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盤細節重新調整
幅度之大令人意外
CX-60 無論是縱置引擎後驅平台、直列六缸汽油引擎、無扭力轉換器自排變速箱全部都是從零開發,放眼現在多數車廠將資源全部投入電動車、反而都僅是在既有平台與零件上做局部改良來進行換代,Mazda 這種大變革策略就顯得誠意十足。
但這種策略也不是沒有缺點,新技術都需要時間來改進, Mazda 雖然有 MX-5 這種後驅小跑車,但面向乘用車的後驅平台也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研發,整體而言還無法說是完全駕馭新的 FR 平台,不過好在 Mazda 的研發人員還是有聽取建議、針對客戶要求的點進行幅度不小的調整。
首先是底盤部分,前懸吊化了轉向節固定點,如此一來可以提升懸吊下沉時的外八角度(也就是所謂的Toe-out)來抑制轉向過度,前避震器的阻尼提高以減少車身上下搖晃;後懸吊彈簧係數減少 20%、避震器阻尼提高、緩衝墊長度縮短與副車架襯套角度調整,整體設定朝「柔彈簧、強阻尼」方向優化,尤其著重在避震器的伸側阻尼;縮短的緩衝墊也讓行程感覺更長。襯套經調整後能更柔和地吸收衝擊,但仍具備足夠支撐力。
電動輔助方向盤在轉向操作時的負荷也降低了,因此直線微調時的手感更好,連續彎道中的操作也更流暢。最後則是 AWD、DSC 與 KPC 控制軟體也進行調整。
動力系統方面,則是針對 8 速變速箱進行調整,包括引擎/馬達/離合器協同控制邏輯更新、更精確的液壓離合器控制與液壓閥體準確度強化,並將變速邏輯調整得更為平順。
好了,講完這次改良的重點之後就要來談談到底進化的程度如何。這次試駕的車型為 3.3T 直六引擎動力,也是我本身最喜歡的動力。數據上 284 ps/5000-6000 rpm、45.9 kgm/2000-3500 rpm 的最大馬力與扭力其實沒有變化,2000rpm 就能輸出強勁扭力,加上輕油電系統讓油門反應更即時,加上直列六缸本身的平順與高轉延展性依然迷人,原本令人介意的換檔頓挫感如今不會造成困擾,「從容不迫地給予優雅暴力」就是我對這具直六的評語,真的令人愛不釋手。
另外我也注意到,高速行駛時車身上下晃動變得更穩定,彈簧與阻尼間有了更協調的設定。面對不平路面時我也不需要一直微調方向盤,而懸吊依然偏運動化,但過去那種「硬朗感」已經不復存在,反而多了些許柔韌。
而在這趟前往苗栗的旅程中我也刻意開去山路來檢視操控性,在連續彎路上車身擺動很快就被抑制住,後驅平台所帶來的靈敏轉向回饋也因此更能發揮;而穩定性方面也令人安心,讓人更敢加速。至於過去那種犀利的指向性雖然我本身並不排斥,但多數消費者恐怕無法接受轉個方向盤就立刻轉向,所以這次稍微收斂、讓手感更協調。
隔音全面升級也是這次改良的重點,具體來說於中控臺和行李箱側分別換超高密度材質與大面積隔音棉,同時方向機柱十字接頭角度也調整,以及 33T 車型專屬的 ASE 系統升級,這些看似變化不大、但實際上長途行駛下有效隔絕了風切聲、引擎聲浪、胎噪與不必要的震動,尤其行駛在苗栗非鋪裝路面的時候差異更為顯著。
整體來說 CX-60 的行路表現已經變得順暢自然,同時明顯感受到乘坐舒適性大幅提升。讓日常行駛變得更加從容,在「運動性」與「豪華感」之間更為平衡,確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後驅的優雅佈局
無處不在的高級感
雖然上市已經兩年半,但 CX-60 的帥氣樣貌還是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全車簡潔、無過多線條的設計,強化了碩大車身的存在感,加上全新的「鋯石棕」車色,開在路上也相當顯眼。
垂直且高聳的車頭呈現出霸氣的樣貌,彰顯「魂動之翼」的七角形水箱罩與大燈融為一體, Premium Sport 專屬的亮黑色飛翼型鍍鉻飾條、後視鏡蓋等,結合車身同色的環車護板,呈現出內斂的跑格氣息。
那宛如獵豹奔跑的完美體態也是我最愛的地方。在後驅車都快滅亡的日本車廠當中,還能看到「Dash To Axle」修長比例與刻意為之的曲線板件,產生的強大氣場不言而諭!而車尾修長的 LED 尾燈組強調延伸感,簡約的保險桿上面僅有部分塑料包覆,沉穩中帶點優雅。
進入車內,那宛如 80 年代 Maserati、Ferrari 等精品義大利車才見的到的配色「暖沙棕」配色著實讓人著迷。對稱佈局的中控台搭配大量麂皮材質、軟質塑料以及環車鍍鉻的妝點,無論視覺還是觸覺都是遠超同級對手。
而 12.3 吋全數位多功能儀錶與 12.3 吋中央資訊顯示幕都在視線可及的地方。諸多傳統物理按鍵以及選鈕的保留也讓人感到安心。
熟悉的 Mazda Connect 多媒體系統也可控制大量影音功能, 360 度環景輔助系統及See Through View 超廣角影像輔助系統的解析度也令人滿意。但因為安全因素僅能用選鈕控制,歐規車型的 Android Auto 與無線 Apple CarPlay 可以透過內部設定解除螢幕觸控的功能也無法使用,這點或許是 CX-60 內裝最大的遺憾,其他就是追求極簡內裝的同時、在置物空間的巧思上確實不如同門的 CX-5。
另外 Mazda所提倡的「待客之道」也展現在「人臉辨識系統」,可針對座椅、方向盤、後視鏡自動調整至建議高度與位置,如果覺得不習慣還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習慣微調。除了傳統坐姿視野以外,音響空調也能調整,而且一次可以設定六組,基本上全家人都可以擁有個人化的設定。
其餘包括全景天窗、駕駛座十向電動調整/電動腰靠及兩組記憶、副駕駛座八向電動調整、雙區恆溫空調、無線充電板、12 支揚聲器的 BOSE® 環繞音響系統等應有盡有。
ADAS 部分 MRCC 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CTS 巡航模式車道維持輔助系統、SBS 智慧前行煞車輔助系統、SBS-R 智慧倒車煞車輔助系統、SBS-RC 智慧後車盲區煞車輔助系統、BSM 盲點偵測系統、RCTA 後方橫向車流警示功能、FCTA 前方橫向車流警示功能、LDWS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LAS 車道偏移防止系統以及 ELK 道路偏移防止系統等都是標配。
而在被動安全上則是將七具安全氣囊升級到九具,同時後座也升級i-Size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33T 車型所配置的 Nappa 真皮座椅質感一流,中央還以麂皮鋪墊,包覆性與支撐性都在水準之上,只是畢竟是後驅車,後座空間確實是 CX-60 的短板,但二段式可調座背來爭取更好的舒適性,膝部空間以我 168cm 乘坐進去也大概是二個拳頭的距離、頭部空間則大約一拳左右。
行李廂空間標準設定下為570公升,並且設計4/2/4分離傾倒設定,全打平可以達到 1,726公升,搭配電動尾門與腿部感應。
將 FR 平台持續打磨
為「高級車」夢想不斷努力
回想 2012 年初代 CX-5 的誕生,Mazda 似乎一向偏好「一次到位」的大變革策略。雖然這樣做能大幅提升商品力與品牌形象,但還是會有「不夠成熟」的問題所在。
所幸對於 Mazda 來說,每一台車只有無盡的進化、不存在平靜如水的年式變更。尤其是背負著 Mazda「高級車」夢想的 CX-60 來說,自然想要「精益求精」。眼前的 2026 年式 CX-60 將過去乘坐舒適性層面的問題全面打磨,展現出 FR 平台的真正魅力。
雖然在一些人因工學上還存在進步空間,但與一些日系甚至德系競爭對手相比,CX-60 提供了極佳的價值,尤其是 33T 強勁的直六動力與節能的 48V MHEV 架構,更是令人著迷的所在。那個看似虛幻但觸手可及的「高級車」野望,我認為已經快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