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野的斜槓夥伴,2021 Ford Focus Active 1.5 EcoBoost 任性版

在 SUV 車款早已成為大眾選購指標的今天,各家車廠無不絞盡腦汁的研發不同級距的 SUV 來迎合市場需求。即使模組化平台研發來降低開發成本早已是車廠間的共識,但同個平台開發最終卻有二種不同的走向,一種是同個平台卻大幅重新設計內外以帶給消費者新鮮感、另一種則是以既有規格進行衍生,本文主角 Focus Active 就是後者。

或許看到這邊有些人會說,為什麼不直接重新設計外觀?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在歐洲市場由於地狹人稠,有時候「正統」的 SUV 樣貌所帶來的尺碼並不適合,而歐洲消費者又對掀背車所具備的敏捷操控特別喜好,因此部分車廠就以「掀背車」為基礎加高車身、添加點粗獷元素。Focus 身為歐洲 Ford 的看板車型,走這種路線就不難理解了,但 Active 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野性點綴
ACTIVE外觀套件帶來新鮮感

IMG_5517.jpg

坦白說 Focus Active 的設計與標準掀背板的佈局相去不遠,並沒有帶給消費者太多的驚喜。一樣是「以人為本」的感性風格打造更多的曲面樣貌。

IMG_4806.JPG

真的不同之處除了那「看不太出來」的 163mm 離地間距以外,前保險桿在 ST Line 的架構於下緣導入專屬 LED 飾蓋,下半部則是整合塑料與銀色飾版,最後水箱罩以點矩陣霧黑菱格內網處理。

IMG_4801.JPG

至於四周當然也是「塑料」伺候,搭配專屬 18 吋五幅式樣鋁圈與 Goodyear EGP (215/50 R18)輪胎,車頂甚至直接送你可承重 75kg 的運動車頂架,而且目前更與 Thule 品牌合作,推出專屬 Focus Active 的車頂箱、搭配 Thule 通用型車頂行李廂僅需 29,900 元的優惠價。最後葉子板也給你貼一塊「ACTIVE」專屬銘牌來表明身份。

IMG_4803.JPG

IMG_4807.JPG

IMG_4820.JPG

IMG_4823.JPG

IMG_4816.JPG

IMG_4815.JPG

IMG_4812.JPG

你覺得這樣就完了嗎?還沒,Ford 在車尾也花了點巧思,最明顯的就是後保險桿同樣改成整合塑料與銀色飾版的粗獷式樣,在增加這些元素之後,整體視覺效果依舊很協調,而且伴隨著「輕越野」的訴求,雖然福特六和並沒有說明進入角與離地角的規格,但參考長安福特的資料分別為 15 度與23度。

IMG_5322.jpg

IMG_5320.JPG

IMG_5318.JPG

IMG_5528.jpg

Active 專屬元素
佈局依舊簡約大方

IMG_4785.JPG

Focus Active 內裝當然也維持簡約的設計,前移中控台位置不僅操作起來更便利,同時視覺壓迫感也沒那麼重。至於材質運用上同樣毫不吝嗇的運用大量軟質塑膠設定,甚至連後門也是,而表面壓花觸感相當優異。至於 Active 不同之處除了將內裝銀色面板全面改成躍動藍設計以外,座椅花紋也打上了「A」ctive 專屬標誌皮布混搭座椅,同時也以藍色縫線妝點,前座雙側亦有 Active 銀色車門檻,展現戶外風格。

IMG_4728.JPG

IMG_4729.JPG

IMG_4748.JPG

IMG_4770.JPG

至於中控台維持 8吋懸浮式螢幕不變,下方僅有雙區恆溫空調面板,而全新的 SYNC 3車載主機(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 連線機能)搭配原廠衛星導航系統,無論是操作速度或是效能都相當快。

IMG_4746.JPG

IMG_4737.JPG

IMG_4738.JPG

IMG_4740.JPG

比較特別的是,音響系統「任性版」也將 B&O 675W 10隻揚聲器附重低音音響系統列為標準配備。其他像是 8 向電動座椅、HUD 抬頭顯示器、自動防眩後視鏡、手機無線充電都沒有少去。

IMG_4730.JPG

IMG_4825.JPG

IMG_5521.JPG

即使跨界
優異空間表現依舊

IMG_4776.JPG

現行款 Focus 藉由 C2 平台的加持,後排乘客的乘坐體驗明顯提升,也是讓 Focus 車系能夠大賣的關鍵。而 Active 的前駕乘坐姿提高約 +40mm,據暸解當初設定皆是參考更高等級的歐系豪華 CUV 而來,所以當我坐進去的時候反而有點不適應,沒想到掀背架構下坐姿還能再提高!

IMG_4792.JPG

IMG_4779.JPG

至於後座表現上,駕乘坐姿同樣提高約 +44mm,搭配 2705mm 的軸距與近乎全平的地板,筆者 168cm 坐進去、前座採正常坐姿狀態下膝部空間可以達到二個拳頭又三指、頭部空間則為三指,只是感受卻沒有前座來得明顯。

IMG_4995-1.jpg

細節上像是中央扶手後方的空調出風口、USB-A/USB-C 充電孔等都考量到消費者的喜好,這顯然是為了滿載情況更多考慮的。不過行李箱空間部分可能就是目前 Active 的「短板」,由於維持「掀背車」的架構設定,比起其他對手略為遜色,標準容積下任性版因配有 B&O 音響縮減為 341 公升,但好動版為 375 公升,結合6/4 分離可以全打平,表現與一般 Focus 完全相同。

IMG_4721.JPG

IMG_4725.JPG

完整Co-Pilot360™主動安全系統

IMG_8626.jpg

Co-Pilot360™主動安全系統已經是目前 Ford 的招牌配備了,包括 AEB 自動緊急煞車功能的 Pre-Collision Assist 主動安全防護輔助煞停系統、結合跟車煞停/起步輔助系統的 iACC Stop & Go主動式定速巡航、 BMS 盲點偵測系統、ESA閃避轉向輔助系統、LCA 車道導正輔助系統、LDW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LKA 車道偏移輔助系統、TSR 道路標識、後方攝影鏡頭與 AHB 主動遠近光燈調節等,整套系統已經可以算是 Level 2 等級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了。

ADAS.jpg

IMG_4733.JPG

IMG_4734.JPG

1.5 EcoBoost 渦輪增壓三缸動力
8速變速箱搭配得宜

IMG_4774.JPG

由於 Active 只是衍生車型、而且定位上與 ST-Line 相同,因此動力同樣使用 1.5 EcoBoost 三缸渦輪增壓引擎高功率設定,最大馬力182ps/6,000rpm、最大扭力24.5kgm/1,600-4,500rpm,搭配 SelectShift™ 八速手自排設定,同時具備汽缸間歇停止技術,能在14毫秒內關閉其中一個氣缸(第一缸)。至於1.5 NA 的版本則沒有導入。

IMG_4750.JPG

必須說 Ford 這具三缸引擎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從 Focus 一路體驗到 Kuga,但每次體驗都覺得這是平價品牌當中相當出色的設定,不僅傳統三缸引擎的惱人震動感並不明顯,透過極廣的扭力釋出區間帶,起步只要深踩油門,渦輪馬上介入後貼背感立即湧現,而中高速域輸出也隨傳隨到,八速手自排系統與其搭配的相當合拍,只是在急加速時降擋有稍微延遲一下。

IMG_5072.jpg

IMG_5200.jpg

ACTIVE 專屬 C2 底盤設定
更「舒適」 的 SLA 多連桿

IMG_5364.jpg

前面說過,Focus Active 的誕生就是著眼於想要有著類似 SUV 的樣貌、但卻不想放棄掀背車具備的低重心操控性,因此在底盤設定上 Active 採用前麥花臣、後 SLA 多連桿式獨立懸吊系統,但細節上可是大大不同。

為了兼顧惡劣地形操控與道路上的舒適性,這次工程團隊將前/後控制臂轉向座幾何角度重新優化,連同避震器與圈簧重新調整,將行程加高並優化參數,當然結構上也因應加高的避震設定有所調整,從一體式樣改成了二件式樣。

IMG_5329.jpg

雖然離地間隙達到了163mm,但從主觀感受來說很難感受到差異,至少在開一般道路的時候還是保有 Focus 刁鑽靈活的一面,指向性一樣銳利,不過過彎時卻可感受到重心轉移稍微明顯,同時方向盤輔助力道稍多。

2000px_A9207272.jpg

隨著路況的不同,可以感受到避震器與彈簧都是偏舒適,所以回饋反應並沒有那麼死硬,但處理路面顛簸後還是保有些許路感。坦白說雖然開的時間不長,但這種設定與同為 SLA 的 Lommel 版所呈現的硬中帶 Q 相比,反而更適合台灣消費者的胃口,而且也是同級車中少見操控與舒適兼顧的設定。

2000px_A9207689.jpg

多地形動態行車模式切換
給你輕越野的實力

IMG_4313.jpg

看到這邊好像還是感受不到 Active 的特殊之處,但其實這次福特六和在宣傳 Active 的時候卻是相當著重於惡劣路況的「適應性」,因此大費周章地在桃園揚昇高爾夫球場規畫了輕度地形體驗場地,以大駝峰、大落差、穿越 25mm 水坑、V 型溝、傾斜坡、S 彎道、直線加速等 7 個關卡來驗證,同時也是模擬產業道路的惡劣環境。

_B7A7777.jpg

_B7A7778.jpg

但還是必須說,Focus Active 畢竟還是前驅車型,其多出的「防滑」、「簡陋路面」兩種模式都是靠著 ESP、TCS 與 ABS 對車輛四輪進行介入,可不要真的以為開著 Active 就能夠「上山下海」,稍有不慎可是會刁車的!

IMG_4317.jpg

在二圈的體驗中其實 Active 良好的離地間距在穿越大駝峰、大落差、V 型溝等毫不費力,不過其他地形方面在「防滑」、「簡陋路面」二種模式下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感覺。首先「防滑」模式下其油門明顯感受到被限制輸出、同時 ESP也隨時會介入煞車,因此在傾斜坡、S 彎道我刻意全油門、或是方向盤轉打幅度大一點時,動力還是會被限制、同時 ESP 會立即介入讓我順順的開過去。

IMG_4564.jpg

在第二圈直接切換到「簡陋路面」模式後,相同關卡則可以看出 ESP 介入時機被降低許多,TCS 循跡控制防滑系統燈號會啟動進而提高輪胎空轉容許值,將現場的砂石與泥巴甩掉,所以這時候油門並不會被限制太多,在傾斜坡、S 彎道只要控制得宜還可以作出類似拉力賽的「甩尾」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IMG_4332.jpg

IMG_4404.jpg

IMG_4554.jpg

IMG_4661.jpg

IMG_4496.jpg

IMG_4468.jpg

IMG_4553.jpg

IMG_4492.jpg

休旅車市場近幾年的潮流已經從中型 SUV 開始向下延伸至中小型、小型 SUV ,後二者更是目前最火熱的級距,這次 Focus 以 C2 平台衍生出 Active 跨界休旅車,就是為了分食一杯羹。

隨著時代的變遷,購買休旅車的客群已經不再是家庭取向,更多的是年輕人想要追求戶外活動樂趣所添購的好夥伴,Focus Active 不僅面對傳統客群在意的乘坐空間、安全性能得分以外,年輕客群在意的操駕表現與勇闖秘境所需的惡劣路況通過性,都能以特調的 SLA懸吊與多模式設定來滿足。

2000px_A9206580.jpg

連以往休旅車的大宗女性客群,Focus Active 都能以較低的車高與車長設定擄獲芳心,不僅方便穿梭於地狹人稠的台灣,甚至連機械停車位都停得進去,「多重斜槓休旅」的稱號可謂名符其實,未來也能進一步擴大 Focus 的銷量,與其他車種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2000px_A9206118.jpg

IMG_55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