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新世代王牌武器 48V多功能電控系統(內有影片)

目前現行的Audi Quattro四輪傳動車款,如你已有試駕過了,相信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主要都是藉由輕量化以及Quattro系統處理速度的升級,來營造出大幅領先前代車款的優勢,像是第二代縱置引擎MLB模組式平台所採用大量鋁合金車體結構的設計,讓Q7比上一代減重掉極為有感的325kg,而A4則是比前代減輕達110kg。在動力技術水準競爭對手雙B也不相上下,而輕量化的戲法大家也都會用的情況下,Audi要如何殺出一條血路,勢必要有更創新的科技才行。

Audi慧眼獨具地推出了高電壓48伏特的獨立供電系統,來解決未來所可能發生的技術瓶頸,並且已有現在進行式的SQ7車款作為先鋒部隊,很不錯的是!SQ7也為台灣未來確定會引進的車款之一。

L140032_medium.jpg

48V供電系統的由來

簡單來看48伏特這套供電系統,其實就是另一顆電池,並且為效率較佳的鋰電池,透過12/48V變壓器將引擎所發的12V電,轉成48V儲存起來。其存在目的不單純只是減輕電器設備的負擔。早在2012年時就有此概念-Prologue概念車,一開始Audi開發這套系統主要是用在輕度油電混合動力(Mild Hybrid),當內燃引擎不作動時,就充當電動馬達的動力來源;而引擎啟動後,馬達則可充當發電機發電。

當時這個概念很普通,很多車廠都有類似的設計,不過卻奠定了往後新技術研發的基礎。並且預計2017年以後的Audi車款,會大量使用這套供電系統。

A162943_large.jpg

48V供電系統的現在

直到今年所推出4.0升V8柴油渦輪增壓的SQ7,運用此供電技術供應電力給第三顆13kW的EPC電子渦輪,使其僅以250毫秒的時間就能加速至70000rpm,來補足低轉速時,傳統廢氣驅動渦輪尚無法有效增壓的缺陷,而有無遲滯劃時代的渦輪增壓反應,因此創造出435hp,讓車重超過兩噸的休旅車擁有4.8秒就能加速破百的驚人實力。

A161111_medium.jpg

48V在SQ7的身上的強項還不僅止於動力,底盤的電子穩定系統同樣也是非常「劃時代」的新技術。這套機電式側傾穩定系統(Electromechanical Active Roll Stabilization),不只有字面上意義抑制側傾那麼簡單!

同樣地!這套系統也是將電動馬達的運用,設計在防傾桿上。傳統的防傾桿只能以左右懸吊互為支點,來提供扭矩對抗側傾時的受力,若將傳統防傾桿的功能比喻為NA的話;那這套系統加上馬達之後就可算是加了Turbo了。

A161113_medium.jpg

A161117_medium.jpg

藉由馬達主動提供更多的反向扭矩來對抗側傾,其扭矩力道可達1,200 Nm。而工作速度就如電動馬達一樣地瞬快,並且即使在很低的車速也能發揮作用,所以應付Off-road越野使用也能有很好的適應性。此外,這套系統不需要油來潤滑,所以還有免維護保養的環保效益。

5.jpg

SQ7所搭載的機電式側傾穩定系統,並非只提供固定力道的抵抗扭矩來增加車子的穩定性,在入彎前期階段前軸防傾桿馬達會先施以較強的反轉扭力,來做到初步的穩定抑制側傾的效果;而當要出彎時,則會相反地施予後軸較強的反轉扭力。這樣做會有一個很優的附加效果,讓更多的離心力轉往負責轉向的前軸,進而增加外側輪的抓地面積,營造出更佳的出彎速度。

6.jpg

48V供電系統的未來

名為eROT機電式轉子式避震器 (Electromechanical Rotary Dampers),目前Audi尚未公佈會將此技術用於哪一款車型,不過由於可以大幅縮小懸吊的幾何結構,基本上,開發完成後絕對是任何一個車款都能適用,只有要不要用的差別而已!

A168523_medium.jpg

與傳統伸縮式避震器截然不同,它是藉由與地面平行擺放的電動馬達充當阻尼器,然後透過槓桿旋轉的方式,來抵消不平路面的震動衝擊。其阻尼的設定範圍可以變的更大、更快、更精準,可以極為舒適;也可以極為競技。另外,透過力臂的擺動,還可以充當發電機充電,一舉兩得!

A163106_medium.jpg

Audi一向以來的高科技展演,讓旗下車款展現出讓競爭對手汗顏的性能表現,當然這也都要歸功於共用平台模組生產降低製造成本之後,所得來的科技優勢!Audi這幾年來的表現真的是非常精湛,而相信未來藉由此套獨立供電系統還會有更新穎的技術,說不定!當車子飛快到讓傳統煞車系統已不夠使用時,這套系統可能也要供應制動效能的提升,或者是在高速過彎的情況下變更懸吊幾何...等等,也都是很有可能的!

這樣有一個缺點:車子永遠換不完,不多賺些錢是很難應付新科技誘惑的!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