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試車報導】「天際」科技加持,CX-5功力精髓仍在細膩

潮流人士總認為,對於美式文化,日本有著更甚老美的深入研究,從美軍的穿著、用品到整體文化的解讀,日本展現出更細膩且融入自身文化的詮釋,而這現象,在車壇,其實也有一定程度的印證,如發源自美國用車文化的休旅車,在日本車廠中,也有著更細膩的發酵,此次主角Mazda,不僅是此道的箇中高手,融入了新世代造車科技後,CX-5所呈現出的精神,將細膩兩字,解釋的更具層次。

 

由於地大物博,由美國市場發展出的休旅車,往往是身形龐大,尺碼驚人的,但當此休旅風潮吹襲全球後,經過日本市場的消化,為了迎合市區/郊區的雙重需求,修飾的更為斯文,也更為緊致;尤其在強調日式人文精緻的Mazda眼中,撇除過去與母集團Ford的資源共享期間,新世代的CX休旅家族,展現出全新格局,俐落的摩登與細節的刻劃,展現出此品牌的精緻價值。而當CX-7與CX-9兩前輩的醞釀與經驗後,全新問世的CX-5不僅是此家族的新生兒,也不僅是尺碼最小的初生之犢,其所肩負的,還包含有Mazda瞄準未來的新科技—Skyactive的成果展示。

 

除了精緻此特點,面對全球能源緊縮與環境變異,汽車科技需要注入更多點創新,在各大車廠皆推出招牌科技同時,為了保持競爭力,Mazda沒有跟隨潮流導入如Hybrid油電複合動力科技,或是渦輪增壓科技等,反而針對動力系統、車體結構、底盤設計等,重新審視後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效能面的改進,創立出的Skyactive科技大傘,底下開枝散葉的分別衍生出Skyactive-G(汽油引擎)、Skyactive-D(柴油引擎)、Skyactive-Drive(變速系統)、Skyactive-Body(車體結構)與Skyactive-Chassis(底盤設計)等;而在CX-5身上,我們除了Skyactive-D以外,一口氣見證了Skyactive科技的多數精華,CX-5之於Mazda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CX-5代表的,除了是CX家族的新成員外,更展現了Mazda全新家族設計風格Kodo魂動面貌,與Skyactive科技精華。

 

除了Skyactive科技以外,CX-5身上,更換上了品牌全新設計風格,名為〝Kodo〞「魂動」之意的設計主軸,接棒當前Nagari的風格,看似皆相當大膽前衛的設計筆觸,但在Mazda自身的解讀中,卻有著大相逕庭的差異。過去的Nagari,強調的是如水波紋般的流動感,而現在的Kodo,則是揣摩野獸捕捉獵物時蓄勢待發的肌肉線條。兩者最大差異,是一則以柔,一則以剛,但明顯的肌理造型,與誇張的線條鋪陳,則是一脈相承。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你很可能無法明確察覺從Nagari到Kodo的不同,但那外在外顯的設計風格、一眼極可辨識的高度品牌特色,相信就是Mazda於設計面的成功,也精準傳遞原廠亟欲予人的設計主軸。

 

CX-5身上換上名為〝Kodo〞「魂動」之意的設計主軸,接棒當前Nagari的風格。過去的Nagari,強調的是如水波紋般的流動感,而現在的Kodo,則是揣摩野獸捕捉獵物時蓄勢待發的肌肉線條。兩者最大差異,是一則以柔,一則以剛,但明顯的肌理造型,與誇張的線條鋪陳,則是一脈相承。

 

五角型水箱罩依舊,但面積放大外,也於其中加上飾條與蜂巢狀格網點綴,提升活潑性。

 

銳利的頭燈造型與下方氣壩兩側的霧燈組,造就了辨識度高的車頭前臉。

 

細長的尾燈兩側也安裝上了車名與Skyactive科技銘牌。

 

車側線條依舊硬挺清晰,搭配上短天線與尾翼設計,整體感受相當年輕與運動。

 

雙出尾管設計也是提升運動感的重點之一。

 

相較於外在的線條刻劃,座艙中負責連結駕駛與車輛的鋪陳,倒是顯得平和許多,沒有如現有Mazda車型的科技氛圍,較為平順的儀表與中控線條,提升了車輛與使用者間的親和力,平整對稱的設計中,三環儀表、三輻方向盤、依序為螢幕/空調出風口/時鐘/音響/空調介面等安排,沒有太多的驚喜與新意,但質感面的呈現延續過往品牌對於細緻的堅持,從鋼琴烤漆的使用、塑料材質的挑選、金屬飾板的點綴等,比例拿捏恰到好處,沒有過度的炫躍,也沒有過於陽春的寒酸,就好比一件由職人所打造的手工牛仔褲般,看似沒有誇張的設計或圖案,但每一道刷色、每一條逢線,都有職人的專注精神在內,嚴謹的態度,喜愛日式精神的消費者,應該會有所共鳴。

 

相較於外觀,CX-5車室內設計鋪陳較為規矩,但質感呈現依舊走的是日式精緻風格。

 

三環儀表沒有太多新意,但右側的數位液晶螢幕可提供多樣的行車輔助資訊。

 

三幅方向盤整合多功能控制介面,握感與質感呈現也沒啥好挑剔。

 

這精緻的堅持,也延續到了整體動態的表現。先從Skyactive這科技切入。如同上文所述,Skyactive強調的,是在現有的科技基礎中,加以精進,強調的是效率的進化,而不是加載更複雜科技於其上。CX-5搭載的Skyactive-G汽油引擎是如此,以提高壓縮比(增加至13:1)、改用可抑制燃燒室溫度並防爆震的4-2-1排氣管設計、進排氣兼具的可變正時機構、六孔噴油嘴、凹頂活塞、低阻力機械磨耗等技術,用以提升引擎輸出效能,根據測試,導入上述科技後,Skyactive-G汽油引擎可提升15%左右的扭力輸出,燃油經濟性也可提升15%,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此減少15%。

 

Skyactive-G汽油引擎採取自然進氣規格,排氣量為1998c.c.,可輸出154ps/6000rpm最大馬力與20.2kgm/4000rpm峰值扭力。

 

搭配Skyactive-G的,是名為Skyactive-Drive的六前速手自排變速系統,強化重點,乃是針對自排變速箱使用時的鎖定率加以提高。如何達成?換上強度更高、更精巧的葉輪;加大減震彈簧與多片式離合器的導入,讓此鎖定率約在50-60%的傳統自排變速系統,可以提升至如Skyactive-Drive的80-90%。Mazda希望能藉由此般改善後,讓Skyactive-Drive達到兼具CVT、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傳統自排變速箱三重科技優勢的全新變速系統。

 

Skyactive-Drive六前速手自排變速系統提供手排模式,且不自行升檔的邏輯,提供更近似手排的操控感受;若可以提供SPORT檔位,會有更豐富的換檔選擇。

 

簡單而言,相對於同樣著重於改善現有內燃機效能表現的歐系大廠,Mazda決定從上述的科技導入,與使用增壓科技、缸內直噴技術、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等掛帥的歐系車廠分庭抗禮,而轉換成實際的感受如何?細膩度,應該還是其所擅長的。

 

由於仍為2.0升NA配置,因此動力湧現的方式仍以線性為主,低中速輸出以平順見長。

 

平心而論,在此次試駕過程、聽取簡報後出發,抱著對於Skyactive科技的高度期待,踩下油門後,心中稍有失望;失望的重點,乃是動力輸出面的熱情,但經過了市區道路、高速公路、省道、山路的體驗後,經過對於動力表現的全盤了解,並針對同級2.0升自然進氣車款加以比較,CX-5搭載的Skyactive動力科技,的確有其優勢,雖然沒有令人一見驚喜的艷麗,但動力甜蜜期是隨著轉速的拉升,到了4000rpm轉以上後方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且此時引擎震動仍抑制良好,沒有任何聲嘶力竭的吃力情形,伴隨著不自行升檔的變速箱手排模式,讓許多駕駛者不敢輕易嘗試的轉速紅線區間,成為了CX-5吸引人的一種魅力。

 

約莫超過4000rpm轉速後的加速力道方會明顯增加,但也非排山倒海的氣勢磅礡,而是採取綿延不絕的挺進。

 

如倒吃甘蔗般的加速感受,原本就是NA車型的一種特性,但在CX-5身上,將此特性於末端稍加放大,且後頭所來的甜味,沒有黏膩的惱人,而是輕淡中帶些刺激;此外,此般的輸出特性,除了可滿足多數消費者對於車輛的掌控特性外,中低速的溫和,也兼顧了油耗面的經濟性。以經濟部能源局所顯示的油耗測試數據,四輪驅動的CX-5,於平均油耗面較2.0升四驅同級車款是有著約莫1-2成的油耗優勢,或許不甚明顯,但在油耗錙銖必較的當下,這數據在買車前的消費者眼中,也或許是左右決定的一個關鍵。

 

全載時面對較陡山路,建議以手排模式攻克,將轉速維持高轉,方會有較佳的上坡推力。

 

要說CX-5讓人印象深刻的,我會推薦整體底盤反應更多過於動力表現。在正式上路前,原廠人員解說時,給予了「動態類似Mazda2」的期待,但自身認為,依照其定位設定,應該會與Mazda3表現較為近似。果不其然,2700mm軸距的長度,還較Mazda3長出些許,這拉長軸距後所帶來的安定感,CX-5沒有違反物理原理,給出了穩定見長的動態反應。此穩定感,包含了在高速行駛時車身的貼地性,還有山道變換重心時的側傾抑制,此面向表現,與一向列為強項的歐系休旅車款相較,CX-5毫不遜色,且透過懸吊的調校,與後懸吊拖曳臂的幾何調整,對於坑洞的震幅吸收更有效率,對於顛簸的消化較同級歐系車款更為細膩,更能對應台灣較差的路面品質,對應EPAS速度感應式轉向系統,低速時的輕手與高速時的穩定,也沒有過於重手的疑慮,進一步的提升動態面的質量表現,對於一款家庭用的休旅車型而言,CX-5表現的挺體貼。

 

Skyactive-Chassis底盤設定中,針對後拖曳臂的幾何調整,減少了道路坑洞傳遞至車體的震動,對於乘坐舒適性頗有助益。

 

Skyactive-Chassis底盤設定出色,對於彎道中的車身側傾抑制良好,有著挺穩定的感受。

 

整體動態反應以穩定見長,較近似於長高版的Mazda3。

 

對應於台灣不佳路況,CX-5有著較歐系同級車款更佳的舒適表現,並可同時兼顧動態的操控犀利度。

 

提及家用,除了舒適面的表現可圈可點外,CX-5於空間機能面的表現如何?首先,我不得不提及那出色的車體剛性,帶給了車室內駕駛與乘員更具信心與安全感的動態表現,但除了此外,CX-5空間利用表現也不錯,在2700mm軸距中,整體空間營造的寬闊感頗為出色,利用如頂篷上凹的設計堤升空間使用度,但美中不足的是,後座椅背角度過於挺直,乘坐舒適性不足,讓後座乘客感受打了折扣。

 

空間表現可圈可點,但可惜的是後座椅背過於挺直,稍微影響乘坐舒適性。

 

中央鞍座部分提供雙置杯架與雙層的中央扶手設計。

 

門板側也提供置物空間。

 

後座椅中央提供具備置杯架功能的中央扶手,但可惜少了後座空調出風口,對於冷房效果也打上折扣。

 

傳統開口的電動天窗,採光度與空間寬敞感自然是較全景式天窗差了些。

 

雖然目前CX-5尚未發表,不知車型規格配備如何,但試駕車款上中控台所導入的觸控式多媒體影音主機,整合DVD/導航/藍牙等功能,還可擴充如SD記憶卡、iPod與USB等多媒體介面,展現與時俱進的科技等級;此外,可40/20/40分離傾倒的後座椅背有效提升空間使用彈性,且透過後廂的快速傾倒機制,簡化了用車的繁複度,也是讓CX-5再獲青睞的加分點。

 

位於駕駛座左側的RVM功能,也就是一般稱之為盲點警示系統的技術,可以將後側方來車狀況警示於車外後視鏡的角落上。

 

採取按鍵式啟動/熄火系統。

 

中控台所導入的觸控式多媒體影音主機,整合DVD/導航/藍牙等功能,還可擴充如SD記憶卡、iPod與USB等多媒體介面,展現與時俱進的科技等級。

 

透過可以由後廂拉把傾倒的40/20/40分離式後座椅背,可以讓後廂容積從403公升提升至1602公升的容積水準。

 

後廂中的棧板提供可延伸至後擋風玻璃的固定功能,對於後廂隱密性所有提升。

 

兩天一夜的試駕行程,筆者腦海中不斷思考著CX-5的定位,與未來導入市場的競爭優勢。以其先公佈的新台幣135-145萬價格帶,直接遭遇到的,是包含歐日兩國的進口休旅車型,Mitsubishi ASX、Nissan Rogue、Toyota RAV4與VW Tiguan等都是目標對手,這些對手無論是透過增壓系統加持,或是透過排氣量的增加,動力表現除了ASX車型以外,動力表現都在CX-5之上,且更是在同一稅賦規格平台,且車價仍較CX-5所預告的預估售價來得低上一些(Tiguan例外);先以日系對手而論,要論精緻度,CX-5的確稍微占了上風,無論是動力面的輸出表現、動態行駛的行路品質與內裝用料的質感等,硬是逐項比拼,CX-5應該不會落於下風,但真要為了這小幅的贏面,讓消費者甘心多掏出1-20萬的購車預算?這CX-5的市場魅力,的確還要值得考慮。

 

而以歐系對手而言,透過增壓科技或柴油引擎的選擇,整體性能的表現,歐系對手是較CX-5來得活潑許多,駕駛熱血氛圍的營造,對手也有其擅場,而以汽油車型而論,或許CX-5於油耗經濟面於實驗室數據中佔有優勢,但在一般駕駛環境中,增壓系統加持的動力於低速時湧現的輕快感,仍是CX-5堅持的NA引擎力有未逮的,兩者的體感落差,加上考量人為使用的誤差可能,CX-5的優勢仍未有一擊必殺的絕對優勢,如此一來,市場面的苦戰,極有可能在所難免。

 

 

從整體角度考量,CX-5的表現,均衡與精緻,延續了品牌一貫的優勢與堅持,新導入的Skyactive科技,雖然沒有太令人驚艷的演出,僅有小幅的加分,但呈現出的車輛質感,仍沒有讓人失望;但要讓其於市場中大放光芒,最終價格的取決甚是重要,低了些,Skyactive科技會顯得更具價值,高了些,Skyactive的威力,可能會打上許多折扣。

 

Mazda CX-5五視圖與基本規格表


文=葉毓中  攝影=李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