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賽車道路化!Lamborghini推出後驅特殊車型Huracán STO,並新增濕地模式

Lamborghini汽車公司展示了Lamborghini Huracán STO,這是一款公路版的賽車,其設計靈感來自Lamborghini Squadra Corse與Huracán Super Trofeo EVO系列賽車。作為Lamborghini Huracán GT3 EVO獲得Daytona連續三年24小時冠軍和兩度Sebring 12小時耐久賽冠軍的非凡紀念。

572516.jpg

572177.jpg

572179.jpg

後輪驅動的Huracán STO升級成四輪驅動Huracán EVO相同動力數據的640 hp自然進氣V10引擎,在6,500 rpm時可產生565 Nm最大扭力,可在3.0秒內提供0-100 km/h令人振奮的加速度,並在9.0秒內完成0-200 km/h的加速,而最高時速為310 km/h。然而,卓越的空氣動力學效率、輕質材料的廣泛使用,流利的轉向和強大的制動性能,確保了Huracán STO在每次公路行駛中都能帶來相同的賽道體驗。

借助增加的輪距、更硬的懸吊襯套、專屬的防傾桿和Lamborghini MagneRide 2.0新版磁流感應阻尼系統,STO不僅傳遞了賽車的所有戰鬥力,同時還能提供了舒適的一般道路駕馭體驗。引擎經過重新調整,具有極富運動感和響應性的賽車駕馭感,並具有油門踏板更直接的感覺,並在高轉速時增強了引擎聲浪的清晰度。換檔速度也進一步提高,以提供高響反性和快速換檔。

572488.jpg

572487.jpg

另外,還配置後輪轉向以及更直接和固定的轉向比,是為比賽而設計的,並且讓駕駛、車輛和賽道之間的關係,在指尖感受中能有更加親密、更有賽車風格的轉向反饋感。STO所具備賽車傳統和技術的各層面都提高了其過彎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高速出彎的抓地力,這讓Huracán STO證實了賽車實力是在彎道而非在直線道上獲勝的。

三種新的ANIMA駕駛模式

STO、Trofeo和Pioggia三種全新的駕駛模式體現了Huracán STO的賽車精神,它們專注於高性能駕馭環境。啟動後預設的STO模式適用於道路行駛,並可在彎曲道路上獲得樂趣。LDVI車輛動力學系統(Lamborghini Veicolo Dinamica Integrata)的各個方面均針對所有路況進行了優化,並結合了更適合道路使用的懸吊設定。並可以完全關閉ESC,以最大程度地享受駕駛樂趣,同時仍保持對駕駛的輔助支援。

572496.jpg

在Trofeo模式下,所有系統都針對乾瀝青路面和最快的單圈時間進行優化。LDVI透過專屬的扭矩矢量導引和高性能牽引力控制策略,確保在ESC ON模式下的直衝刺和ESC OFF模式下的單圈計時都能發揮出最佳性能。而新的制動溫度監控(BTM)演算法,可使駕駛能夠不斷檢查制動系統的溫度,並藉以掌控煞車的磨耗。

Pioggia模式則可優化濕滑瀝青路面上的牽引力控制、扭矩矢量導引、後輪轉向和ABS。牽引力控制和制動系統再經過不同校準,可最大程度降低抓地力損失和扭力損失,而LDVI系統採用精確的演算法,僅傳遞潮濕情況下所需的扭矩。扭矩矢量導引系統則反映低抓地力條件,並確保了更好的過彎性能,同時對懸吊進行了重設,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抓地力並改善前後負載的傳遞。

572505.jpg

在空氣動力學和輕量化方面的優勢

Huracán STO採用全新的外觀設計,修改了其獨特的Lamborghini外形以優化空力效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Lamborghini設計始終遵循功能的原則:對於受賽車啟發的街道版賽車而言,這一點更為有效。Huracán STO是Lamborghini研發部門,Squadra Corse和Centro Stile設計部門合作的結果,每個線條和每項功能在美學上都非常出色,同時進行了優化以確保最佳的操控性能。

572492.jpg

受Squadra Corse賽車啟發的綜合空氣動力學解決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其中最重要的是:Cofango蚌殼式的前蓋開啟方式。

Cofango車頭的設計特別將前蓋、葉子板擋和前保桿由單一組件組成義大利文的cofano代表的是引擎蓋,而parafango為葉子板,再包括了前保桿,而組合成Cofango,這項設計靈感來自於Lamborghini的經典車款Miura以及Sesto Elemento。它不僅重量輕,而且在賽車運動中還能大幅減少單圈時間。

572497.jpg

前蓋上的新風道增加了通過中央散熱器的氣流,可有助於改善引擎的冷卻以及產生下壓力。Cofango還集成了新的前擾流,可將氣流引導至新設計的底盤和後擴散器。而Cofango的形狀可將氣流推到前葉子板上,葉子板上方還有百葉通風口的配置,可最大程度地增加從論拱中流出的氣流量,從而降低輪拱內壓力而增加前下壓力。至於Cofango的側面輪廓,則可引導氣流繞過前輪,從而減少了阻力。

至於後方,源自Super Trofeo EVO的新型後葉子板既減小了Huracán STO的迎風面積而減小了阻力,同時還可增加了後部下壓力和整體空氣動力學效率。而集成在STO後葉子版上方的NACA進氣口可用作引擎進氣口,縮短的進氣道可使壓力損失降低30%。

572495.jpg

572517.jpg

另外,重新設計的後引擎蓋具有集成的進氣勺,可再優化引擎的冷卻效果。集成在引擎蓋框架中的專用導流板則可根據引擎和排氣口的溫度調節進氣量。而引擎該中央顯眼的鯊魚鰭則提高了STO的動態能力,尤其是在轉彎時,可沆迎面而來進入的氣流產生偏航的效果,並且藉由鰭兩側產生的不同壓力而有更好的穩定性。另外,鰭片也有助於將氣流直直導向到尾翼上,從而在轉彎時提高下壓力。

572490.jpg

572494.jpg

帶有雙面的尾翼可使翼型的前部旋轉到三個位置,以增強後部不同的下壓力。透過減小前翼和後翼之間的間隙,在上側可增加了壓縮力,從而增加了前翼底部的吸力和延伸強度。因此,整車的空力平衡會波動13%,從而使STO適應不同的駕駛方式和賽道條件。

Huracán STO達到了同級對手中最大的下壓力水平,並為後輪驅動跑車提供了最佳的空力平衡,並提供了出色的下壓力負載,這是其提高過彎性能的關鍵因素。與Huracán Performante相比,整體氣流效率提高了37%,下壓力顯著提高了53%。

572479.jpg

572181.jpg

Huracán STO的車身鈑件75%以上均使用碳纖維,這得益於單個組件生產的複雜結構,可提高完整性之外,同時還可透過減少鈑件固定點來減輕重量。憑藉Lamborghini在輕量化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研發部門針對後葉子板採用了航空航天業中常使用的碳纖維「三明治」構造。借助這項技術,Huracán STO使用的碳纖維材質的採用可以再減少25%,但卻能保持了相同的結構剛度。與已經非常輕巧的Huracán Performante相比,Huracán STO的淨重僅有1339公斤,減輕了43公斤。

572511.jpg

另外,Huracán STO的擋風玻璃比Huracán Performante輕20%,並採用鎂合金輪圈,具有最高的強度重量比,與相同負載係數的鋁合金相比,可進一步減輕重量。此款鎂合金輪圈可配置定制的Bridgestone Potenza輪胎,並有針對道路與賽道兩種版本。

新型CCM-R制動系統

Huracán STO的賽車DNA在其制動系統中十分明顯。借助Brembo來自F1的材料科學和知識,CCM-R制動器可提供卓越的耐用性,CCM-R碟盤的導熱率是傳統CCB碳陶瓷碟的四倍,其耐用應力性提高60%,可承受的最大制動功率提高25%,縱向減速度則提高7%。這在所有駕駛條件下都可實現強勁的制動一致性,除了制動時具有運動感,更完美地針對賽道使用進行了優化。

572174.jpg

Huracán STO內飾也專為道路使用兼顧賽車而設計

Huracán STO的內裝反映了外部的輕巧個性:在整個駕駛艙中廣泛使用碳纖維功能,包括全碳纖維運動型座椅、帶有碳纖維飾板的Alcantara麂皮內飾,並且移除地毯,改用碳纖維板墊代替,以及門閂與門板都以全碳纖維製作。座椅後方帶有四點式安全帶的固定後拱,以及用於頭盔存放新設計縮小容量(對應新的車頭進氣道)的前行李箱,彰顯了Huracán STO的賽車基因。Lamborghini的技術合作夥伴Akrapovi?合作開發的防滾籠由高級鈦合金製成,其比傳統的不銹鋼材質輕了40%。

572493.jpg

Huracán觸控螢幕上的新人機界面(HMI)圖形功能可管理車輛功能,包括駕駛模式指示器、LDVI系統、輪胎壓力和制動溫度。完全連接的遙測系統允許駕駛在賽道上對他們的Huracán STO進行監看和記錄其性能數據,並可透過Lamborghini UNICA應用程式分析數據。Huracán STO的車主還可以透過豐富的Ad Personam個性化訂製計劃,完全個性化他們的道路板賽車的內外視覺效果,包括無限制的漆色和裝飾組合,以及賽車輕量化風格的乙烯基(Vinyls,即PVC)材質。

Lamborghini Huracán STO首批客戶將於2021年春季開始交付,未稅起始售價在歐洲為249,412歐元;美國為327,838美元。

572501.jpg

572498.jpg

572499.jpg

572477.jpg

572491.jpg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