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專欄】與其不限制,何不給予方向? 台灣大賽車賽事說明會感想

我們不能否認台灣的汽車賽事主辦單位對於動力規則過多限制會造成參賽意願大幅降低仍然過於悲觀。或者是說比賽的收益面跟規則面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當然其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大會尚未有能力驗車,所以索性完全不限制。

 

即便有後者的事實與前者的可能性,但是何不先給參賽者一個可以遵循的大方向,然後一開始採取不驗(或是抽驗)動力的方式,接著逐年從嚴? 至少這個制度以長遠來看,對誠實的參賽者是有利的。當驗車愈來愈嚴謹時,他們完全不用擔心,並且好的車手會漸漸浮出檯面,再也不是裝備競賽。 畢竟可能10個參賽者,樂觀的看待應該有8個參賽者會誠實照規則來吧?

 

有嚴謹的規則制度,才有公平且精采的比賽可以期待。

 

如果等參賽意願夠高時再來一次嚴到底,再造成適應不良,接著又會有多少人抱怨規則過嚴? 然後大會因為收益面又要妥協多少? 這樣來來回回,台灣賽車的進步幅度能有多少效率? 而事實上我們也沒有看到規則上有逐年從嚴,為什麼大鵬灣啟用即將邁入第四個年頭,賽事規則卻完全沒有進步?

 

大鵬灣啟用邁入第4個年頭,比賽規模也愈辦愈大,台灣的賽車規範卻似乎仍在牛步前進。

 

我不覺得當台灣人經濟能力好到大家都買得起廠車就叫做賽車進步。 我覺得最首要的進步是觀念,大家要有共識,車手是在同一個條條框框下公平的比賽,這才叫做賽車,不然辦計時賽來看大家發揮改裝創意就好了? 畢竟爭先賽的可看性還是比較高,比較有機會商業化。

 

雖然陸續有愈來愈多的廠車引進台灣,卻不表示台灣的賽車觀念與規則正一起進步。

 

世界上最棒最多人看的比賽難道不是規則最嚴謹的F1? 而多年過後到底是大家記得哪個車隊車子改的比較好,還是比較記得哪位車手贏比較多? 我想多數人想看的還是哪位車手突出的表現,而不是某個車隊的車改得特別好。

 

如果台灣賽車要多元化,更需要把規則定的開各種車來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這樣才會有更多車想要比賽,而不是毫無限制,變成只有那些有競爭力的車會想來跑。 這樣的思考邏輯對於想踏入比賽卻還沒有踏入的人應該相當認同吧? 試問有多少人踏入賽車前就知道會輸的話還要堅持來跑?

 

限制嚴格且是和的競賽規則,才可以讓所有廠家、車隊有方向可以依循,也才有公平的起跑點。

 

台灣賽車在分組規則是非常薄弱的一面,前述的兩大因素是有力的理由,但卻不是一直進步的藉口。

 

換個思維,是否分組更建全才能更正面的提升賽車人口?

 

舉凡各種賽事規則的規則制定,最主要有兩種目的,一個是比賽方式,一個是公平原則,這兩樣要素將大大的決定比賽的精彩度。

 

各種賽事規則的規則制定,最主要有兩種目的,一個是比賽方式,一個是公平原則。

 

台灣大賽車的50分鐘比賽其實相當適合轉播,並且比賽變數會比短程衝刺來得更刺激,這一點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而在公平原則上,分組定義仍然不夠公平與明確。

 

在分組裡面,FIA GT-3跟統規賽車輛因為有國外規則可循,相較之下應該最沒有爭議,但是街道改裝車的分組仍然不夠明確,將會出現有些車輛的實力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組別,不管是太強或是太弱。

 

FIA-GT3賽車與原廠統一規格賽車,因為有國外的規則與規範可以援引,是目前台灣比賽中規則爭議最小的。

 

事實上,國外也是有混種街道改裝車的比賽,以最鄰近的參考就是日本的 Super Taikyu,台灣的環境可以不考慮 Super Taikyu 的賽制,但是分組的方式卻可以大大的參考。

 

以下是對於分組規則的建議跟方向

 

 

 

作者簡歷:

 

黃于晏 Jaku

 

賽車資歷10年

美國 S2000 挑戰賽 創辦人

Taiwan Club Racer 創辦人

多項場地記錄保持人

多項爬山賽冠軍

多項場地賽冠軍

多項卡丁賽冠軍

 

文=黃于晏 編輯=陳奕宏

陳奕宏

伴著嘶吼呼嘯而過的身影,點燃了對動力的熱情,熱愛賽車也喜歡汽車,因此先後於U-CAR汽車網站以及J-Fly Racing捷飛國際分別擔任汽車網站記者與賽車部主任等職。繞了一圈後,再度回到汽車媒體產業,現於CarStuff人車事汽車網站,以編輯的身分同時擁抱心頭的兩大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