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藏60年尖端技術精華的運動轎跑,2018 小改款 Infiniti Q50S Blue Sport

承襲 60年 Skyline 血統、堪稱是車系變化最大的第13代 Skyline 外銷版本 Q50,自 2013 年上市至今已經成為品牌銷售主力,雖然平台上還是維持沿用已久的前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 FM(日本稱之為 FR-L) 平台設計,但無論是在設計語彙、車載技術與動力系統全面大幅改良,使得 Q50 在北美、台灣等海外市場佳評如潮。不過畢竟也已經販售四年有餘,是時候進行中期改款的手術,Infiniti 便針對外觀與內裝進行微幅進化並在日內瓦車展亮相。而台灣身為 Infiniti 銷售重點市場,能夠在半年之後旋即在台發表也就不意外了,甚至比日本市場還早!

精雕細琢的型格外觀 

IMG_0277-2-1拷貝.jpg18年式Q50也加入了SKYLINE 60周年紀念車專屬的「Aurora Flare Blue Pear」晴空藍車色

其實筆者對於 Q50 小改款並不陌生,因為就在發表前夕已經前往東京車展觀看過日規 Skyline 實車,基本上 Infiniti 並沒有大刀闊斧地改變外觀,主要將 Infiniti 家族特徵的雙弓形水箱罩的面積加大,而 2.0t 與 Blue Sport 車款差別比較大的地方,就是保險桿的霧燈座部分,2.0t 採用面積較小的設計,而 Blue Sport/Red Sport 則是採用更誇張的進氣口,同時雙弓形的線條也從原先僅有到水箱罩的部分延伸到保險桿下緣,搭配下定風翼採用銀色烤漆,在在讓 Blue Sport/Red Sport 車款更具殺氣。

IMG_0238-1拷貝.jpg

IMG_0446-1.jpg凹凸有致的車身曲線是Q50的正字標記,十分性感。
輪圈.jpg雙色19吋鋁圈也是小改款的重點之一。

IMG_0421-1拷貝.jpg

至於車尾部分變動就沒有那麼明顯,最顯著的莫過於新式樣 LED 燈條尾燈組,另外鍍鉻飾條與反光板的減少,並全面升級運動化後保桿,反而締造出較為簡潔的造型,其他像是下定風翼、雙邊雙出排氣管設計都維持不變。 

IMG_0246-1拷貝.jpg

更精緻的日系奢華座艙

IMG_0320-1.jpg

小改款 Q50 內裝維持相同的設計,不過細節方面提升不少,除了飾板更新,並在細節處點綴雙逢線設計,而全新三幅式跑車化方向盤、排檔桿,加上脊椎支撐強化的座椅與隱藏在杯架與車門板上的氣氛燈也是改變最顯眼之處。

IMG_0359-1.jpg

儀表板.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BOSE 全新設計的16具揚聲器 BOSE 劇院級音響(2.0t旗艦/Hybrid車型專屬)比起過往的 14 具揚聲器在音場等方面更勝一籌。而 INFINITI Intouch雙螢幕主控台的介面圖示也重新優化過,與 Q60 Coupe 版本相同,除了電容式螢幕可以直接多點觸控以外,也能藉由排檔座後方旋鈕介面來使用。

IMG_0479-1.jpg雙螢幕主控台,可同時操作導航並顯示其他資訊,而更新過的圖像化選單設計,閱讀/操作更為直覺。 另外針對最常且高頻率使用的功能,設定三大功能實體按鍵。 
INFINITI INTOUCH.jpgALC 主動車道控制系統隱身在 InTouch 系統當中,可以自由選擇手動切換或是系統於70km/h以上啟動,維持車輛不被外界影響進而偏離(側風、精神不濟等)。

 BOSE音響.jpg

前座.JPG

後座出風口.jpg

後座.jpg藉由2850mm的長軸距,Q50雖然是後驅車款,但後座空間並沒有因為傳動軸在後方而顯得侷促,乘坐姿勢也頗為舒適。

行李箱.jpg

改名但依舊完整的主動安全系統

在現行款 Q50 車上,Infiniti 一直將車上的主動安全系統稱之為「Safety Shield」,不過或許是因為在行銷上力道不夠強,即使 Safety Shield 是同級車中較早推出的技術,但還是不敵對手打得震天乍響的安全技術。因此在小改款上Safety Shield 便正式改名為 ProACTIVE 智慧駕駛科技,更是為未來半自動駕駛系統鋪路。

IMG_0301.JPG

而在 ProACTIVE 當中包含像是DCA車距控制輔助、ICC全速域智慧定速、FEB自動急停輔助、ILDP車道偏移預防、ALC主動車道控制、世界初PFCW車輛追撞警示、BSI盲點側撞預防、BCI倒車後撞預防與 AVM 環景攝影系統全都列為標準配備,算是相當慷慨。

IMG_0303.JPG

IMG_0400.JPG

性能至上卻兼顧節能的油電系統

引擎.jpg

雖然 Q50 傳承 Skyline 名門血統,但搭載油電系統可是頭一遭,不過別認為 Q50S Blue Sport 一定是非常無趣的,事實上這套 POWER HYBRID 是性能取向的產品,在名機 VQ35HR型 3.5 V6 引擎搭配 HM34 電動馬達,汽油引擎動力為306hp/6800rpm、35.7kgm/5000rpm,HM34 馬達則提供68hp/29.6kgm的輸出,而其綜效馬力與扭力分別為360hp/6500rpm、56.1kgm/1470rpm,配上七速手自排系統,在同級車中可說罕有對手。

IMG_0330-1.jpg

實際駕馭起來 Q50S Blue Sport 的動力輸出感受也與傳統我們認知的油電系統不太一樣,在剛起步稍踩油門的情況下,系統會直接以純電動力行駛,達到一定速度時引擎才會開始介入,但其實駕駛人並不會感受到明顯的改變,甚至必須要看一下儀表板的系統圖示才會知道引擎開始介入。而當需要多一點動力的時候,只要油門大腳灌下,V6引擎加馬達所構建出的瞬時加速力道馬上湧現出來,也讓人回想起 Skyline 時代的 NA大排氣量引擎所帶來的飽滿動力。

IMG_0219-1拷貝.jpg

 

油電系統.jpg

說到這邊好像沒有提到這套系統是如何節能的,其實玄機就藏在他的電動馬達上,與同級油電車款相比,Q50車上的 HM34電動馬達運用車速可達近140km/h,在電動輔助動力介入的時機更頻繁,讓純電動行駛的比率提升為接近60%,進而節省油耗。 因此Q50S Blue Sport 的系統不僅有著環保的功用,也能像是 F1 KERS 系統用來輔助加速,可說是魚與熊掌的最佳解。 

IMG_0229-1拷貝.jpg

源自航太科技的轉向系統

IMG_0085-1拷貝.jpg

 比起他的油電系統,筆者反而對於 DAS 電子線傳輔助轉向的操駕感頗有疑慮,在小改款車型上已經升級到第二代版本。其運作原理是透過Drive by Wire 線傳科技取代傳統方向機設計,並且可以藉由駕駛模式((Standard / Sports / Eco / Snow / Personal) 調整轉向反應,雖然 infiniti 搭載這套系統的用意主要是著眼於未來自動駕駛系統,但其實在剛推出不久時就因為缺乏路面的回饋與衝擊感,被不少人批評失去傳統駕馭高級性能車應有的駕駛樂趣。

駕駛模式.jpg

駕駛模式-2.jpg

畢竟一件事總有好壞二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由於透過電子伺服傳遞訊號,實際在新店山區行駛,其指向性非常精準,搭配調校得宜的運動化鋁合金懸吊系統與後驅系統相助下,其優異的循跡性與轉向反應,每每通過各個彎道都如同刀切豆腐般銳利,而在一般道路上不必要的路面振動並不會傳遞至方向盤上,如此一來也不用修正方向盤,因此 DAS 轉向系統其實優缺點十分鮮明,就看駕駛人能不能接受這種「未來感」十足的操駕感。

IMG_0133-1拷貝.jpg

試完了 Q50S Blue Sport,筆者並沒有以一款獨立的車系看待它,內心還是覺得它是款具有 60 年運動房車血統的 Skyline 車系,在拿到車之前筆者也片面地認為代號 V37 的 Q50 車系因為 DAS 緣故,喪失了運動房車該有的直覺的路感回饋,不應該再繼續掛上這個歷史悠久的車名。但經過將近一天的深入體驗,筆者對於 Q50 全然改觀,其刁鑽的轉向反應與優異的底盤設定,以及全然「性能」取向的油電混合系統,都透露出 Q50S Blue Sport 還是很在乎駕駛者「Driving Pleasure 駕馭樂趣」,也是過往「Skyline」具備的特質,當然對於 DAS 轉向系統可能還是需要點時間習慣一下。

IMG_0412-1拷貝.jpg

仔細想想,要整個改掉一款車系的傳統進而創新更是一項艱難任務, V35 G-Series 做到了。在最新的 Q50 身上 Infiniti 再度透過多項世界初技術與動力系統上的努力,已經可以與德系對手並駕齊驅,成為與眾不同的選擇。雖然 Q50S Blue Sport 高達268萬的價格註定不會是銷售重心,卻是台你能夠深度體驗所謂「技術的日產」精髓的最佳解。

IMG_0262-1拷貝.jpg

螢幕快照 2017-12-19 上午11.25.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