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世界】城鄉移動新選擇!四款進口大型速克達同場評比

有著代步便利與優異性能的大型速克達,可說是市區郊區穿梭更權宜的交通載具,而當路權使用更趨成熟時,此市場也就逐漸熱絡了起來。

 

台灣街頭滿街跑的Scooter速克達,輕巧車身與如一般坐姿的騎乘姿勢,讓其於都會中有著無敵的便利優勢;而當其排氣量增大、有著更強悍的性能後,暱稱為大綿羊或大羊的大型速克達,便利優勢不減,拉長的行駛距離的能力後,更為適合當今各大城市發展的交通環境。以台北為例,居住在近郊,工作在市中心,幾乎已是多數上班族的固定模式,除了大眾運輸工具外,私人之交通工具,輕型速克達需要在一般道路上爭先恐後的鑽進鑽出,四輪汽車又需忍受尖峰時間的塞車痛苦,檔車型的大型重型機車須考量置物的便利、塞車時的檔位控制及雨天模式的切換等。上述諸多因素綜合考量後,掛上了黃牌或紅牌的大型速克達之優勢,輕鬆易見。

 

可視路況選擇快速道路或一般道路、有著內藏式的置物空間、無須打檔切換、騎過濕地無須擔心鞋子褲子濕了一片,大型速克達近來於市場的熱度可見一斑;除了國產機車廠競相推出車款搶食這新興市場大餅外,進口車廠們也十分積極,加上進口品牌的加持,更添增了大型速克達的產品價值。

 

這次Carstuff人車事召集了近來火紅的幾款進口大型速克達,以台灣的道路特性分析各自特色,不做你死我活的激烈比拼,希望自有定見或不同需求的車迷朋友們,可以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大羊。

 

雖然身為大型速克達的新手,但憑藉多年的機車製造經驗,BMW C600 Sport與C650 GT一問世就驚豔四方。

 

雖然全球大型速克達市場中,可以在台灣掛上紅牌的車款不少,但以原廠總代理的引進規格,加上多年的品牌價值,BMW這兩款新問世的大羊早從尚未問世前,就成為了各方焦點。畢竟以5-60萬元的購車代價,購得一輛掛著藍白廠徽的機車,不管他的技術來源,無論他的代工基地,也不管你看熱鬧還是門道,BMW大羊,這樣講就很讓人心動。

 

BMW C600 Sport


採取雙線進攻模式,C600 Sport強調運動身手。

 

從國外發表、在台首現、正式交車,BMW C600 Sport與C650 GT,的的確確讓消費者期待許久,經歷了幾番折騰,終於讓車迷朋友們可騎著它於台灣道路上奔馳。如四輪領域般,BMW Motorrad近來於設計領域也朝向前衛大膽化前進,在C600 Sport與C650 GT身上,以簡單流暢的線條,描繪出新世代兩輪載具的風采,以個人眼光而論,無論是運動取向的C600 Sport,還是RV導向的C650 GT,設計面皆是此領域的一時之選,就算尚未騎乘奔馳,靜止時的律動感便形強烈,對於許多消費者而言,更有可能從視覺面,就已被這BMW大羊所成功擄獲芳心。

 

相當前衛的造型,車頭更是精華處,頭燈也導入時興的LED晝行燈設計,更添科技感。 

 

刻意以紅色強調運動性能,期望與C650 GT有著明顯的產品定位區隔。 

 

強調運動個性的C600 Sport,試駕車型更恰巧是主打的Cosmic Blue宇宙藍,搭配上點綴的黑、銀與灰色,科技感十足,與車身線條更是契合。除了搶眼的車身造型,定位為都會通勤工具的C600 Sport,主要配備以實用性為主,從晶片鑰匙開始,到整合如油量、轉速、胎壓、水溫、油溫、電壓、下雪警示等功能的多功能儀表,而加熱把手、座墊與光感應式啟閉頭燈等,都是與汽車同等級的舒適與機能配備,對於通勤者而言皆是十分貼心的設計。但要說最特別的,莫過於是其座墊下的置物空間設計。名為Flexcase的活動式彈性置物空間,行駛時須收起,但停車後放下,可增加第二頂安全帽的放置空間,且開啟時車輛無法啟動,也算是增加防盜的第二層保障,對於強調載人機能的大型速克達而言,Flexcase的確是獨一無二的推薦設計,且還可確保車輛造型不因空間要求而有所犧牲,原廠工程師的用心可以肯定。

 

數位化儀錶板,整合了油量、轉速、胎壓、水溫、油溫、電壓、下雪警示等功能,相當實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轉速顯示過小,騎乘時辨識度較弱。

 

右手把手總成,把手與座墊加熱功能開關整合在此。 

 

左手組成,將儀表控制介面開關設置在此,大燈與自動啟閉頭燈開關則設置在前側。 

 

把手中心飾蓋有著斗大的廠徽,晶片鑰匙與多功能龍頭則不陌生。 

 

龍頭下方兩側之置物空間一覽。 

 

寬大且具備層次的座椅設置,人體工學自然,座姿沒有太偏向前傾的攻擊性,另外也具備座椅加熱開關於座椅一側,座椅離地高度則為810mm。 

 

名為Flexcase的彈性置物空間相當聰明,提供雙安全帽的放置空間,圖示為義大利Vemar Storm系列全罩式安全帽與Vemar Zero系列之四分之三安全帽款。 

 

 

在鋼製車架上,C600 Sport塞入了一顆水冷雙缸的647c.c.引擎,雖然採用熟悉的CVT變速系統,但透過濕式鏈條驅動,顧及了傳輸效應,對應其249kg的車重,整體加速感受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輕快,雖然起步非帶有十足的衝勁,但就如過往的歐系車款般,中尾速的延伸表現佳,綿綿不絕的力道隨著轉速持續供給,對於新手而言此般的動力輸出掌握度高,且以中高速巡航時也更遊刃有餘。

 

 


管徑40mm之倒立式前叉,後方則為預載四段可調之單槍避震器。


前後碟盤規格皆為270mm,卡鉗使用日本大廠Nissin品牌,並具備ABS防鎖死煞車系統。


簡潔有力的排氣管設計。


加速性能以中高領域的延伸性為主,低速起步沒有太過於衝動的力道,中性的表現讓人易於上手。


彎道中表現中規中矩,傾倒表現線性,重心轉移輕鬆自若,但不如T-Max 530般的俐落與具攻擊性。 

 

雖然強調運動性,但在整體的騎乘過程中,C600 Sport沒有太多靈敏與積極的感受,反而是以穩定且平順的操控特性,讓人安心的將其於加速、減速、傾倒與扶正等過程中驅策,就如同動力輸出的感受般,不急不徐中帶些沉穩的反應,可容許騎士偶爾的失誤,但如果要以更具攻擊性的方式駕馭,C 600 Sport給予的回應較為斯文,中規中矩的表現一如往常的貫徹BMW Motorrad的安全至上造車理念,相信以此特性,多數騎士們都可輕鬆上手,恣意騎乘。

 

三視圖,示範騎士身高185cm,以下皆為同一位示範騎士。 

 

BMW C650 GT


立基於相同車架與動力基礎,C650 GT改為休旅導向,於配備與車身造型以機能與舒適度為主。

 

身為雙胞胎兄長,C650 GT雖然立基於相同的基礎上,但由於考量GT的長途旅程機能,在外觀造型與空間使用上,都有更偏向RV的設定。外型上,更為放大的身驅,明顯是為了要有更佳的舒適性、更好的穩定度;但BMW仍是BMW,透過立體線條的運用,C650 GT其實不顯過度笨重與臃腫,仍帶有濃厚的未來感,對於過去喜愛BMW旅行車款的消費者們,應該很容易就愛上C650 GT,那骨子裡的旅行血液,一脈相承。

 

改成中央直立三條式的晝行燈,方向燈則整合至後視鏡上。 

 

車尾造型相對厚實許多,放大的尾燈造型提供極佳的辨識度,加粗的扶手提供了極佳的掌握性。 

 

配備上與C600 Sport大同小異,但為了添增長途旅行的舒適性,增加了電動風鏡,前座椅背也採手動可調式,取消了Flexcase設計,以先天的格局就規畫出可放置雙頂安全帽的座墊下置物空間,此外座椅高度從C600 Sport的810mm,調降至C650 GT的765mm,為了就是要讓此重達261kg的大傢伙,可以讓其實有著更易操控的低重心與掌握度。


與C600 Sport相同的儀表功能,但外部造型經過修飾,以類雙圓設計為主。


右邊把手總成,與C600 Sport大抵相同。


左手把手開關總成也相同。


置物空間設計與開關總成,兄弟車採取相同設計。


長型的腳步放置空間,提供長途旅行足夠的腿部休息。


雙層設計的座墊,具備手調靠背機能,也提供座椅加熱開關。


雖然沒有Flexcase設計,但座椅下方置物空間已相當足夠,可提供與Flexcase功能開啟後相同的置物容積。

 

相同的動力系統,在更重的C650 GT身上,自然是相對更平緩的輸出感受,但要在道路上快意奔馳,這般渾厚的動力其實已足敷使用,絕對沒有軟弱無力的疑慮,要對比路上多數的國產汽車,C650 GT還是快的很。

 

懸吊避震設計與C600 Sport相同。 

 

 

煞車系統也沒有差異。 

 

為了與車體造型搭配,排氣管設計相當粗短。

 

相同的動力搭配上更重的車身後,C650 GT加速過程較為斯文,但轉速拉升後仍有著相當渾厚與澎湃的加速實力,對應於一般道路使用已相當足夠且過癮。 

 

舒適的懸吊設計,讓C650 GT面對台灣不佳道路路況絲毫不畏懼,撫洞能力一流。 

 

261kg車重帶來了平穩的動態表現,但也因此犧牲掉許多靈活性,較適合長途巡弋,市區穿梭較顯吃力。 

 

GT設定,雖然與C600 Sport採用相同的前倒叉、後鋁合金單搖臂的懸吊幾何,但在不同的車重、不同的設定中,C650 GT給人更為中庸的路感,更平緩的吸震力,足可搞定台灣多數不平的路面,絕對是長途旅行的好夥伴,但要在都會中穿梭,C600 Sport會適合點,但真的更適合的,應該是接下來這位主角,T-Max 530。

 

C650 GT三視圖。 

 

Yamaha T-Max 530


2011年全新進化的T-Max,除了引擎排氣量提升外,針對車架、傳動系統與煞車系統等也全新設計,全面強化,讓其運動身手更為紮實。 

 

雖然在BMW這兩款大羊正式問世前,我很期待這德系大軍與這日方代表的交戰火花,但在這次首度接觸後,終於可以瞭解到Yamaha的老神在在原因。在大羊的領域中,T-Max的地位無庸置疑,多來年建立的運動羊形象,就算C600 Sport直接了當的在車名掛了個〝Sport〞一詞,也極難撼動T-Max於此領域的地位,憑藉的其實很簡單,因為在一開始的目標設定,最基本的車架與性能表現,就完全不同。

 

銳利的線條。於細節上多所著墨,與BMW歐系大羊簡潔流暢的設計風格迥異。 

 

高翹的車尾與尖銳的車頭造型相呼應,並延續上世代設計,同樣採後分離式扶手。 

 

自2001年便問世的T-Max,於2011年發表全新世代,全面進化的結果,將原有已屬優異的CF壓鑄輕量化鋁合金車架幾何重新調整,讓前後配重更接近一般檔車車型,擺脫速克達車型重心偏後的問題,加上引擎規格的提升、有著輕量優勢的齒盤式皮帶傳動,曲軸箱與開閉盤也重新設計,讓這運動羊身手更矯健,實際測試,更是如此。

 

長風鏡帶來不錯的避風效果。 

 

與車身造型相同,儀表設計也相當銳利,中央為數位化儀表,提供如油量、水溫、瞬間油耗等訊息。 

 

把手中央護蓋與龍頭開關總成,鑰匙也為晶片式。 

 

右把手總成,沒有BMW大羊的龍頭與座墊加熱功能開關,簡單許多。 

 

左把手總成與一般速克達無異,僅將超車燈切換開關移至前側。 

 

後視鏡造型流線,並無整合方向燈功能。 

 

與BMW大羊使用側柱便可啟動腳煞車的設計不同,T-Max 530仍將手煞車拉桿設置於左把手下方。 

 

龍頭置物空間機能一覽。 

 

平整化的座墊有著較高的座高,但經過兩側的修窄,縱使身高僅170cm的騎士也可雙腳著地,但仍需墊腳尖。 

 

座墊下空間可放置一頂AGV K3全罩式安全帽與ESKA長手套。 

 

雖然此次測試之T-Max 530經過了Remus此知名排氣管大廠的加持,動力曲線與原廠表現稍有不同,但先撇除動力性能,在操控性能面,其實更是T-max與對手的最大差異,當然,我也認為,這更是T-max的價值所在。

 

此輛T-Max 530加裝Remus專屬排氣管,排氣聲浪更為清脆有力且層次分明。 

 

在原地靜止不動時,你操弄T-max 530之龍頭,輕盈的程度,你會驚訝這是輛重量不輕的大羊,輕盈的程度絕對不低於你家的白牌羊;但這只是個開始,相當輕快的起步後,過去在大羊身上少見的人車一體,T-max 530有著相當精準且精彩的詮釋,騎士只要有任何指令下達,或是有任何重心面的改變,T-max 530會很快的給予回應且毫不保留,反應之快,無論你是否曾是T-max的車主,或是首度接觸這大羊領域的新手,應該都會感到驚艷。

 

前267mm、後282mm的碟盤規格,卡鉗為前對向四活塞雙子星設計。 

 

改為皮帶傳輸,有著輕量化的優勢,但皮帶的耐用度與耐候性則尚待時間考驗。 

 

換上了Remus排氣尾管後,起步加速表現更佳,油門反應也更為靈敏。

 

反應快,靈敏,應該是很多人對於T-max車系的稱讚,但在T-max 530身上,重心更為向中央靠攏、重心分佈更低的優勢,伴隨快速反應隨之而來的算不上神經質,而是帶點輕快的穩定,你仍可信心滿滿的挑戰傾角極限,而不是提心吊膽的深怕極限的忽然到來,這運動身手,T-max 530仍是難有對手。

 

重心集中的優勢讓轉向十分俐落,不拖泥帶水的表現讓騎士可以更大膽的挑戰極限。 

 

前後均衡的配重讓騎士更具信心,也讓其成為同級中難有對手的運動大羊。

 

反之,對於新手而言,T-max 530的輕快,相對於C600 Sport的沉穩,就不是一面倒的優勢,對於車輛掌握度不高,或是希望穩定至上的騎士,T-max 530或許就是個需要時間適應的烈馬,但說實話,個性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強烈,且在都會中穿梭遊走,還真的輕巧許多。

 

T-Max 530三視圖。 

 

Vespa GTS 300ie


這次評比中排氣量最小的Vespa GTS 300ie,但這卻成為了其代步通勤的便利與輕巧優勢。 

 

但說輕巧,從整體規格而論,自然是不會有最後一位主角Vespa GTS 300ie來得輕巧。畢竟論車身規格,身為速克達始祖的Vespa,GTS 300ie仍維持傳統的速克達配置,以美型美款做為第一要素的GTS 300ie,雖然已稍為添加了運動氣息,但因整體重心配置仍偏向後方,過大的動力與車身規格只會有負面效果,GTS 300ie這般的設定,應該是最適合的結果。

 

古色古香的圓潤造型,與其他兩款充滿前衛感的大羊大相逕庭。 

 

Vespa經典的造型,在GTS 300ie身上仍毫不改變的全數保留。

 

 

猶如黃蜂般的曲線,絕對是GTS 300ie的獨特魅力處。
 

 

儀表完全採指針設計,仿古精神可見一斑。 

 

 

熟悉的Vespa專屬騎姿,在GTS 300ie身上一點也不陌生,低手把高座墊,對於雙手的負擔極低,雖然一開始需要時間適應,但上手後,你會發現這是你遊走街道、欣賞兩側風景時最合宜的姿勢。與其他同場的大羊相比,GTS 300ie真的是輕巧許多,這也是Vespa的風格,與其他Vespa的小兄弟比,其實GTS 300ie也沒讓人有太多的負擔。

 

經典的單搖臂設計,對於路面的顛簸緩衝效果一流。 

 

此輛GTS 300ie也同樣改上了Remus專屬排氣尾管,讓起步加速表現強悍許多,加上其傳統前輕後重的速克達配重,全力灌下油門起步前輪常可出現浮舉的畫面。 

 

加速十分輕快,這點對於市區穿梭相當有利。 

 

偏向後方的前後配重讓操控非GTS 300ie的專長,但也沒有太讓人難以掌控的怪脾氣。 

 

但這也是GTS 300ie的優點。以其動力規格與車身格局,你在市區狹窄道路,還是在高架道路上奔馳,GTS 300ie都可以很快速的切換,不重手,但也不過度飄浮的穩定性,對於通勤者而言你會更無負擔,也縮短了你從白牌羊升級後的適應時間,說真的,以台北道路特性,這類300c.c.的初級大羊,實用性還真大過於5-600c.c.的正規大羊。

 

GTS 300ie三視圖。


個性鮮明 各有擁護者

 

從德系、日系一路到義系,這這次的測試中,我們以最貼近一般騎士使用的面向去感受,不拼0-100km/h加速,也沒有在山道爭個你死我活,以大羊最該有的通勤姿態,一一去感受;不僅如此,我們除了專業的編輯角度,也找來剛拿到駕照不久的新手感受,從熟手與新手的雙重姿態一起討論,這四款進口大羊適合的消費者為何?

 

除了幾個死忠的T媽粉絲,其實出乎意料的,Vespa GTS 300ie票數很高,畢竟以台北市的交通狀況,這身型真的很具親和力,你要優雅的乘著他上下班,還是把他當成一輛再簡單不過的代步工具,撇開價格因素,GTS 300ie都可以勝任;至於T-max 530,「武」的魅力過人,若你是個較熱血,或是較注重騎乘樂趣的騎士,你可以在通勤中獲得很多樂趣,也可以在下班回家前刻意繞個山路拋開那一整日的工作壓力,但如果你都不care這些,只想要快快的騎個快速道路回家,那GTS 300ie其實也就夠了。

 

C600 Sport最迷人的,我們認為是在其外觀造型,說真的,我很有可能因為這因素就衝動買下他,但可能的是,我還是需要另一輛白牌的速克達讓我偶爾代步,論機能,沒有GTS 300ie出色,論運動特性,我比較喜歡T-max 530的積極。

 

毫無疑問的,C650 GT反而是讓人最不用多想的一款車。完完全全的旅行定位,就如同一匹寶馬般,你要有讓他奔跑的場地與休息的馬廄,若你單只想騎著他上下班通勤,寶馬沒有適當的場地發揮,還因其身型而綁手綁腳,那這樣,真的就可惜了這一匹寶馬。

 

這次感謝Remus台灣總代理佰駒汽車提供兩輛改上Remus專屬排氣管的大羊,經過此排氣管的加持,讓這兩輛大羊性能表現更為出色。 

 

各有特色,也各有定位,是這次四羊評比介紹的結論;相信依照你自身的用車態度與習慣,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你心中最適宜的良駒。如果進口綿羊都因過高的身價超出你預算,那也別擔心,接下來,人車事也將陸續的測試如雨後春筍般所冒出的國產大羊,有興趣的你,絕對不容錯過。

 

四款風格不同的大羊,你決定好了嗎? 

 

車型規格


 

T-Max 530 & Vespa GTS 300ie車輛提供:佰駒汽車
Vemar安全帽提供:好運車業
ESKA手套提供:正水道實業

文=葉毓中  攝影=李承儒/葉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