心,給人一種更加強烈的運動感。

IMG_0492.jpg

IMG_0498.jpg

IMG_0491.jpg

IMG_0525.jpg側面車窗與中柱的平滑處理,更是能減少空氣阻力,有效解決噪聲的一大功臣,這項技術到第五代就沒有再使用,反而是出現在10多年後問世的 Lexus LS 上面,由此可見 Honda 的前瞻眼光。

IMG_0495.jpg

IMG_0517.jpg

IMG_0503.jpg

車尾的變化也相當明顯,首先就是將保險桿飾條給取消,同時改變那個類似 Teana J31 的尾燈造型,延續 Acura 設計語彙構成的動感不規則紅白 LED 尾燈更有層次,更有立體感,排氣管也從過去的圓形改為方形。

雖然說這種改變讓 Legend 脫離原有的日式雍華樣貌,但卻更符合 Legend 的初衷:一款精緻、且全天候都能展現本田運動個性的車型。

IMG_0496_1.jpg

M形線條佈局
集約控制達到五感最佳體驗

IMG_0447_1.jpg

過去許多高級房車的中控介面,都是方正且大面積的設計,頂多再加上一塊螢幕進行控制而已,不過 Legend 卻提出截然不同的想法。Honda 屏除了傳統高級車的設計,反而採用M字型架構,將駕駛與副駕駛座上的乘員分別圍入。

IMG_0473_1.jpg

雖然高級車一般都會設置較大的中控台,但這種減小寬度彰顯出凝練感及密度感的新穎設計卻創造出新價值觀。而中控台採用鋁材料的目的是為了彰顯木紋的質樸感,強調與木紋的對比效果,而這個 3 D立體形狀的原木可是來自於日本「天童木工」,無論是視覺或是觸感都是一等一。

IMG_0457_1.jpg

IMG_0480.jpg

IMG_0529.jpg

將目光轉向儀表板,作為旗艦的 Legend 採藍色背光的儀表相當容易判讀、顯示清晰,下方螢幕可以顯示的信息很豐富,包括 SH-AWD 四驅系統動力分配情況和行車電腦信息等。

IMG_0460.jpg

image_1625573860.gif

Legend 的中央顯示螢幕為多媒體訊息和空調顯示(衛星導航台灣規格並沒有);音響系統的各種設置通過位於中控台上的八方向按鍵和旋鈕實現,即使這個按鍵功能強大,觸感也好,但第一次使用確實需要點時間熟悉。

IMG_0451_1.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螢幕中間的「衛星」顯示,其實是 i-Dual Zone 智慧型 GPS 日照感知恆溫空調系統,藉由 GPS 定位系統自動判斷太陽位置,提供車內不同區域不同的溫度與風量,達到真正智慧化的空調需求。 

IMG_0452.jpg

IMG_0453.jpg

IMG_0454.jpg

IMG_0464.jpg

IMG_0463.jpg

雖然從外觀來看,Legend 看起來不過是一台中型車的佈局,但內部空間可是相當大,帶有透氣孔的真皮材質座椅軟硬適中,同時包覆性極佳,主副駕駛席的座椅都可以電動調節,包括腰部支撐調節。

IMG_0468_1.jpg

IMG_0471.jpg

IMG_0469.jpg

此外後排的腿部空間也相當充裕,但或許是因為車身線條的流暢性,犧牲了一些後排的頭部空間,最後或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配備,就是自動下降的後座頭枕吧?

IMG_0485.jpg

更匹配 SH-AWD
J系列引擎的巔峰

IMG_0532.jpg

第四代 Legend 搭載的引擎,是當時為了匹配 SH-AWD 系統所全新設計的 3.5 升 VTEC V6 引擎,搭配鋁合金高慣性進氣歧管與可變流量式雙排氣尾管,在當時成為第一款突破 280hp 限制的車款!這次體驗的後期款 Legend 則是配置代號 J37 的 3.7升 VTEC V6 引擎,排氣量 3471cc擴大到3664cc,最大輸出從300ps/6200rpm提高到309ps/6300rpm . 最大扭力從 36kgm/5000rpm 提高到37.7kgm/5000rpm,變速箱還是維持五速自排的設定。

IMG_0450_1.jpg

說實在話,與之前作者體驗的 Accord 3.5 V6 相比,這套系統雖感受不到「凶猛」,但反而全轉速域動力都有相當飽滿的輸出;低速時相對安逸舒適、油門的反應及時,只是隨著油門的逐漸深入,車速卻呈現平穩的上升,當然齒比得宜的五速變速箱幾乎感覺不到頓挫感。

IMG_0253_1.jpg

全油門時變速箱雖然反應有點慢半拍,但降檔瞬間就會感覺到動力傾巢而出,高速巡航下也具備相當紮實的行路感,確實是相當符合美式房車的調調。

IMG_0211_1.jpg

隨心所欲的操控感
SH-AWD 功不可沒

IMG_0479.jpg

第四代 Legend 所配置的世界初主動循跡四輪驅動系統 SH-AWD,其實是採用橫軸左右二邊各設計一個電磁差速器的全時四驅系統,系統能主動分析輪胎壓力、角度、車速等眾多的參數,不僅能將前後輪驅動比從 30:70 至 70:30 之間分配,後輪左右二輪也能進行 100:0 至 0:100 的無段調整,但前輪左右分配的動力是固定的。

01.jpeg

15_01.gif

15_02.gif

16_01.gif

16_05.gif

而小改款後更進一步能將控制參數進行改良,現在一檔就能進行後輪的左右扭矩分配(前期KB1 僅能在二檔控制),同時前後輪以及後輪左右之間的驅動比調整更迅速、更精確。

IMG_0066_1.jpg

而我也是自國中時期便聽聞 SH-AWD 的威名,十多年後總算有機會體驗一番,無奈條件的限制與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彎道的極限體驗,但在正常的彎道和轉向過程中,方向盤提供均勻的力道,即使在轉彎時一直保持加速狀態,車身也會非常穩定的通過彎道。

IMG_0334_1.jpg

即使面對國道二號彎度較大的閘道,透過儀表板上的 SH-AWD 顯示,可以發現到動力會增加至外側後輪的輸出力,讓車子可以接近「軌道車」的軌跡高速過彎,沒有出現轉向過度或轉向不足的情況。

當然 Legend 還是一貫的穩重,沒有那種極端敏銳的轉向反應,但虛位確實不多,你還是可以知道路感為何。

IMG_0297_1.jpg

而 SH-AWD 當然不是只有彎道強悍而已,在直線駕馭上也能確保行駛品質、不會讓乘客覺得有突兀的感受,舉例來說在高速巡航的時候,當需要再加速的時候,系統會把較多的動力分配到前輪;放開油門後則多餘動力輸出會傳導至後輪,車身就會保持穩定的姿態、所以你也感受不到很直接的貼背感。

IMG_0438_1.jpg

最後懸吊結構的設定上則是採用前雙A臂、後多連桿的設定,就開起來的感覺還是很舒適取向,只是車子畢竟也已經十多年了,就姑且不論他的好壞了。 

台灣罕有
本田技術力的展現

IMG_0508_1.jpg

眼前這台 Legend 是台灣最後一代具備 SH-AWD 架構的版本,現行第五代車型雖然台灣前期後期都有水貨導入,但都僅有導入 P-AWS 前驅規格(有錯請更正),因此要享受這個由前 Nissan 工程師 芝端康二所主導研發的先進四驅系統,就只能找第四代 Legend 了。

IMG_0537_1.jpg

雖然體驗時間不長,但我確實能夠感受到過往本田技研對於技術的狂熱與不計成本的追求業界領先的衝勁,也只有 Honda 膽敢大膽地以四輪驅動來對標長期壟斷豪華車市場的 FR 佈局。可惜在「品牌至上」的多數市場,如此傲人的成就依舊無法吸引多數人的注意,最終成為技術狂熱份子茶餘飯後的話題、或者是被不受品牌拘束、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品味人士所購入。

IMG_0487_1.jpg

或許 Legend 在銷售量上並不亮眼、甚至可以說是虧本,但 Legend 裡裡外外都以堅強的技術力全面壓制其他廠商的競爭車型,在行駛性能、乘坐舒適性、安全性能上均達到了當時 Honda 產品的最高標準,成就「隨心所欲」的人車合一駕馭感,這個嶄新價值放諸到現代也沒幾個日系高級車能夠達到,足以證明 Honda 的遠見。

IMG_0549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