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引領Lamborghini電氣化轉型終極牛王Sián Roadster登台亮相!

去年八月Sián登台展現台灣牛主的熱情與實力之後,在2022年之初,Sián Roadster也踏上了台灣的土地,讓台灣蠻牛鍾愛者未來都能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二部承接Lamborghini電氣化轉型的首款終極牛王。

IMG_0766.JPG

IMG_0708.JPG

Sián Roadster全球限量19台,與Sián的63台一起呼應了Lamborghini的創始年份:1963。

Automobili Lamborghini亞太區總監Francesco Scardaoni說道,「全球僅生產19輛,我們與有榮焉能與臺灣層峰車主一同見證此曠世巨作抵臺亮相,一窺集結超前未來設計、開創性混合動力科技,嶄新跨時代超跑的無限可能。」

Sián Roadster配載的V12自然進氣引擎,加以獨特專屬於Sián、Sián Roadster與Countach LPI 800-4獨特的混合動力技術,造就了此部承襲Lamborghini無與倫比工藝成就、完美揉合品牌經典設計基因與先端未來科技,引領Lamborghini自然進氣超跑的超凡情感與卓絕動力性能,開創前所未見的全新維度,滿足未來對電動化的需求,在在證明Automobili Lamborghini作為顛覆時代、前瞻未來的超級跑車品牌。

DJI_0088.jpg

然而,Sián Roadster不僅比全球限量63台的Sián更稀有,Roadster上空的設計更是為了享受無盡天際的開闊感,以及Lamborghini迄今為止最強勁的V12 NA內燃引擎的獨特聲浪!而最值得注意的是,Sián Roadster毫無妥協的無頂篷配置,這代表它必須擁有更優異的空氣動力學,來兼顧無論是防止艙內亂流,甚至是在高速行駛避免雨水進入車艙的獨到設計。

IMG_0680.JPG

義式工藝極致演繹

如同硬頂版車型,Lamborghini Sián Roadster的設計靈感源於品牌雋永經典Countach。碳纖維勾勒出極具辨識度的精銳車身線條,全然露天的革新座艙設計,給予駕駛者無窮天際,盡享馳騁中絕無僅有的感官饗宴。Sián Roadster純粹的設計展現品牌融合未來主義與無懈可擊的空氣力學;致敬經典的Y型頭燈,與六邊型尾燈,確立其作為新世代Lamborghini終極超跑Hypercar的身份,而具有品牌核心神髓,勇於挑戰自我,以創新的目光審視未來。

IMG_0730.JPG

Sian與Sián Roadster的造型風格主要來自Lamborghini未來純電超跑概念車Terzo Millennio的大部分設計元素,並且融入一些經典元素,例如:後方Periscopio潛望線條正是來自Countach。

IMG_0676.JPG

IMG_0716.JPG

IMG_0746.JPG

_CSC2481.jpg

_CSC2688.jpg

Sián Roadster的創新揭示其優化的空氣力學與技術實力:氣流由前下擾流導入,通過前箱蓋,穿過車側進氣口,最後通過後擾流,實現空氣力學效應最大化。車身後部採用獨特材料與Lamborghini專利技術,使主動冷卻蓋板的運行可經由智能溫感材料對排氣系統產生的溫度反應觸發作動,當排氣區域溫度過高,蓋板會自動打開,無須任何電子感應輔助,亦無啟閉馬達的配置,提供輕量而優雅的冷卻技術。

IMG_0728.JPG

5.jpg

IMG_0866.JPG

座椅後上方防滾架結合了無頂篷專屬對應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前後開通六角形開口內的氣流通道採用「粗-細-粗」的文氏管造型設計,藉以能夠依速度的提升增加目標區域的負壓力,將上方氣流吸入,不僅可降低風阻,亦可防止氣流亂入座艙影響舒適度。

IMG_0780.JPG

1.jpg

每一輛Sián Roadster皆是獨樹一幟的性格展現,由Lamborghini Centro Stile設計中心及Lamborghini Ad Personam客制部門聯手為車主量身打造,將頂級客製服務昇華至前所未聞的嶄新地界。

而首度在臺亮相的Lamborghini Sián Roadster外觀車色為以天王星命名的Blu Uranus,就如同天王星本身藍中帶綠極具魅力的獨特色澤,將天空湛藍與田野鬱綠層疊出完美的金屬色澤車身漆色,並搭配Oro Electrum琥珀金點綴,喚醒上空敞篷超跑擁抱疾風與自由的無盡駕馭樂趣。內裝方面,選用白色皮革及同色、灰色,雙色麂皮異材質搭配,綴飾Blu Glauco藍色縫線,與消光金輪圈相呼應,完整演繹Sián Roadster突破性的未來美學與電氣化元素。

IMG_0825.JPG

IMG_0802.JPG

IMG_0833.JPG

IMG_0885.JPG

IMG_0863.JPG

幾乎與座椅等寬的門檻,更顯得Roadster能有更方便進出車艙的優勢。

IMG_0849.JPG

IMG_0840.JPG

IMG_0678.JPG

IMG_0687.JPG

這次在台亮相的Sián Roadster外觀主色為Blu Uranus,此款Lamborghini Ad Personam專研調配的顏色發想自天王星(Uranus),在日光下會顯現較多的藍色色澤;昏暗光線下則會凸顯綠色色澤。其中有趣的是,日光下帶有些微綠色的湛藍色澤僅能「親眼」欣賞,無法以拍照的形式在正常色溫顯現(如下圖,需調至暖色溫8000k以上,才能展現肉眼所見的帶綠湛藍的特殊色澤)。因此,此色更凸顯了Sián Roadster的特殊價值。

IMG_0877.JPG

IMG_0786.JPG

 

_CSC2703.jpg

創世代革新動力科技

以Lamborghini旗艦V12車型為基礎而打造,Sián Roadster搭載品牌創新油電動力系統,在追求極致輕量化同時,實現最高性能的動力輸出,達到0-100 km/h加速少於2.9秒,極速超越350 km/h的絕佳性能表現。風馳電掣,正如其名「Sián」在Bologna當地方言為閃電的含意,昭示著迎向電氣化未來,亦不改以品牌靈魂自然進氣V12動力裝置,打造具有完美感官體驗與駕馭樂趣的超級跑車之初衷。

與硬頂版車型毫無二致,Sián Roadster的輕型混合動力心臟,搭載了採用鈦合金進氣閥的V12引擎,於8,500 rpm時可輸出785 hp最大馬力;同時擁有一個應用48伏特低電壓系統,以及與同等重量之電池相較強大三倍的超級電容,可額外輸出34 hp馬力,綜效輸出達到819 hp,成就品牌首見最強大的混合動力系統,並仍具有Lamborghini引以為傲的引擎醉人聲浪,與獨有的情感共鳴。

IMG_0741.JPG

為確保完美的重量分布,Sián Roadster的超級電容配置於駕駛座艙與引擎室間的艙壁上,極致輕量技術實現夢幻般的功率重量比。其可謂全球首創的蓄能技術,最初係於Lamborghini Aventador所開創,而後迅速發展至今,已可存儲10倍電力。另外,整套電氣系統包含超級電容器和電動馬達重量僅為34公斤,因此具有1:1極為優異的重量馬力比。

Sián Roadster配備由Lamborghini自主研究開發,高度先進的動能再生煞車系統。受益於超級電容作用原理的對稱行為特點,此系統得以使用相同的功率進行充電與放電,儲能系統在每一次制動系統作用時,「立即」為其重新充滿電力,而非一般的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款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有足夠的電力回充。

IMG_0797.JPG

Sián Roadster的電力驅動系統的能量來源並非鋰離子電池,而是車界首創的超級電容器(Supercapacitor)。之所以如此使用是因為超級電容本身具有特別快速的充放電效率,以及允許較多的充放電循環不易過熱的優勢。不過,其實這項技術最初早在Aventador就已開創採用,但經過精心設計,現在新型超級電容能夠存儲十倍的電能,可比相同重量的電池強三倍,更比產生相同功率的電池輕三倍。而超級電容放置於駕駛艙和引擎之間的艙壁,確保完美的重量分配。

然而,整套電氣系統包含超級電容器和電動馬達重量僅為34公斤,因此它具有1:1極為優異的重量馬力比。另外,Sián與Sián Roadster所採用的超級電容器僅是初期產品,Lamborghini還持續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學系合作,促使未來單位體積帶電量能最大限度最大化,目標當然是用於品牌未來確定會推出的純電超跑。

3.jpg

儲存的能量可立即用於動力提升,讓車輛在行駛加速時立即增加扭力輸出,當時速達到130 km/h時,動力輸出則由電動馬達轉自引擎,達到整體加速性能強化10%的傑出表現。混合動力系統帶來精緻平順的動力輸出感受,無論加速減速,皆提供駕駛者更激情卻不失平穩的動態駕馭體驗,而讓駕駛舒適性改善。

原本傳統內燃動力驅動升檔期間,所感受到減速和扭矩流失的現象,可被電動馬達提供的扭矩抵銷,駕駛與乘客將只會感受到加速時僅有向後的貼背感,而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拉扯感。

IMG_0813.JPG

IMG_0809.JPG

IMG_0897.JPG

_CSC2822.jpg

_CSC2861.jpg

IMG_0698.JPG

_CSC2537.jpg

IMG_0751.JPG

IMG_0702.JPG

IMG_0726.JPG

IMG_0641.JPG

IMG_0764.JPG

IMG_0626.JPG

563765.jpg

563766.jpg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