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事新聞】調降限速等於安全?從雪山隧道意外探究行車安全

2012年5月7日13時27分,國道五號雪山隧道發生了開通以來最嚴重的意外事故。起因於前方車輛爆胎後,後方車輛閃避不級因此追撞並起火,造成多人傷亡。因此事故,各方開始追究雪山隧道設計與交通安全法規的適當與否,事故發生至今,已有多方學者或專家認為主因乃是「限速過高」,紛紛勸告當局應降低車速,避免意外再次發生。但降低車速就可避免意外的再次發生?此次Carstuff人車事不以專家學者所自行「認為」的角度出發,參考全球其他類似長隧道的作法與防禦駕駛的觀念,一同來探討這車速與安全距離的重要議題。



眾所皆知,台灣駕駛執照考取制度的八股與不合時宜,造成了台灣駕駛者駕駛技術、駕駛道德與觀念良莠不齊的情形,加上道路設計與相關法規的落後,道路亂象時有所見。正確的路權觀念,與近年來所倡導的防禦駕駛觀念,難以充分徹底的落實與教育,所造成的意外難以計數外,往往於交通意外事故中,容易有大車欺小車的印象,並會有著路權丟一旁、速度快者為錯的錯誤觀念。也因如此,當雪山隧道發生如此重大意外時,各方學者專家於第一時間丟出的解決建議,往往也是因循過去,以「慢」為解決之道。

 

 

全球第三長公路隧道:瑞士聖哥達隧道,總長16.32km,限速則為70km/h,安全車距建議為150m(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先來看看全球幾大公路隧道,目前全球最長的公路隧道為位於挪威的洛達爾隧道,總長24.5km;第二則為中國的陝西省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可說是亞洲及中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也是世界最長的雙孔公路隧道,總距離為18.02km,限速為70km/h;第三為瑞士的聖哥達隧道,總長16.32km,限速則為70km/h,安全車距建議為150m;台灣的雪山隧道為東南亞最長的公路隧道,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雙孔公路隧道群,全長12.9km,全球公路隧道中排名第5,限速為90km/h,安全車距建議為50m。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發現,雖然歐洲的聖哥達隧道時速限制較台灣雪山隧道來得較低,但考量其為單孔道的隧道設計,意為在單一隧道中,有著雙向車道設計,與雪山隧道南北向分開雙隧道不同,基於行車安全考量,遂將行車限速往下制定;至於中國的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則是考量當地駕駛環境與技術水平,因此於安全限速上,也以保守為主要考量。


另外,於行車安全間距的建議方面。依照煞車距離的計算公式,以反應時間加上車輛平均的煞車能力計算,以時速100km/h前進,於乾燥柏油路面的煞車距離約為50m,意為以目前雪山隧道建議50m的行車距離,就算以限速上限90km/h駕駛車輛,應是可以在安全的距離內將車輛停下而不與前方車輛發生撞擊意外。


但此時問題來了,有多少人可以正確判斷出50m的正確行車距離?其實相信很多用路者或駕駛者不知道,雪山隧道於隧道內每50m設置消防栓箱,一方面為安全考量外,也是多少提供駕駛者安全距離的判斷參考值。不過除此之外,其實更可以大方參考國外目前較為建議的時間判斷,也就是與前方車輛的安全距離,要從過去的距離判斷,改為時間判斷,會來得容易許多。


以時速100km/h的行車速度,每秒移動距離約莫為27.8m,如果從此速度煞停,需要50m的距離,你與前車建議保持2秒以上的安全時間差,如果是大車,或是潮濕環境或不同的路面狀況,此時間則需視不同條件而有所調整;而以時間差作為判斷基準,只要找出路旁的基準點,當前方車輛通過此基準點時,駕駛心中開始默念,當數到2時自身車輛通過,那就代表你與前方車輛的保持時間差約莫為2秒左右。當然,為了避免其他參數影響,保持2秒以上的時間差,對於駕駛者的行車安全有更高系數的安全保障,且更可通用於雪山隧道以外的道路環境,畢竟在空曠的道路中,要正確判斷出50m,你我應該都很難做到。


此外,以國道5號於假日期間的驚人流量,目前90km/h的法定限速,從隧道以北降為80km/h的限速、與隧道以南90km/h的限速,就可清楚的察覺到往北交通因限速的改變較易發生回堵的狀況;且以台灣駕駛者的普遍習慣,相信許多駕駛於雪山隧道中也可發現,就算制定出90km/h的最高行駛限速、兩旁的警示牌與隧道內廣播,也不時的提醒用路者加快車速,但總是會有許多駕駛者習慣以低於90km/h限速許多的行車速度前進,造成車流量不順暢以外,時快時慢的行車節奏,也易造成後方車輛難以保持適當車距的危險狀況,若要說90km/h時速是造成此次意外的主因,還不如說保持適當車距,或是加強駕駛者的駕駛觀念來得重要。


以長隧道的環境特性與駕駛感受,長時間車輛待在隧道內,除了易造成隧道內溫度過高、空氣品質下降的問題外,駕駛者易感受到壓迫感導致精神狀態難以集中,也是此類長隧道於交通狀況監控時,所需要顧及的環節,也因此如果再次降低時速限制,對於整體的流量與安全,應該不會有過於實質的幫助。


如果當意外事故難以避免而發生時,除了高速公路局雪山隧道宣導專頁中所告知的重點事項外,其實駕駛者也需要有著基本的防禦觀念,避免一當車輛故障或爆胎情形發生立刻煞車停下、而應該以滑行的方式緩慢的將車輛盡可能的停靠路邊或緩衝區外,後方三角警示牌的放置位置應該要有100m的距離,盡可能提早告知後方車輛前方狀況,方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若要說90km/h時速是造成此次意外的主因,還不如說保持適當車距,或是加強駕駛者的駕駛觀念來得重要。

 

同時,在此也向政府相關單位與專家學者們呼籲,針對台灣現有的道路相關法規,應該再次全面、通盤的以當前車輛性能、道路狀況與實際用路情形加以考量重新制定,並同時針對駕駛執照考照制度的全面強化並嚴格執行,方能有效避免同樣意外的再次發生。從駕駛、道路的源頭開始改變,而非一昧的以禁止、或是慢速為修改重點,方能在提升用路效應的前提上,同時提升道路安全,而非因噎廢食的顧及安全而犧牲掉了多數用路者的應當權利,才是使用道路與相關規範的正途。


高速公路局雪山隧道宣導專頁連結:http://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610&p=121

 

文=葉毓中  圖=Carstuff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