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Benz & Rally Nippon in Taiwan】拓展美國市場的要角─190 SL

代號W 121的Mercedes-Benz 190 SL於1954年紐約車展首演,並於隔年上市販售。

 

190 SL的源起與300 SL相同,同樣是來自於紐約Mercedes-Benz官方進口商Maximilian E. Hoffman的要求;1953年時,Hoffman就嗅到Mercedes跑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潛力,Hoffman要求Daimler-Benz將W 194 300 SL Racing Coupe做成一部市售跑車,而Mercedes也以市售化的300 SL為基礎、並推出一款敞篷車與這部「Gullwing」跑車併行銷售,這部敞篷車即為190 SL。

 

當時,Daimler-Benz除了市售車外,更為了要在1954年重返方程式賽場,旗下設計開發部門的工作負荷可說是龐大無比,這更使得Mercedes暫時停止參與1953年度的跑車賽事。190 SL與300 SL無疑更增加Daimler-Benz的壓力,然而考量到Mercedes的形象提升與市場定位,以及二戰後經濟復甦的契機,且自1935年起,Mercedes旗下就少了跑車產品… 等種種因素,1953年9月中,決定也正式出爐:190 SL與300 SL確定量產化。

 

 

在決定下達後短短五個月的時間,1954年2月6日的紐約車展上,190 SL與300 SL便同步進行首發,而短短的五個月,Mercedes工程團隊是如何辦到的?在沒有太多的時間狀況下,研發速度就是效率;以本文主角190 SL來說,這部車在技術上其實是以Mercedes-Benz 180(W 120)為基礎,而在確定量產的決定下達僅兩週的時間,其1:10的比例模型就做了出來,再八週後,1:1的模型也做了出來。

 

190 SL的開發步調持續加速,其車底板的組裝同樣沿用自Mercedes 180,然而必須要有新的創意、與引擎搭配,開發期限的吃緊,Daimler-Benz更規定最晚在1953年10月31日之前,190 SL的車體必須得搞定,在歷經種種的挑戰下,Mercedes-Benz工程團隊戰勝了時間,且讓兩部SL跑車在紐約車展上獲得了空前的迴響。

 

190 SL與300 SL脫離了Mercedes-Benz既有形式的線條設計,並明確地建立專屬於「SL」的設計,最出色的識別,莫過於設置在水箱護罩正中央的星芒logo,自此開始,這樣的設計更成為SL-Class特有的產品哲學。

 

 

Mercedes 300 SL量產車自1954年8月起在Sindelfingen生產線投產,至於190 SL則為了在技術與設計層面更趨成熟,因此全車再經過了一次徹底翻新,1955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Mercedes-Benz展出了定裝的190 SL,由Walter Hacker所設計的車體與300 SL極為接近,然而190 SL採用了摺疊式軟篷車頂。

 

量產化的190 SL車體,與車展展示車之間也有些許的差異,例如引擎蓋進氣口設計廢除、引擎蓋前緣向後推等等,而四輪的輪拱上,190 SL也採用了檔泥板的設計,另外在前後保桿、方向燈及尾燈組等,也都經過了修改。Sindelfingen生產線在1955年1月組裝190 SL的準量產車,同年5月便正式投入量產。

 

Mercedes 190 SL在技術面上與暱稱「Ponton」的W 120/121房車有所關連,而於1956年發表的Mercedes-Benz 190也沿用了W 121的內部稱號,190 SL也沿用W 121的稱號,然而這部車一開始就設計為一輛雙座敞篷。

 

 

1950年代,「roadster」的定義有了改變,傳統的roadster可能是更斯巴達風格的雙座敞篷,例如車窗、織布車頂、車頂支架等皆為手動式拆除設計,不過Mercedes-Benz 190 SL為順應消費者更高的舒適要求,因此在這方面也予以妥協。

 

190 SL的另一創新,則是廠內稱號M 121 B II的1.9升汽油引擎,這具四缸動力為單凸輪軸配置,並被視為SL家族引擎的先驅,這具四缸引擎讓190 SL具備105bhp / 5,700rpm的最大馬力,並使其0-100km/h加速14.5秒搞定,極速則有170km/h之譜,讓190 SL成為1950、60年代車速最快的市售車之一。油耗部份,190 SL相較於300 SL也顯得溫和許多,其表現為11.63km/l,而配置的65公升油箱容積,更確保190 SL擁有相當的續航距離。

 

在車型量產期間,190 SL也持續在細節進行改良,最明顯的包括車門上緣的鍍鉻飾條(1956年3月起量產)、以及相形放大的尾燈組(1956年6月起量產),1957年7月起,190 SL的車尾牌照燈被移至保桿的兩側邊角上,同時,該年也是德國開始採用橫幅式寬扁車牌的開始。

 

 

1959年10月起,擁有大型後窗設置的全新硬頂選配,則提供190 SL車主更優異的後方視野;1960年8月,車尾行李廂蓋的鎖頭變更,而原本弓形的手把也同步置換為內凹式的設計。

 

1963年,最後一輛的Mercedes-Benz 190 SL駛出了生產線,讓190 SL的量產數字停止在25,881輛,而這其中絕大部份的190 SL均銷往了美國市場,這也證明Maximilian E. Hoffman的遠見展現了相當的成效。

 

編譯 / 攝影=李旭

圖 / 資料=Mercedes-B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