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Mercedes-Benz早在1990年就曾推出190 E純電動車 奠定了今日EQ車系基礎

Mercedes-Benz以EQ來代表品牌的首次量產的電氣化車系,EQ車型是根據電動馬達、電力電子和可充電電池系統…等領域的最新發展設計的,因為這些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因此,與早期上一世紀的電動車所採取的個別實驗性質設計,來進行直接比較是困難、不公平的。然而,也許正因為如此,回顧歷史就會打開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1990年5月,Mercedes-Benz在漢諾威博覽會的創新市場展示了轉換為電力驅動的190車型(W 201)。在當時,190在長度和重量方面最接近電動車的要求,是理想的新型電池測試車輛。主要目標是評估所有部件在真實情況下的功能適用性,以及日常操作中經歷的所有振動、加速度和溫度波動。

純電190用於測試不同的驅動配置和電池系統。測試的儲能裝置主要是氯化鈉或硫鈉高能電池,其能量密度明顯高於一般的鉛電池。然而,兩個系統的工作溫度都在300攝氏度左右。在那次工業博覽會上,許多企業都表示了高度興趣。

2007M687.jpg

2007M690.jpg

後來不到一年,Mercedes-Benz就在日內瓦車展上展示了純電驅動190,當時這部190仍然是五人座設定,但不會像現在的電動車能多出更多可用的空間,驅動方式是以兩顆永磁電動馬達來驅動兩個後輪,每具馬達的峰值功率為16 kW(22 hp),因此總功率輸出為32 kW(44 hp)。

而能量由氯化鎳鈉蓄電池(Na-NiCl2)提供,在制動操作期間也可將動能回受收電池中。該概念的一個特別優點是消除了重量密集型的機械部件,因此與當時內燃引擎的量產車相比,額外增加的重量僅有200 kg。

A93F1431.jpg

而當時由於加州通過了引入零排放汽車的相關法律,因此當時電動車立即成為話題。然而,當時Mercedes-Benz並不是唯一朝這個方向採取措施的汽車製造商。從1992年起,在德國波羅的海沿岸,在呂根島進行了大規模的實地試驗,一直持續到1996年。德國政府為此項目資助了6,000萬馬克。實驗目的是在日常用車實踐測試電動車和能源系統,其共有60輛各式品牌的房車和廂型車參與。

此外,Mercedes-Benz還另外以十輛W 201車型進行各種電動馬達和電池組合驅動部件的測試。測試期間提供使用太陽能板的特殊充電站,以便以一致的方式測試環保概念,因為只有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才能被視為最完整的碳中和。

D100045.jpg

一年十萬公里的電動車測試

當年的測試並非全由Mercedes-Benz專業人員來進行,甚至還包含了計程車司機,在一般的用車生活中做最貼切的測試。在眾多190s之中,有一部簡直是卯起來開,一年內達到約10萬公里的峰值使用率。研究結果為電池使用壽命、可能的放電和充電週期數量、行駛範圍、能耗和可靠性提供了新的見解。在接下來的幾年裡,Mercedes-Benz將所得到的電動驅動概念應用於其他更多乘用車。既然當時測試成果不錯,那為何時至今日,純電動車才大規模蓬勃發展?這是一個好問題。

A92F1730.jpg

在1991年春季,Mercedes-Benz的新聞稿曾經提到,電池使用壽命、行駛範圍、回收、充電基礎設施和價格雖然都是影響因素,但真正發展不起來的主因是電動車在批量生產中面臨著特別高難度的挑戰。這些問題的許多答案至今日才由EQ車系獲得解決。

18C0689_03.jpg

18C0690_004.jpg

不過,1990年代所獲得的知識,非常有助於工程師在開發當今電動車時,做為全面的車輛開發知識庫。此外,當時一些負責W 201電動驅動器的工程師,至今仍然活躍於Mercedes-Benz的電動車開發,並參與了最新的專案。這種創新運動只能朝一個方向前進:前進!並把未來帶入現在。

延伸閱讀:Mercedes-Benz公佈第三代EQ Power混合動力系統數據 並推出GLE 350 de

EQA_Concept.jpg

A.jpg

Bear

曾於2002~2004任職於Option改裝車訊編輯,之後轉戰汽車銷售十餘年,擔任總代理新車及超級跑車的銷售業務及公關企劃,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作貼切的報導,以協助讀者們購車前的參考,是在下的職責以及撰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