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Mercedes-Benz首次推出ESP 來自A-Class的大失敗

挽救無數生命產財遭受損害的技術,隱含在三個不起眼的英文字母縮寫背後,常聽到的ESP電子穩定系統,為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三個字的縮寫。

A97F1313.jpg

使用了Program這個字,代表不像ABS那麼「簡單」,重踩煞車時啟動就好。它需要編程,透過在一個或多個車輪上施加測量的制動力,並在必要時通過調整引擎扭矩,支援駕駛在關鍵動態駕駛情況下穩住車輛。這允許車輛按照駕駛意向的轉向角度的方向行駛。1995年5月,ESP在Mercedes-Benz W140車型S-Class系列的雙門跑車中首次出現。

一個關鍵的趣事始於1997年10月,輔助系統的需求迅速在市場上升,幾乎成為全世界各車廠的標準配備。在一次由瑞典汽車記者稱為麋鹿測試(Moose Accident Test)中Mercedes-Benz初代W168 A-Class,超過了其動態駕駛的極限,在試圖測試快速迴轉的操縱性能時竟然翻倒了。

D557866.jpg

D557864.jpg

結果最初是一個挫折,但Mercedes-Benz隨後將這個問題視為設計挑戰迎頭解決,因此A-Class的交付被延遲了十二週,並將ESP輔助系統加裝上去,最後測試結果非常響亮,調整過後的A-Class表現比當時的競爭對手都好,即使在極限動態測試中也是如此。到了1999年,Mercedes-Benz成為第一家為所有乘用車車款標準配備此主動安全系統的汽車品牌,這一步驟向整個行業發出了一個信號。

A2000F5184.jpg

ESP的原理主要基於防鎖死制動系統(ABS)和防滑控制(ASR)技術,但使用了更廣泛的感測器技術來加入運算,包括了轉向角度、橫向加速度和偏航率感測器。Bosch生產的偏航率感測器則是ESP成功的關鍵部件。該感測器可準確檢測車輛在其垂直軸上的偏離旋轉運動,這意味著此電子系統可以檢測滑移動態。基於這些數據,系統可在幾毫秒內計算所需的校正制動反應。

這項創新是由Mercedes-Benz和Bosch聯合開發。而兩家公司其實在1980年代採取的初步開發步驟是相互獨立不依賴的,兩家公司的開發部門尋求解決方案,以確保在關鍵駕駛情況下實現更大的駕駛穩定性。1992年,兩家公司才合併了研發團隊的發展。1994年,他們的工作成果以FDR動態處理控制系統(Dynamic Handling Control)推出。

A94F377.jpg

隨後於1995年5月才以ESP電子穩定「程式」的名稱搭載於S 600 Coupe中推出,並為該系列型號W 140所有車款的標準配備。而同樣配備V12動力的S 600 Saloon和SL 600敞篷跑車也在1995年9月跟進。從那時起,它也成為V8動力的S-Class轎車、雙門跑車和SL敞篷跑車的選配。1996年1月W 210的E 420上市時也同樣搭載。

A95F52.jpg

除了安全帶、安全氣囊和ABS之外,ESP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確立為現代乘用車中最重要的安全系統。最初,從Mercedes-Benz開始引入ESP作為所有車型系列標準功能之後,據事故統計自那時起的Mercedes-Benz乘用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同比下降了逾42%,而當時其他競爭品牌的車型數據僅下降13%。如此大幅領先的數據,讓後來越來越多的汽車製造商開始效仿。後來,更在2011年11月生效的歐盟法規中規定,歐盟所有新註冊的乘用車和商用車都必須配備ESP作為標準功能,始可販售。

A97F5185.jpg

D557865.jpg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