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腳採下離合器踏板,右手將排檔桿排入1檔,然後再小心翼翼地釋放離合器踏板,找尋那巧妙的接合點,在那甜蜜點之中踩下油門踏板讓車輛順利向前。相信這是領取手排駕照的人所共有的回憶,然後多數人在實際上路之後,早已因為普及化的自排車而將其拋諸腦後。開手排車成為駕訓班生活的回憶,成為腦海中塵封的過去。
變速箱在汽車的發展史上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其實全世界首輛汽車上,並未搭載我們現今所熟知的變速箱。
變速箱在汽車的發展史上,絕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1886年登場的首款汽車上並沒有配備如今我們所稱的變速箱。但在引擎動力不斷增加之下,為了避免動力的浪費,變速箱於是誕生,作為引擎與驅動輪之間的橋梁,能夠讓引擎轉速維持在最有效的區間,帶來最佳的扭力輸出,讓車輛能夠更有效的前進。1889年,首款汽車變速箱問世,雖然只有2速,卻已勾勒現代手排變速箱的雛形。
自排崛起,手排式微
1908年,汽車變速箱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Ford將自動變速箱應用至旗下汽車之上,讓自動變換齒比成為了可能。不過,在當時仍屬「高科技」產物的2速自排變速箱並未普及,也非大眾化的產物。直到1940年代,GM將自排變速箱投入量產,擁有4個檔位、運用液壓耦合器連結變速箱與引擎的4速自排變速箱,是第一款大量生產的自排變速箱。1948年,現代採用扭力轉換器的自排變速箱誕生,並在1950年代成為美國地區多數新車的標準配備,到了1970年代,美國地區所生產的新車中,已有超過9成的產品配備自排變速箱。
在自排變速箱大量生產之後,操作便利的自排車款,已成為現今臺灣汽車市場中的主流車款。
的確,與傳統的手排車相比,駕駛自排車不僅不須操作離合器踏板,左腳能夠自在的在休息踏板上放鬆,只需要將排檔桿排入D檔、操作油門與煞車踏板,便能輕鬆掌握車輛的動態,不必擔心離合器踏板放得太快、油門補得太慢,然後在路上熄火的窘境,上坡起步更不再是令人苦惱的噩夢。自排車款的普及,讓汽車在使用上更為便利,也成了更為親民的產品。
與自排車相比,需要操作離合器踏板的手排車,確實會讓部分僅是需要便利交通工具的消費者感到麻煩。
更不用說單離合器、雙離合器等自手排變速箱的發明,CVT無段變速箱等科技的興起,都讓手排車在市場上更加弱勢。在追求便利性的前提之下,不能讓左腳與右手休息的傳統手排變速箱,逐漸淡出臺灣的主流市場。如今,在臺灣市場上,除了商用車,或是鎖定特殊族群的特殊車款,如省油或是熱血的的特定車款,才能見到手排新車的身影,在眾多的新車市場中,已經成了奇花異卉般的存在。
不僅自排變速箱在市場上普及,運用手排變速箱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自手排變速箱也逐漸應用在市售車上。
不過,即使手排車已經逐漸淡出臺灣的主流市場,仍有一定族群的消費者死守著傳統手排車,更關注著引進臺灣的手排新車。對他們而言,手排車不僅是代步用的交通工具,更是親密且值得信賴的夥伴。手握排檔桿、腳踩離合器踏板的操作方式,在這群車迷的心目當中,仍然有著難以撼動的地位。
被便利所遺忘的美好
對於將車視為點對點移動交通工具的多數消費者而言,不須踩踏離合器踏板、注意接合點,也不需手動進行檔位切換的自排變速箱,絕對是心目中最佳的選擇。但是,自排變速箱較為複雜的結構、龐大的體積與重量,透過扭力轉換器進行動力傳輸所造成的動力損失,所帶來的燃油消耗,也較手排變速箱要多。雖然提供了用車上的便利性,卻不是完美的選擇
結合扭力轉換器與電控元件的自排變速箱,不僅體積龐大,同時也會消耗較多的動能。
手排變速箱不僅體積較小、重量較輕,動力傳輸也較為直接。 (圖為Porsche的7速手排變速箱)
反觀由汽車問世後不久便發展至今的手排變速箱,省去電控元件與液壓機構,所擁有的輕量化重量與較小的體積,搭配純力學機械結構的設計,能夠節省引擎動力在變速箱中的消耗,讓動力的傳輸更為直接。若與搭載相同排氣量引擎的自排車款相比,搭載手排變速箱的產品多能擁有更佳的油耗表現,也具有較為出色的經濟性。
手動換檔、享受盡情在我、感受人車合一的操駕樂趣,是手排車無可取代的特點。
不過,在手排車迷的心目中,體型輕巧、省油經濟的特性,或許不是吸引手排車迷如此熱衷的原因。熱血、盡情在我的操控樂趣,才是真正吸引手排車迷的核心所在。拋開自排與自手排的電控元件與變速箱保護程式,縱情踩下離合器踏板、將排檔桿撥入期望的檔位,體驗直接的動力傳輸與操作,享受的盡情掌握車輛的樂趣、感受人與車合而為一的時刻,仍然是自排或是自手排所無法取代的特點。更遑論簡單的機械結構所帶來的養護成本優勢,也讓手排車款成為玩家們心中的首選。
結構簡單、保養維護方便,同時還有高度的駕馭樂趣,是手排車一直在玩家心目中首選的原因。
在自排車當道、手排新車產品付之闕如的現在,CarStuff人車事特地匯集臺灣市場上各級距最新的手排車款,範圍涵蓋國產房車、進口掀背、日系跑車與歐系鋼砲,一同重溫這逐漸被遺忘的美好。
這次,我們將再次與您一同重溫駕駛手排車的美好。
文=陳奕宏 攝影=李承儒、葉毓中、鄭捷、陳奕宏、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