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ngyong【試車報導】不再陽剛!新世代Korando展轉變企圖

品牌旗下的主力車系,一舉一動,皆牽動著一車廠的發展方向。身為Ssangyong旗下相當資深的主力車款Korando,從1974年第一代的吉普雛型開始,奠定了Ssangyong相當硬派的韓國越野品牌形象;但歷經了三個世代的洗禮,Ssangyong決定要向主流市場靠攏,於2012台北車展現身的第四代Korando車型,以CUV的定位說明了車系的路線轉變、車廠方向的重新定位。在此次的試駕行程中,從外在造形開始,其實此新世代的Korando,一開場就有了很強烈的說服力。

 

較過去更為大膽奔放的外觀設計,新世代Korando無論於山林遍野或於都會水泥叢林,都相當搶眼出色。

 

走入主流趨勢,其實Ssangyong不是沒有經驗,當前的Kyron車系,便已有了基本的「跨界」雛型,褪去了原有品牌的陽剛味,導入了些許的流線氣息,初試啼聲,反應具一定水準;但為了強化品牌的方向轉變企圖,加強切入主流的氣勢,此次Ssangyong找來了於設計界同樣位居主流派別的義大利Giorgetto Giugiaro設計室操刀,交出的成績單,一如往常的水準,有著濃郁的歐系氣息,大幅改變了過往的剛強個性。雖然新世代Korando外觀造型極富時代感,但對於品牌精神的傳承稍微薄弱,要就此樹立新世代家族風格?也因僅有一款產品的問世過於單薄,未來的發展,還需繼續期待。

 

造型特殊的頭尾燈設計,成為外觀視覺焦點之一。

 

除了上層尾翼以外,車尾後檔風玻璃下方也多出一短翹鴨尾設計,提升運動感。

 

車頂行李架提升便利性,而下方的雙出排氣尾管再度為運動個性添增亮點。

 

18吋雙肋十幅輪圈設計相當立體。

 

換換造型,是從傳統吉普車或休旅市場切入跨界領域不可少的第一步,但對於硬底子的Ssangyong而言,要作的改變還不僅如此,一改過往分離式大樑底盤、改採一體式車體,是新世代Korando對應的改變,雖然此舉會降低越野面向的功力,但對於整體行路舒適性與操控表現可大幅提升,對於強調都會機能大過於越野能力的跨界車款,此配置絕對必須;此外,雖然此次試駕的為AWD四驅車型,考量跨界定位,Korando也提供2WD前驅車型,展現出身為跨界一員的應有條件。

 

此世代Korando不再強調由Mercedes-Benz研發的動力心臟,而改搭由Ssangyong自行研發的2.0升e-XDi200直列四缸柴油引擎,具備175ps/36.7kgm輸出表現,可於9.9秒完成0-100km/h加速過程,極速為185km/h。

 

飽滿的加速力展現此柴油引擎的優勢,但論精緻度,筆者認為還有些許的提升空間。

 

與上世代不同的,還包含不再強調由Mercedes-Benz研發的動力心臟,此世代的Korando,搭載著為Ssangyong宣稱自行研發的2.0升e-XDi200直列四缸柴油引擎,搭配上具備方向盤換檔按鍵的六速手自排變速系統。平心而論,在以市區為主、郊區與山路為輔的測試路途中,動力表現上沒有令人可挑剔處,飽滿的扭力,展現出此柴油引擎的強項,變速箱也給予了令人肯定的換檔順暢度,無論市區超車或面對上坡,油門踏板一踩,明顯的推力立刻湧現,將車速提升到足夠的境界。以Korando的車型定位,此般動力表現足敷使用,扭力所帶來的加速感,更較一票國產2.0升或2.4升休旅車型來得明顯,以台灣的用路環境,此動力表現可圈可點。

 

具備方向盤換檔按鍵的六速手自排變速系統,但平心而論,此排檔桿上的換檔撥片其實不甚就手。

 

 

經過整日的相處,雖然動力飽滿,精緻度與整體運轉的感受,依舊有著過去Mercedes-Benz引擎的感受,與當前許多主打柴油動力的歐系品牌相較,細膩度似乎還有提升空間;不僅如此,設計在排檔桿上左側的換檔撥桿與方向盤正面三點與九點兩側的換檔按鍵,於操作時也不甚就手,建議還是以自排模式操作,要享受手排的自主操駕樂趣,你手指可能要挺靈活!

 

方向盤三點與九點方向的D+與D-按鍵為升檔與降檔設計;後方右側則提供定速裝置控制撥桿。

 

雖然強調一體式車身的設計,但在行路性表現中,新世代Korando也難擺脫過去的大樑式底盤的硬派感受,與引擎運轉表現略有相似,細膩度皆有提升空間。於都會中的碎震處理有著些許彈跳感,山路重心轉移時懸吊的支撐性卻又呈現出舒適取向,難以兼顧的調校,讓人稍有失望;但新世代Korando也非如此軟腳,仍有於操控表現中展現一體式車身優勢,轉向的俐落度大幅提升,一改過去那種轉動方向盤與車頭指向的明顯時間差,更趨同步的靈活性提升了駕駛信心,且前麥花臣式後多連桿的懸吊幾何,也交出中規中矩的轉向反應,不會過於靈敏,也不會過於遲鈍,中庸的個性,大家都很容易上手。

 

前麥花臣式後多連桿的懸吊幾何,提供中規中矩的轉向反應,不會過於靈敏,也不會過於遲鈍,中庸的個性,大家都很容易上手。

 

4.4米左右的車身長度,雖然較市面上高能見度的國產休旅車型小上些許,但大師級的設計絕對有其功力,進入車室後座,果嶺式的平版置腳空間,加上拉高的車頂線條與刻意上凹的後座乘客頭部頂篷,皆是讓乘坐空間明顯放大的巧思;以筆者170cm身高乘坐其中,無論頭部或腿部空間,皆沒有任何的侷促感,2650mm軸距長度有此表現,也展現出新世代Korando於空間極大化的用心,縱使四員滿載,相信Korando也不會讓人於空間表現失望。

 

果嶺式的平版置腳空間,加上拉高的車頂線條與刻意上凹的後座乘客頭部頂篷,皆是讓乘坐空間明顯放大的巧思。

 

電動天窗也有助於空間的延伸性,不過以跨界車型而論,全景式天窗可能會更吸引消費者。

 

座艙控台的設計,相對於外觀是保守些許的,整體的質感營造,也沒有過多的亮點,不過透過放大化的螢幕、旋鈕與按鍵,操作上相當就手,也不會過於繁複,對於一款強調機能性的跨界休旅車型,此設計十分重要;此外,後廂靈活的彈性置物空間,不僅透過6/4分離傾倒的後座椅背透過EZ-Flat機制可調整出寬敞平整的置物空間,後廂下方的置物盒,還可放入活動式後棧板,設計巧思,再度展現。

 

座艙控台的設計,相對於外觀是保守些許的,整體的質感營造,也沒有過多的亮點,不過透過放大化的螢幕、旋鈕與按鍵,操作上相當就手,也不會過於繁複。

 

雙環儀表搭配多功能旅程電腦顯示幕,資訊提供清晰。

 

方向盤左側的控制介面與門版上的控制總成。

 

6.9吋觸控影音主機整合衛星導航系統/數位電視/倒車顯影系統。

 

雙前座椅電熱椅墊功能,在台灣市場中,可能不若通風功能來得實用。

 

雙層設計的中央扶手下方置物盒。

 

多處的置物空間與掛勾,可提升置物機能。

 

透過6/4分離傾倒的後座椅背透過EZ-Flat機制可調整出寬敞平整的置物空間,後廂下方的置物盒,還可放入活動式後棧板。

 

18吋雙肋十幅輪圈、EPS電動動力輔助方向盤、光感應式頭燈、雨滴感應式雨刷、電動天窗、雙前座椅電熱椅墊、ABS/ESP/ARP/EBD/BAS/ESS主動安全系統、六具防護氣囊、6.9吋觸控影音主機整合衛星導航系統/數位電視/倒車顯影系統等,琳瑯滿目的配備清單,不難發現Ssangyong對於新世代Korando的市場企圖,但以此次試駕的AWD頂級車型新台幣139.8萬元的售價而論,要面臨與對手直接強碰的危險,無論是市場口碑極佳的VW Tiguan,還是導入市場後表現也相當不俗的Peugeot 3008,也別忘了還有近來以專業形象在台穩定經營的Subaru旗下之Forester、新到位的Mitsubishi ASX,甚至連Nissan Rogue、Toyota RAV4也可能在其射程範圍內。

 

 

要論設計,3008表現不俗;要論親和力與品牌強勢度,Tiguan有著優勢;要論四輪驅動的硬底子,Forester也不遑多讓;論品牌知名度,ASX無庸置疑;要論經濟性與C/P值,Rogue與RAV4頂級車型多達三十餘萬的差價,極有可能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如此分析,或許較為簡單,但卻也清楚的道出了未來此新世代Korando在台市場的難處。


新世代Korando,其實可以「面面俱到」評論,與過往世代相較,進化幅度也直得肯定,但畢竟在此競爭激烈的市場級距中,先來有著市場基礎、後到的需要更強勢的產品魅力;身為後到者,新世代Korando沒有太多令人挑剔的缺點,繳出了絕對夠格的成績單,但要成關鍵性的強力武器,似乎還是稍嫌客氣了點。

 

 

 

Ssangyong Korando五視圖與基本規格表:

 


 

車型 Ssangyong Korando AWD
車價(新台幣/萬) 139.8
車身尺碼
車長(mm) 4410
車寬(mm) 1830
車高(mm) 1675(1710含車頂架)
軸距(mm) 2650
空重(kg) 1692-1747
輪距(mm) 前:1573/後:1558
迴轉半徑(m) 5.4
輪胎尺寸 225/55/R18
備胎尺寸 155/90R16
油箱容量(L) 57
機械結構
轉向系統 齒條/小齒輪
前輪懸吊 麥花臣
後輪懸吊 多連桿
能源效率
測試方法 歐盟1999/100/EC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
市區油耗(km/L) 9.38
非市區油耗(km/L) 13.85
平均油耗(km/L) 11.8
排氣量等級 超過1800c.c.至2400c.c.
能源效率等級 1級
年耗油量(L) 1271
引擎機構
引擎型式 e-XDi200柴油引擎
排氣量(c.c.) 1998
引擎設計 DOHC雙凸輪軸16V直列四缸
壓縮比 16.5:1
缸徑×衝程(mm) 86.2×85.6
動力性能
最大馬力(ps/rpm) 175/4000
峰值扭力(kgm/rpm) 36.7/2000-3000
極速(km/h) 188
0-100km/h加速(秒) 9.9
變速系統 六速手自排/方向盤換檔按鍵/排檔桿換檔撥片/雙模起步控制系統
煞車系統 前:通風碟/後:實心碟

 

文=葉毓中  攝影=李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