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Audi e-tron GT絕美身影!首批50台已全數完售

台灣奧迪繼繼引進純電休旅e-tron獲得好評之後,這次展現感性的一面引進了當家純電車款最具動感的跑車e-tron GT以及RS e-tron GT。相信大家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初見e-tron GT的倩影之後,兩年之久的等待肯定讓不少魂牽夢縈的準車主們肖想很久了!

IMG_5350.JPG

30.jpg

Audi e-tron GT與Porsche Taycan 4S有39萬的價差,或許多數人的選擇會是後者,但就好比與Lamborghini Huracan同屬兄弟車款的Audi R8,能夠長年存在超跑市場的道理一般,Audi也是採用相同的市場區隔的策略來定位e-tron GT,對四環品牌的設計情有獨鍾的準車主,相信是別無其他考慮的!

IMG_5517.JPG

IMG_5523.JPG

Audi e-tron GT是Porsche Taycan的兄弟車款,同樣採用Volkswagen集團中純電車款最高階的PPE平台(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這個平台有許多頂級豪華跑車會有的諸多高性能設計,像是三腔室氣壓懸吊、全輪轉向系統,以及目前純電超跑最頂尖的800V高電壓運作系統。甚至於e-tron GT也與Taycan一樣,特別在後座地板中移捨部分電池創造出的「Foot Garage」空間,讓後座乘客能保有舒適的腿姿減少長途旅程膝關節的不適。

IMG_5725.JPG

e-tron GT為開啟Audi高性能純電發展新紀元的首部作品,Audi設計團隊將品牌造車精髓如細節工藝、精準操控、設計等面向發揮至新高度,亦刻劃出未來純電車設計發展的走向。好的設計基礎關鍵在於比例,透過和諧的比例設計,e-tron GT低重心寬扁的蜂巢式盾形護罩設計,讓車頭更顯霸氣張力,俐落的車身線條延伸至車尾,融合優雅與肌力之美的斜背曲線,最後搭配上品牌招牌位在前後輪弧上方的quattro blister肌肉線條,完美均衡的黃金比例成就Audi e-tron GT迷人的魅力。

IMG_5567.JPG

15.jpg

IMG_5820.JPG

從車頭的進氣簾延著側裙在來到後部的大型擴散器,每個表面和每條線都相當協調。尤其e-tron GT的側面,設計語彙用得更深:細長的引擎蓋和斜角度的擋風玻璃展現更具速度感向後傾斜的車頂線(細長的Sportback頂部線條甚至還比A7 Sportback低17毫米),後部區域中則在緩緩傾斜的C柱中,優雅地流入車身的大肌肉感肩線。結合起來,所有細節創造出了看起來像是被風塑造過後的形塑,並且極具高效的空氣力學特性,阻力係數僅為0.24。

IMG_5485.JPG

IMG_5615.JPG

IMG_5554.JPG

IMG_5724.JPG

IMG_5569.JPG

e-tron GT的外觀是動態的藝術品,而Audi的設計原則特別注重照明的展演,因此台灣奧迪特別以自家的另一個招牌-燈光科技,將矩陣式LED極光頭燈都列為全車系的標配,不僅銳利有型,更提供優異的行車照明輔助;而進入座艙,品牌識別的新式全數位駕駛座艙帶來直覺化的操作體驗,並且與其他現行款車型都採用相同的介面與操作邏輯,對於對Audi獨鍾喜好的內燃動力車主,若想添購一部高性能純電跑車,完全不會有操作上的困難。

IMG_5754.JPG

IMG_5760.JPG

IMG_5763.JPG

IMG_5766.JPG

IMG_5701.JPG

IMG_5768.JPG

內裝陳設藉由高達2.90米的軸距創造出寬敞的乘坐空間來符合名稱Gran Turismo長途旅跑的定位。而駕駛和前排乘客座椅安裝在特別低位,並由寬大的中控檯隔開,後排如前所述,捨棄部分電池為成人提供了足夠的地板足部空間,內裝風格的漸進式優雅在在彰顯了此車的個性。

動力部分,e-tron GT車系的純電動力系統配置前後PSM永磁同步馬達,馬達可使其具有50: 50均衡配重,並且執行全輪驅動,在性能表現方面不負眾望。

在標準與boost模式情況下,配置三馬達的旗艦性能車型RS e-tron GT後軸採用雙馬達配置,最大馬力輸出高達598 / 646 ps(boost),最大扭力輸出更可達830 Nm,0-100 km/h加速表現最快3.3秒即可完成,續航里程可達472公里;而e-tron GT,最大動能輸出亦可達 476 / 530 ps(boost),最大扭力輸出可達640 Nm,0-100km/h加速表現則最快為4.1秒,而續航里程表現則可達488公里。

Audi-RS_e-tron_GT-2022-3.jpg

同時,搭載新型二速變速箱與電動化quattro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比機械式quattro傳動系統快約五倍,可在幾千分之一秒內連續完全可變地調整車軸之間的驅動扭力分配,讓其不論在低速或高速行駛下皆擁有流暢的加速表現,而受惠於動態全輪轉向系統與主動式三腔室氣壓懸吊系統(這兩樣配備為RS e-tron GT標配)的挹注,前者提供更穩定行駛感受及靈敏精準的轉向性,後者可透過車身的升降調整(最高向上調升20毫米及向下調降22毫米),給予舒適、節能與運動化等多元的駕駛感受。

Audi-RS_e-tron_GT-2022-6.jpg

e-tron GT的後輪轉向系統在50 km/h以內可將後輪最大旋轉2.8度沿前軸相反方向縮小迴轉半徑,以增加靈活度與停車便利性;高於80 km/h的速度行駛時,方向則與前軸相同來提高切換車道與過彎的穩定性。

A210366_medium.jpg

針對熱愛性能聲浪的消費者,旗艦性能車型RS e-tron GT也配有精心打造的e-tron跑車聲浪套件,多變化的純電新勢力e-tron GT偕同多項尖端科技,讓車主不論是熱血操駕還是日常週間暢行,皆能輕鬆轉換自如,滿足內心駕馭的嚮往。

e-tron GT電池動能回充部分,當需要制動時,電動馬達本身就可執行最大約0.3 g的減速並同時回收動能,0.3 g即可應付日常行駛中絕大多數的減速需求。而這還可回收高達265 kW的功率。只有當駕駛重踩煞車時,液壓制動器才會啟用,並且直到車輛停止之前,均會同時啟用動能回收功能。

IMG_5392.JPG

RS e-tron GT特別標配了碳化鎢塗層的前後煞車碟,這項材質技術首見於Porsche Cayenne Turbo的PSCB制動系統,除了比普通陶瓷具有更高的耐熱度以及非常高的強度之外,它既不會生銹,也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煞車粉塵。而此次發表的RS e-tron GT所配置的輪圈配有輕質的空力葉片,其厚度僅為2-3毫米,此覆蓋件可進一步提高空氣力學效率降低阻力。

e-tron GT電池靜態充電部分,其搭載800V高壓電能系統,最高可支援270 kW的充電功率,如採用高效DC直流充電,以Audi極速充電站180 kW充電功率進行充電,5~80%的電量累積僅約23.5分鐘可充電完成,並且可以在充電初期,短短五分鐘內就可累積行駛100公里所需的電量。而車主亦可使用家用及AC交流等多元方式為愛車充電。針對電池保固部分,台灣奧迪亦提供完整8年或16萬公里的保固服務。

1.png

A210355_medium.jpg

兩款車型高壓電池都可以存儲85 kWh的可用能量(加上預備電力的總能量為93.4 kWh)。它集成了33個電池模組,每個模組都包含十二個具有緩震效果柔性外殼的袋式電池。下層有30個模組,後部有一個寬大的凹槽,可為後排乘客的腳提供空間(Foot Garage)。

上市報導延伸閱讀:維持預售價不變,Audi e-tron GT/RS e-tron GT 純電跑房車 445萬、598萬正式在台發表

深入了解延伸閱讀:

極富表現力純電旅跑新風範(上):Audi e-tron GT空氣力學與內外設計

極富表現力純電旅跑新風範(下):Audi e-tron GT動力系統與底盤

IMG_5581.JPG

選擇Dynamic模式下,會以最高動力為優先,來協助駕駛進行更快意的駕馭。無論使用何種模式,駕駛都可以使用方向盤旁的撥片來調整兩階段動能回收(亦會改變制動感),或在MMI系統螢幕中選擇動能回收自動模式。在自動模式下,預測效率輔助可根據來自導航路線和車載傳感器的數據來調節車輛的滑行和動能回收效率。

IMG_5770.JPG

IMG_5773.JPG

IMG_5595.JPG

IMG_5758.JPG

IMG_5778.JPG

IMG_5645.JPG

IMG_5630.JPG

IMG_5638.JPG

IMG_5684.JPG

IMG_5680.JPG

IMG_5743.JPG

IMG_5692.JPG

IMG_5541.JPG

IMG_5577.JPG

IMG_5562.JPG

IMG_5470.JPG

IMG_5451.JPG

IMG_5383.JPG

Audi e-tron GT的代言人-邱澤搶先在台灣試駕了RS e-tron GT,當他啟動出發的初印象是遭遇坑洞,當下就能立即感受到主動氣壓懸吊的與眾不同,而在極限駕馭過彎時,每當要轉向過度時,立即就能感受後輪轉向系統的有感回饋輔助,他深深的覺得:我們正處於內燃車過渡純電動車的時代,既然我們遲早要駕駛電動車的,何不就從現在就開始!因為這已是一個無法抵擋的趨勢了!

IMG_5367.JPG

18.jpg

8.png

9.png

10.png

11.png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