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肌肉情 ─ 淺談美式跑車的演進歷程

隨著《變形金剛》、《玩命關頭》等電影的風行,劇中大展身手的美式跑車也揭起復興熱潮,藉由這次的美國車專題,CarStuff也回頭檢視美式跑車的演進。

近年來多部結合飛車場景的好萊塢電影如《變形金剛》、《玩命關頭》等系列的熱賣,讓沉寂已久美式跑車再度接揭開復興的旗幟,也讓臺灣的車迷朋友再次感受到美國車款的魅力。其實,若是經歷過1990年代日系車大舉入臺前的年代,一定對於路上美系車款滿街跑的情景不陌生,Chrysler、Jeep、Cadilac甚至是早已消失的Saturn與Mercury都曾經是臺灣街道上常見的風景。

在《變形金剛》系列電影中擔任大黃蜂角色出盡風頭的Camaro,也讓美式跑車有了近一步復興的機會。

雖然,隨著日系品牌的大舉入侵,臺灣車壇早已被滿滿的日系國產車所攻佔,進口車市也多半僅剩歐系品牌能夠分庭抗禮,僅存尚有勢力的美系品牌,只剩下Ford一支。不過,隨著好萊塢電影中美系跑車大放光彩的表現,也讓沉寂已久的美系跑車產品有了重見天日的復興契機。這次CarStuff人車事也藉由集合Chevrolet Camro、Dodge Chellenger、Ford Mustang,以及Victor Corss Country Tour與Indian Chief Class等美式跑車與機車的機會,回頭檢視美式跑車的發展。

美式跑車對於熟悉日系與歐系的台灣讀者可能有些陌生,但隨著電影帶動的熱潮,也逐漸為人所知。

總是被稱為Muscle Car肌肉車的美式跑車,確切的起緣或許難以考證,絕大數皆認為是在194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在美國市場,在中型或是大型房車的車格內,植入大動力輸出的V8引擎,打造擁有猛爆動力輸出的車款。1950年代,美國境內的各家車廠競相投入,後來被稱為Muscle Car的美式跑車開始大鳴大放。而這些車款多半具有雙門、中大型尺寸或全尺寸的體型,以及大馬力V8引擎與後驅設定等特色。

雙門、大尺碼、大引擎與大動力輸出是美式跑車的典型特徵。

與歐系跑車的思維有些不同Muscle Car多半不具流線外型,也不考量空氣力學的設計,甚至不追求純粹的操控駕馭樂趣。以中大型房車或是全尺寸房車為基礎發展而來的Muscle Car,也大多為2+2座的設定,比起歐系的純種跑車,Muscle Car還具有更多的日常實用性。也因此,再加上美國所風行的直線加速賽影響,Muscle Car雖然具有強大的動力輸出,卻不一定擁有出色的過彎性能或是操控表現。

美式跑車常與美國常見的直線加速賽一同出現,也常被改裝為直線加速賽車。

1960年代,美式跑車的市場再進一步被拓產,除了尺寸較大的Muscle Car外,也推出車型尺碼較小的跑車產品,其中以1964年所推出的Ford Mustang為代表。這個被稱為Pony Car的級距,雖然也採取雙門設定,但卻並非全然性能走向,而是保留較為動感的雙門設定,以較為緊湊的車身尺寸與相對實惠的價格,用以拓展車廠的銷售表現。

1964年發表的Ford Mustang是Pony Car級距的代表性產品。

隨著Mustang於市場上取得成功,其他美國車廠也相繼投入Pony Car的級距,1960年代尾聲,Chevrolet Camaro進入車市,也採用了與Mustang相同的策略設定,鎖定入門的雙門車市場。直到1970年代,Dodge才正式投入Pony Car的級距,推出Challenger與Ford Mustang、Chevrolrt Camaro以及Pontiac FireBird等車款競爭。

Chevrolet Camaro在1960年代尾聲進入市場,與Mustang同屬Pony Car級距。

Dodge一直到1970年代才推出Challenger,投入Pony Car級距市場。

雖然Pony Car級距最初誕生的理由,並非與Muscle Car一樣,追求大引擎與大動力的性能輸出,雖然也如同傳統的美國車一般,植入6缸或是更大的引擎,但最初的發想仍是作為入門級距而誕生。但為了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消費者,Pony Car除了鎖定一般消費者的實惠入門產品外,也推出有動力更為強勁、更接近傳統Muscle Car的車型,例如:Camaro SS、Mustang GT或是植入V8引擎的Dodge Challenger等,都是尺寸稍小但更具Muscle Car的產品。也與傳統的Muscle Car相同,後驅、雙門2+2座的設定,幾不考慮空氣力學的外型設計,不拘小節的內裝鋪陳與狂放的動力輸出,都是其特徵。

雖然比起傳統的Muscle Car,Pony Car的性能車形體型較小,同樣具有Muscle Car的特徵,也被今日的車迷視為Muscle Car的一員。圖為Mustang Shelby GT500。

Camaro SS不考量空力的外型、不拘小節的設計與猛爆的性能輸出,也是美式肌肉跑車中的經典。

不過,1970年代Pony Car與Muscle Car開始遇上危機,消費族群開始往天秤的兩端移動,不是改買更為緊湊、節能的小型房車,便式轉向高階豪華車款的懷抱。再加上1973年所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對於這些搭載8缸或是6缸引擎的美式跑車都是沉重的打擊。Challenge、Mustang與Camaro在1980年代都紛紛離開傳統的Pony Car設定,1978年至1983年間Challenge甚至變成Mitsubishi Galant Coupe的雙生車。Ford甚至在1980年代一度考慮推出前驅版的Mustang,而Camro也一度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之間成為類似歐系小跑車般車款。

在美式跑車式微的1980年代至2000年代上半,Camaro車系曾一度走向與歐系跑車相仿的設計。

由於失了味道,加上石油危機的衝擊,以及日系與歐系小型車款的入侵,從1970年代尾聲之後,Muscle Car或是Pony Car市場逐漸萎縮,許多車款都在1980年代寫下產品生命的休止符,即使是今日重啟生產的Challenger與Camaro都曾經在1983年與2002年一度停產,僅剩下Mustang一支存續生產至今。

Mustang車系是少數挺過美式跑車式微的年代,並一起復興的車系。

直到《變形金剛》與《玩命關頭》等系列電影重拾美式跑車,讓美式跑車在次於大螢幕上奔馳,車迷們再次重溫美式跑車那不羈的狂放性情。Challenger與Camaro等車系也陸續於2008與2010年重啟生產,讓過去經典的各色美式跑車再次回到市場。

2008年重啟生產的Challenger車系,仍然保持Challenger過去的經典樣貌。

延伸閱讀:美國心‧肌肉情 ─ Dodge Challenger & Chevrolet Camaro & Ford Mustang

延伸閱讀:美國心‧肌肉情 ─ Indian Chief Classic & Victory Cross Country Tour

延伸閱讀:美國車‧肌肉情 ─ 挑戰趨勢,美國車精神將如何延續?

文=陳奕宏 攝影=鄭捷 圖=各原廠

陳奕宏

伴著嘶吼呼嘯而過的身影,點燃了對動力的熱情,熱愛賽車也喜歡汽車,因此先後於U-CAR汽車網站以及J-Fly Racing捷飛國際分別擔任汽車網站記者與賽車部主任等職。繞了一圈後,再度回到汽車媒體產業,現於CarStuff人車事汽車網站,以編輯的身分同時擁抱心頭的兩大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