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事新聞】從驕傲中見差異!澳門格蘭披治大賽採訪後記

無論兩輪或四輪,對於喜愛賽車運動的車迷朋友,身在台灣,就如同喜吃葷的饕客走進素食店般的無奈。在政府對於賽車運動的無知與漠視,賽車運動在台灣從來就不是個受歡迎的活動,雖然前前後後在許多能人志士的積極操作,曾於1990年代有著那麼曇花一現的風光,但要搬上國際正式檯面,老實話,差的很遠。身為車迷的一員,在此次歷經了第58屆澳門格蘭披治賽車採訪體驗後,更有深刻感觸,要於國際賽車舞台上發光,從上到下,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距離要努力。

 



從政府到媒體,由於對汽車文化、對於賽車運動的一知半解,讓此可成為展現台灣工業硬底子實力、或是成為觀光產業發展重心的相關產業與運動,經過多年發展,總是跌跌撞撞的難成氣候,前者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有著自製品牌的誕生,但以超過半世紀的歷史角度,此品牌其實可以走的更快、飛的更高;更別提賽車運動,在錯誤的見解、媒體不求甚解的錯誤報導中,賽車除了容易與飆車畫上了等號外,不然就是極為膚淺的片段報導,就如同常淪為氣象報告後所播出的時尚秀墊檔畫面般,比起Youtube上有趣影片的報導,說實話,賽車新聞的份量,比不上!


對於賽車運動有著基礎認知的車迷朋友,相信可清楚了解,透過國際規格賽道的建立、國際賽車運動的舉辦,對於國家知名度於國際間的擴展,有著極為實質的成效。「讓世界看見台灣」,不分藍綠,皆是身為執政黨近來頻頻呼喊的口號,但為何就總是錯過這極佳的宣傳媒介?當然,對於賽車運動的不了解,更沒打算花心思去了解,絕對是主要原因。


好在,上無領導的狀態中,從民國70年代初期的士林廢河道與蒙地卡羅賽車場,到撐場多年的龍潭賽車場,憑藉著前仆後繼的熱血分子,台灣賽車文化雖不至於全片空白,但也僅繳出了零零落落的成績;終於,台灣首座號稱「國際規格」的賽車場即將於屏東大鵬灣正式完工,但由於許多難以克服的場地徵收問題,除了賽道規畫留下許多疑慮外,場地的軟硬體能否正式獲得FIA國際賽車總會的認證,也都還在未定之天,但對於許多資深車友而言,卻只能彼此拍拍肩膀,安慰的互道:「有,總比沒有好…」這聽在許多車迷耳中的安慰話語,真的,令人心酸。


藉著工作之利,於今年首度前往採訪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說也慚愧,因愛車而進入此行業,卻入行多年方才有此經驗,不過當班機一抵達澳門機場、踏出飛機的一刻,迎面而來對於賽事的完善規畫與全面性宣傳,我只能說,這一趟不僅來的值得,也從不嫌晚。

 

從抵達澳門機場開始,你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賽車味,一切的宣傳,都為此年度盛事作足準備。

 

從等待托運行李時,機場內一旁所展示的賽車,便清楚的向每位來訪澳門的遊客們展現專屬於澳門的驕傲,過去總只可透過電視轉播感受那賽車高速奔馳過的震撼,但在澳門當地,只要是一個曾參賽過的賽車展示、路旁一字整齊排開的宣傳旗幟,就可以讓血液中流竄著高度辛烷值的車迷如此興奮,且當搭乘接駁巴士前往下榻飯店的途中,一輛輛近距離呼嘯而過的賽車,那臨場的震撼,就算電視轉播如何精彩,這對於感官的刺激,如果你與我一樣是車迷,就知道是天與地的差別!

 

簡單於飯店安頓後,毫不猶豫的直接往賽會中心奔去,首度進入PIT區、集結區與車房,看著過去在電視前的畫面真實呈現,由其第一場體驗的WTCC此國際規 格賽事,專業的原廠技術人員馬不停蹄的於開賽前調整、奔走,專業的器材與俐落的動作反覆於眼前上演,就連WTCC的賽車在眼前都是如此的氣勢逼人,無法與 量產房車相提並論的賽道規格,極為輕量的車身、極為外擴的輪拱、極為簡單的駕駛座艙等,縱使與在場數量驚人的全球媒體摩肩擦踵的爭相拍照、連午飯都忘了進 食,但在眼前的賽車從WTCC換至改裝房車、又換成超級跑車的GT賽事,最後更以F3方程式賽車結尾,那如醍醐灌頂般的過癮,早已跳脫了身體的疲累,而此 興奮,更一路延續至整整三天採訪時間。

 

於賽車出發前的集結區,是近距離接觸這皆賽車的最佳場地。

 

專業廠隊的車房內,專業規格就是高人一等。

 

來自於瑞典的Volvo廠隊雖然最後無法於WTCC澳門站完賽,但車手與工作人員的專業與敬業態度,依舊令人欽佩。

 

俐落的專業動作與帥氣的原廠技術人員,是欣賞賽車之餘,另一讓車迷賞心悅目的焦點。

 

隨著比賽等級的不同,工作人員使用的器材也可區分出賽事專業程度與投入金額的差異。

 

當然,賽車手與Show Girls,絕對是最首矚目的焦點,也是抹煞相機記憶卡容量的殺手!

 

女車手與Show Girls,絕妙的組合同樣是吸睛焦點。

 

不同於首日選擇的採訪地點,隔日選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的賽道中速度最低的髮夾彎進行拍照,但除了近距離的觀看與拍攝,賽車給予的震撼更甚外,賽道旁專業的工作人員,更是讓筆者多所感觸、心生佩服的焦點。

 

專業的賽道工作人員,除了需要隨時注意場上動態打出相對應的旗號外,更會於賽事結束後鼓勵車手,一展英雄惜英雄的態度。

 

快速的事故排除,也是工作人員必備的專業素養。

 

拖吊車快速的調動,讓撞毀的賽車對於賽事影響減至最低。

 

姑且不論自發性或受僱關係,賽道旁的工作人員,除了盡責的關注賽道狀況,隨時以旗幟通知著每輛通過的賽車外,當賽事與賽事間的銜接空閒,除了更透過衛星電視關注賽事的即時進度,那眼中對於賽車的注目,明顯的超越了工作人員應有的冷靜態度,猶如車迷般的興奮與討論,更讓人打從心裡佩服澳門賽車運動於當地的深根基礎;而空閒時對於賽事的關注,當比賽進行時,每當車輛發生意外或拋錨於此彎道,工作人員即時反應與處理,又立刻轉換展現其多年訓練的歷練與專業;最精彩的是,當日最後壓軸的電單車比賽進行前,所有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的為彎道出彎處的賽道護欄,一面面的鋪上緩衝海綿墊、以降低騎士失誤所可能造成的衝撞傷害,合作無間的團隊運作,就如同澳門從上至下對於此賽車運動的共識般,齊心協力,心無二致。

 

由於場內比賽車種的不同,一旁待命的吊車使用的吊車勾也需視狀況立刻更換。

 

對應於電單車賽事,工作人員除了需要於賽道出彎處的護欄安裝緩衝墊外,還需進一步的清潔賽道,避免因路面異物造成的轉倒意外。

 

試想於台北擁擠的街道中,你要忍耐長達四天封街的交通不便,更要忍受從早七點開始到傍晚五點左右持續不停的高分貝轟炸,且可別以為這賽車的音浪與你我常在街頭聽見的改裝車可相提並論,那大上數倍的音量,就算你沒有戴上耳塞近距離體驗,在城市高樓大廈的回音效果中,整整四天,你都會一直處於「轟!轟!轟!」的狀態,請問,這樣你接受嗎?

 

於澳門格蘭披治大賽中可一次見到F3方程式賽車、超級跑車、房車與電單車等多種賽事,相當值回票價!

 

我相信,這在許多台灣民眾的眼中,是不可能的畫面,別說民意代表會第一時間跳出藉機大肆批評,就連一般民眾也極有可能綁上白布條上街抗議,這如此造成環境汙染的事情,怎可以在台灣街頭上發生?但至今已即將屆滿一甲子的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就是這麼相安無事的與所有澳門民眾相處多年,且從澳門人的臉中,更看出他們對於此賽事的驕傲,這與摩納哥、新加坡或西班牙等街道賽事相同的街道賽車,不僅是澳門人的驕傲,更是亞洲人的榮耀。對於澳門帶來的觀光與知名度效應,全民同心的歡迎,也全民同心的贊成,看著因賽車而導致塞車的駕駛們臉上沒有一絲不悅,而是相互討論的目前賽事進行的狀況,而街道旁所架設的大型螢幕,也總有為數可觀的民眾於其前方觀看目前賽事的進度。對於澳門人而言,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就是澳門人之光,就如同我們提及王建民或曾雅妮般的驕傲,可以將賽車舉辦的如此精彩與專業,澳門人真的很自豪。

 

於著名景點旁所設立的大型螢幕,零時差的放送最新賽事消息,也總是聚集許多民眾與車迷觀看注意。

 

縱使本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天候不佳,但仍吸引風雨無阻的車迷到場觀賽。

 

對於一個車迷而論,可以在澳門格蘭披治大賽中,一口氣見到方程式賽車、超級跑車、房車、電單車等多種類的賽事,由其對於台灣,更有著距離之便,這更讓首度體驗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威力的筆者,大為推崇車迷朋友們,如要感受賽車的臨場震撼,從澳門格蘭披治大賽開始,絕對是最佳的入門磚。且如果於賽道上的感受過於刺激,還可前往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博物館進行另一層面的賽車文化了解,那從第一屆開始介紹的精彩故事,你更可以感受此賽事對於澳門當地的重要性。如果你以為澳門只有賭場與蛋塔?那你可就大錯特錯,賽車,更是澳門的專有特產。

 

大賽車博物館是以另一種方式感受澳門格蘭披治大賽的輝煌,歷屆曾於此賽道發熱發光的車輛與車手皆於此留下紀錄。

 

博物館內也以大螢幕轉播賽事現況,工作人員也目不轉睛的緊盯畫面。

 

從民眾對於賽車的認同,到專業人員對於賽事的規畫,還有臨場的賽車震撼,從軟硬體雙管齊下的感受,讓出生於台灣這賽車貧乏地的筆者,心中激盪之激烈可以想見,尤其更是對於一個愛好汽車文化、喜愛觀看賽車運動的車迷而言,這兩地的差異程度,更會讓人有著氣憤難忍的遺憾。無論如何,如果你與我一樣是個身藏熱血基因的車迷,澳門格蘭披治大賽,絕對是你一生中不可錯過的重要賽事,且除了觀看賽事的精彩外,更不妨花點心思,體驗這城市對於賽車的認同感;而對於領導台灣的政府單位,也建議來趟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考察之旅,或許不敢要求你們與我們車迷能有完全一致的深刻感受,但從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的角度出發,人家是如何從上到下同心協力的舉辦一場國際性的活動,且一辦就是持續近60年,這過人的堅持力,就值得借鏡!

 

文=葉毓中  攝影=楊欣儒/葉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