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Urban Toughness 為題
都會風結合個性化細節
相信大家看到 Corolla Cross 的照片,應該會覺得與 RAV4 很像吧?與相同平台的 C-HR 對比,Corolla Cross 的設計可說是走「保守」路線,你看不到極具設計感的前衛造型,相反的卻有著更具信賴感的方正造型為主體。
全新光幕工法所設計的 Bi-Beam 大燈組頗有燈眉的效果,底部藍色象徵著他是一台油電車。
從車頭望過去,雙梯形水箱罩與進氣口的設計搭配更為銳利的 LED Bi-Beam(旗艦專屬),除了讓車子看起來重心更低、更寬扁以外,同時也賦予視覺強烈的印象;另外前後葉子板的迴力鏢突起,搭配窗框上緣的鍍鉻飾條一路延續到D柱的「懸浮式」車頂線條與尾翼,以及機能性十足的塑膠輪拱造型,可說各處細節上,依舊能看到 Corolla Cross 自己的特色。而試駕車型為 Hybrid 旗艦,因此多出 18 吋鋁圈,也讓視覺效果更為霸氣,至於黑色行李架則是 Hybrid 專屬。
與較為大膽奔放的車頭相比,Corolla Cross 的車尾就比較保守,不過設計上還是依循著雙梯形架構來呈現安定且優雅的寬體姿態,至於 LED 尾燈組也是大有文章,這是以全新光幕工法所設計的,雖然造型很像是將 RAV4 尾燈打扁拉橫,但視覺上卻也相當炫目。
全車共有 20多處具備像是這種「隱藏版」Corolla Cross 形象圖騰,姑且可以算是設計師的巧思吧!
即使 Corolla Cross 是 Corolla 車系的衍生車款,但整個將外觀「打掉重練」後,大概只有車名跟 Corolla 有所關聯。至於刻意不走「前衛時尚」路線,除了要跟以「鑽石元素」集合而成的 C-HR 區隔以外,還是為了取得多數車主的美感公約數,畢竟這台是要走「量」而不是走「型」的。
實用至上的內裝
集結台灣人的巧思
走進車內,你會發現內裝設計就與 Corolla 完全相同,因此「感性極簡主義」為設計語彙的中控台當然繼續沿用,中間高聳著8吋高解析度彩色液晶顯示螢幕,冷氣空調面板透過亮面螢幕搭配細緻鍍鉻點綴的按鍵。而 Corolla 強調的開闊視野,在 Cross 上面也延續下來,不僅將坐姿臀點提高,同時後視鏡位置設計在車門上來獲得更小的死角,總總的改良在實際開車時明顯覺得視覺開闊不少、開車更沒壓力。
另外黑色鋼琴烤漆面板、全軟質塑料、大量合成皮搭配實心縫線的鋪成,結合 Terra Rossa 紅與黑色 Two-Tone 設定,其反差的效果也讓車內氛圍活潑不少,呈現出類似高級車的氛圍。而向前突出以方便操控各項機能的設計也保留下來,但這種設計在 Corolla Sport、Altis 都有著二極化的反應,許多人甚至覺得副駕駛座是不是變小了,此外中控台下方的置物空間也重新設計並加大,更方便來放置物品。
少了傳統手煞車清爽不少。
後門杯架位置剛剛好,相當實用。
可滑動中央扶手可以自由找到想要的位置。
Corolla Cross 聽取多數客戶的建議,USB 孔除了在中控台下方以外,可前後滑動的中央扶手內也有一組,點煙器也是藏在裡頭。
台灣規格全面配置單區恆溫空調,但海外部分市場具備雙區設定。
其他配備部分,可以看到出現了 Hybrid 旗艦版出現了數位儀表板附7吋 MID、單區 S-Flow 恆溫空調與 BSM 盲點偵測等,其餘包括合成皮座椅附電動調整(無腰靠)、PVM 環景系統、Smart Entry/Push Start 系統等都是標準配備,而比較驚喜的就是四門 One-Touch 電動窗的設計了,對於消費者來說相當便利。
至於 8 吋 Drive+ Connect 主機當然也沒有缺席,不過 Wifi 主機版本基本上只有基本的音響功能,如果想要 Android Auto/Apple Carplay、智慧導航(附即時路況/停車)、一鍵救援與 24H 愛車守護等功能就必須要加錢選用,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與 C-HR 軸距同為 2640mm
乘坐感大不相同
Corolla Cross 的尺碼為4,460mm X 1825mm X 1620mm,軸距為2,640mm,或許有讀者會好奇為什麼不使用 Corolla Altis 的 2,700mm 軸距?這點原廠人員表示為了讓 Cross 具備更敏捷的操控反應,同時達到最小的迴轉半徑,因此最後選用短版的 GA-C 平台打造。
乘坐感部分,不同於 C-HR 配置的運動桶型座椅,與 Corolla Altis 相似版型的人體工學座椅明顯加厚許多,坐下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感受到紮實的包覆性,而在從瑞穗開往花蓮市區的路途上,也沒有腰痠背痛的感覺。
至於後座表現部分,以 168cm 乘客來說,膝部空間具備二個拳頭的設定、車頂空間同樣有二個拳頭,雖然軸距與 C-HR 相同,但由於整個車體結構呈現方正的設計,加上後窗面積大,因此實際乘坐並沒有壓迫感;另外後座泡棉部分相當的柔軟,加上座椅後座可以調整傾斜度,久坐也不會覺得不適。
後車門雖然沒有達到近乎90度的表現,但開口加大之後同樣能夠方便上下車。
最後行李廂則具備 487 公升的容積,較 Corolla Altis 增加 17 公升,只是打平之後呈現不平整的設定,這應該是最顯而易見的問題。這點同樣詢問原廠人員後,由於和泰與 TMC 進行多面向市調的時候,發現許多消費者最在意的就是行李箱空間,但為了在短軸的設定下體現最大的空間,因此 Corolla Cross 將備胎給取消,並且近一步將空間「向下」衍伸,原本備胎的地方則改成備胎劑,這點其實與 Lexus UX 取消備胎、將空間進一步加大的概念相同,所以才會看起來不平整。
另外 Hybrid 旗艦車型亦具備了腳踢感應式電動尾門,實測下敏感度頗高,不會踢個老半天都打不開。
TSS 2.0 全車系標配
多出 LTA、全速域 ACC 依舊沒有
主動安全系統方面,Corolla Cross 採用 Toyota Safety Sense 2.0 系統,具備單眼相機與毫米波雷射雷達系統的「 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LDA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具備轉向輔助功能,當系統發現車子偏掉的時候會自己抓回來)」、「AHB 智慧型自動遠光燈控制系統」、「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 」、「LTA 車道循跡輔助系統」、「RCTA 後方交通警示系統」、,另外還有全車7氣囊、停車輔助雷達、倒車影像、BSM 盲點偵測等。
基本上操控邏輯與功能都與Corolla Altis 無異,但 Cross 更進一步多出 LTA,只是 ACC 依舊維持 30km/h 啟動的「半套」設定與未具備 Stop & Go 機能是很可惜的地方。畢竟 Prius 2021 年式樣擁有全套 ACC,就表示「足踏式」手煞車還是有辦法使用這套功能的,因此導入恐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作為消費者當然是希望能越早補齊越好,這點和泰汽車表示會持續與 TMC 溝通。
與 Altis 相同 Hybrid 動力規格
節能之餘更帶來輕快輸出表現
這次試駕的規格為 1.8 HYBRID 第四代 THS II Self-Charging Hybrid 系統,其中 2ZR- FXE汽油引擎最高出力為98ps/5,200rpm、最大扭力 14.5kgm/3,600rpm;電動馬達1NM 最高出力72ps、最大扭力16.6kgm;電動馬達1MM 最高出力 7.2ps、最大扭力5.6kgm,搭配 ECVT 無段變速系統,系統綜效輸出為 122ps。
雖然帳面數字不是很起眼,但實際從瑞穗開往花蓮的路上,這套油電系統還是帶來了輕盈的動力輸出,暢遊在都會或是郊外都遊刃有餘;至於在中高速表現上電動馬達與引擎同步驅動之下,更帶來恰好的動力輸出,而且從電力驅動切換到引擎驅動的瞬間藉由更聰明的PCU,將這兩種動力匹配得恰到好處。如果需要更「激情」的動力反應,Power 模式下整套系統運作就會變得更加激進,給你更為充沛的動力輸出。
GA-C 平台首款扭力樑
工法比照歐系設定的 GA-B
前面提過,Corolla Cross 軸距為 2640mm 與 C-HR 相同,但將後懸吊改成新型扭力梁,聽到這邊可別以為只是單純的降低成本而已。
事實上身為 GA-C 平台第一個後扭力樑懸吊,研發之初就比照了 GA-B 扭力樑的工法打造,具備最適化懸吊幾何角度(從垂直改成傾斜)、新設計支架/大型化橡膠襯套強化舒適性與加粗的前後防傾桿設計,而原廠人員也很有信心的表示這套操控性與舒適性都不會差多連桿太多。
就我自己開了一整天的感覺,懸吊系統可以以「舒適不失韌性」形容,行經山路時雖然側傾稍稍明顯,但指向性依舊精準,因此駕駛人可以掌握好自己的路線,有著相當顯著的安定感;而在路面上細小顛簸都能過濾掉,遇到較大的顛簸則是以“柔化”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傳導至車內的感受。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他的 NVH 工程,在全車多處採用隔音材質下,高速行駛時的風切聲並不明顯,頂多只會在加速時聽到引擎轉速上揚的聲浪而已,對於國產車來說表現相當不錯。
體驗了一天之後,我認為 Corolla Cross 成功貫徹 Corolla 家族的座右銘:「80分主義+α 」理念的,也就是「作為一台優質的家用車,在性能、舒適性、感覺、價格及維護成本達到80分以上,同時在某一方面勝過其他競品對手,才能贏得顧客的心」。
Corolla Cross 在開發之初 TMC/TMC 亞太總部便與台灣國瑞/和泰汽車緊密研討,說他是為了台灣人量身定做的車也不為過。加上 Corolla Cross 沒有太過明顯的缺點,除非你/妳對品牌有偏見、對操控有極致要求或是對售價與部分配備編成有意見,不然它已經可以滿足多數家庭的需求,真要擔心的恐怕是未來它將成為繼 Corolla、RAV4 以外的第三台「制服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