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賽車的未來?Formula E電動方程式的無聲衝擊

世上首個零排放的電動方程式賽車──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日前於北京熱鬧開跑,而這項劃時代的賽事,又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在FIA主席Jean Todt的促成下,標榜零排放的環保賽車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於2014年9月正式開跑。雖然擁有傳統方程式賽車的外觀,但捨棄傳統內燃機引擎,改搭電動馬達之後,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擺脫過去賽車高耗能、高污染的刻板印象,期望為賽車運動帶來衝擊,並且帶領賽車運動邁向新的紀元。

無聲競賽挑戰車迷接受度

賽車運動目前或許正走向的新的階段,包括F1與FIA WEC、Le Mans 24大賽等頂級賽事,正逐步向天秤的環保端傾斜,陸續導入整合電動馬達的Hybrid混合動力系統,例如2014年F1賽例中的動力單元,以及Audi、Toyota與Porsche等LMP1廠隊所使用的Hybrid賽車等,都朝向節能之路邁進。不過,Formula E跨的步伐更遠較傳統賽事巨大,直接以電動系統取代過往的內燃機引擎,讓賽車直接化身為零排放的環保賽事。

過去方程式賽車佔據車身最多位置與重量的是內燃機引擎與變速箱,在Formula E上則變成是電池與變速箱。

但這一步卻直接挑戰了車迷的接受度,多年來F1的引擎規則變動,總會出現一股反彈聲音,從V12/V10到V8,一直到現在限轉於15000rpm的V6引擎,不斷虛弱的引擎聲浪,使得賽事缺乏了聽覺的享受。而沒有內燃機引擎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看著電視轉播卻只能聽見電動馬達與變速箱運轉的高頻噪音,以及過彎時輪胎偶爾所發出的抗議,閉上眼睛,或許會以為身處於電車車廂,或者是牙醫診所之中。雖然場邊的專業DJ會撥放音樂炒熱氣氛,但對於關心賽事、享受熱血氛圍的車迷來說,卻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雖然最大輸出與性能和當今的F3賽車相當,但比賽模式下的Formula E賽車動力輸出卻有所調降,也直接影響了可看性。

除了聽覺的享受外,速度往往也是影響車迷接受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採用方程式基礎造型的Spark-Renault SRT_01E賽車,雖然其電動馬達擁有約270hp左右的最大馬力,0-100km/h的加速也僅需3秒,與現今的F3賽車相去不多,但在正賽之中,在比賽模式下的賽車只會有202.5hp左右的出力,直接影響的是比賽中的速度,也連帶影響了收看轉播的精采程度。加上電源消耗額度的規則,也會讓車手在拼搏時更加小心謹慎。

由於電池的重量超過百公斤,並且與變速箱一起作為車身結構的一部份,所以比賽中更換電池並不被允許。同時,為了避免觸電,比賽中也不允許對車輛進行充電。

而由於目前電池容量,以及賽例不允許賽車於練習、排位賽與正賽間為賽車進行充電的關係,Spark-Renault SRT_01E賽車上所搭載的電池容量無法應付一場完整的比賽。於是規則強制要求每位車手都必須進站,而進站所進行的不是傳統賽車的加油、換胎,因為安全的緣故也不是直接更換電池,而是車手必須下車,更換一輛電源充足的賽車繼續面對下半場的比賽。創新的進站作業,對車手、車迷而言都是全新的感受。

增加車迷互動,讓距離不再遙遠

雖然因為性能的限制,讓Formula E賽車的速度可能不若傳統方程式賽車那樣出色,但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卻使用各種手段期望吸引車迷的關注。首先,2014/2015賽季所有10站比賽,皆選在全球各地的重要都市,如開幕戰的中國北京與閉幕戰的英國倫敦等,當然著名的摩納哥蒙地卡羅,以及美國邁阿密、巴西里約熱內盧等都市也都在年度賽程之中。零排放、低噪音的電動方程式賽車,搭配上輕鬆抵達的街道賽,讓車迷朋友們能夠更簡單的與賽事接觸。

全年賽事皆為街道賽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讓車迷能夠更輕鬆的前往比賽場地,也增加一般大眾接觸賽車的機會。

同時,為了減少擾民的程度,也讓車迷朋友更輕鬆的觀賞賽事,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的賽事週末僅僅只有一個賽事日,不再像過往比賽從週五練習、週六排位、週日決賽的賽事週末,Formula E的每個分站賽事都會在星期六完成所有的比賽,包括自由練習、排位賽與決賽等,都會在一天之內完成。也就是說,街道的封閉以及車迷的行程安排,都只有一天的時間,不僅降低對於賽道週遭民眾的影響,也可以讓更多民眾願意進入觀賽。除此之外,每場Fomrula E分站賽事中,主辦單位都會邀請專業DJ前往,並在賽場架設DJ音控臺,讓整場比賽就好似嘉年華會一般,充滿著熱情的音樂。也許,在引擎聲消失的Formula E賽事中,音樂會是另外一種聽覺的享受。

街道賽不允許車手犯錯失誤,失誤的結果往往就是造成事故、車毀,這也是街道賽迷人之處。

真正讓車迷能深入影響比賽的,是名為「Fan Boost」粉絲加速器的規則,每場比賽之前,Formula E官網皆會開放民眾票選,從20位車手中選出3位得票數最高的車手,這3位車手在比賽當中,便能獲得5秒讓賽車得到額外30kw (約40hp) 的動力輸出。換句話說,透過車迷的投票,喜愛的車手便能擁有得到額外動力的機會,讓車迷能夠直接的影響比賽的進行。在甫結束的北京站比賽中兩位巴西車手Luca di Grassi、Bruno Senna與英國籍的女車手Katherine Legge便成為首度獲得Fan Boost的3位車手。

來自英國的女車手Katherine Legge在北京的Fan Boost票選中脫穎而出。

貼近生活,未來無限可能

也許因為缺乏聲浪、速度不夠迷人,首年開跑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讓習慣於傳統賽事轉播的車迷朋友感到些許不足。不過,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卻導入許多與過去傳統歐洲賽車極為不同的概念,不僅增加與車迷之間的互動,也讓賽事當天的活動更加多元。不但能夠讓車迷有更多參與其中的感受,也更有助於吸引過去未曾接觸過賽車的一般大眾,擴大賽車的接受度。

Michelin主導的18吋圈胎組合,讓方程式賽車能與市售車更為靠近。

另外,車輛的規格也不再像是過去的方程式賽車一般,與市售車之間鴻溝愈深。尤其是Michelin所主導的18吋圈胎組合,已非過去方程式賽車慣用的小輪圈、高扁平比的圈胎搭配,讓Michelin於Formula E中所開發的輪胎資訊,能夠直接使用在未來對電動性能車配胎的開發上。同時,雖然目前電池技術的限制,讓電池重量與容量沒有辦法進一步的突破,但就如同過去賽車的開發史一般,在高強度的競賽下,或許正是讓電動車技術快速發展的契機。

講究環保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連官方用車都使用BMW i系列節能車款,並由i8擔任Safety Car。

可能,剛結束的Formula E北京站精彩度或許差強人意,扣除掉最後Nick Heidfeld與Nicolas Prost的纏鬥與事故外,還在磨合比賽方式的Formula E賽事還稍顯沉悶。但,我們或許不需要如此悲觀,也許幾年之後,電動車的技術更加進步之下,賽車的性能提升與車手對於規則熟悉度的增加,賽事的精彩度也就能有所提升,留待那時再對Formula E電動方程式作出定論或許也還不遲!

北京站比賽最後一圈的最後一彎成了該場比賽的經典鏡頭,而Nick Heidfeld嚴重事故另一方面也連帶證明了Spark-Renault SRT_01E賽車的安全性。

文=陳奕宏

陳奕宏

伴著嘶吼呼嘯而過的身影,點燃了對動力的熱情,熱愛賽車也喜歡汽車,因此先後於U-CAR汽車網站以及J-Fly Racing捷飛國際分別擔任汽車網站記者與賽車部主任等職。繞了一圈後,再度回到汽車媒體產業,現於CarStuff人車事汽車網站,以編輯的身分同時擁抱心頭的兩大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