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痕跡的導入「日本傳統」工藝
與過去 QX60 大量採用曲線勾勒而成的設計相比,新一代 QX60 完整延續 QX60 Monograph 概念車精髓,將「日本傳統」工藝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延續全車各處,為了讓視覺上更加“寬闊”,車頭也相當有學問,銳利的LED燈組設計搭配源自日式傳統摺紙工藝「雙拱形」水箱罩與內網,左右二側類進氣口也採用相同的設計,至於保險桿下緣則嵌入鍍鉻護板,增加了層次感、精緻感。
為了降低 5米長的碩大車身視覺感,這次主導設計的Alfonso Albaisa 刻意拋棄過去那種曲線設計,反而以直線條取而代之,像是位置挑高的水平車頭線條、鈑金隆起的葉子板、單一兩道上下肩線和長輪距等相當引人注目,堪稱品牌標誌的「彎月型」D柱則是以一整片玻璃搭配「隱藏式」D 柱設計手法給取代,而上下窗框的刀刃式鍍鉻飾條則刻劃出「懸浮式」車頂,比較可惜的是概念車“和服編織”的圖案因為成本考量並沒出現在 QX60 上。
相較於霸氣的車頭,車尾同樣延續大氣的格局, LED 橫幅「琴鍵」尾燈組搭配下移的牌照框,以及「INFINITNI」字體懸掛於中央,最後在尾門上以一道曲線勾勒,而延續車頭保險桿的銀色飾板設計,除了塑造SUV運動全能氣息、更高度保留概念車的設計,確實讓 QX60 煥然一新。
簡約和室內裝
進到車內,我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終於沒有一堆按鍵了!當然 Infiniti 還是有保留一些常用的實體按鍵與選鈕,但都位處在中央鞍座上,使得整個介面營造出一種開放、誘人的氛圍,更大量採用量身定制的柔軟軟質皮革與塑膠觸感材質鋪成,最高級的規格Autograph 六人座套件則會多出菱格紋鋪成,搭配點綴得宜的氣氛燈,讓在進出時提供柔和的照明。
另外一個革命就是導入全新的 INFINITI InTouch™ 12.3 吋主機,除了具備無線 Apple CarPlay 和有線 USB 的 Android Auto,還擁有原廠衛星導航、左右座椅按摩調整顯示....等功能,而且支援觸控的方式,讓中央鞍座的旋鈕設計顯得較為雞肋,只是為了呈現出 16:9 的顯示規格,右半部 1/3 只能顯示時鐘、導航目的地等功能,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至於率先導入的 12.3 吋動態數位儀表解析度相當好,能夠顯示例如車輛資訊、導航信息、AWD系統作動等訊息,並可搭配 10.8 吋抬頭顯示器一同使用。
其他配備包括無線充電、Wi-Fi 連接、電容式三區恆溫空調觸控附 Plasmacluster 負離子空氣清淨功能、加熱方向盤、雙前座加熱/通風/按摩功能、七個 USB 充電端口、Bose Performance 系列 17 揚聲器音響系統、全景天窗等等,可說是應有盡有。
在車內細節上有著日式「湧浪」的小巧思
三排全員尊重的上方冷氣出風口,實際使用下冷房效果極佳。
這次 Infiniti 導入全數位後視鏡設計,實際使用上會發現解析度相當高,無論是在隧道或是在強光下都能清晰地看到車後。
終於將 ProPILOT 導入其中!
雖然上一代 QX60 到後期已經將 ProACTIVE 系統列為標配,包含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系統附超車輔助、PFCW 超視距車輛追撞警示系統、PFEB 自動急停輔助系統附行人偵測、LED主動轉向頭燈(旗艦款)、HBA 自動遠光燈切換、RCTA 後方側向交通警示、BSM 盲點偵測系統、LKA 車道維持系統、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與AVM環景顯示附MOD物體偵測等,不過因為世代太舊並沒有所謂的 ProPilot Assist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如今 QX60 也成為 Infiniti 首款具備此一系統的車款,除了導入新一代毫米波雷達和攝影機技術,最主要的就是強化 LKA 車道維持功能,能偵測路面標線及前方車輛以將車輛維持於車道中央行駛,同時下坡時若車速超過ICC設定車速,會自動減速維持車速,實際測試下確實有著更和緩舒適的減速,而在過彎時系統也能作動緩慢轉向,讓乘客不會覺得不適。
此外 ICC 啟動後若開啟左側方向燈系統會自動加速,系統會得知駕駛打算超車,因此整個超車流程會更流暢。
為家庭所打造
寬廣七人座設定
QX60 雖然進入到第二世代,不過平台其實還是維持相同的設計,但車身比第一代更短更寬,藉由更優異的空間規劃與劇院式座椅佈局,不僅車內空間依樣寬敞、甚至在後排兩排座椅折疊時提供了更大的內部載貨空間!
除了前座依舊採用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導入更柔軟紮實泡棉的“零重力”座椅,第二排和第三排同樣具備符合人體工學,實際乘坐下座椅能更舒適地與背貼齊,大腿可以佔據2/3的面積;另外第二排座椅還特別針對兒童座椅的使用,刻意打造成傾斜滑動式設計,可在保持兒童安全座椅就位的同時輕鬆一觸式進入第三排。
中央扶手後面除了二組不同規格的 USB 以外,同時很實用的配上一組 110V 的標準插頭可以方便充電,實用性滿點!
至於乘坐表現上呢?以我 168cm 進入體驗之下,QX60 第二排無論是拉到最前面,一樣可以獲得非常充裕的空間,如果將第二排稍微往前移動一些的話,受惠於第三排寬大且填充物較同級車厚實,能獲得相對合適的腿部空間,只是頭部空間受到車頂向後仰的因素下就比較壓縮,因此真的要長途使用的話可能還是要三思而下。但不得不說 Infiniti 還是有考量到第三排乘客的需求,從上方的出風口、左右二側四個杯架、USB 3.0 插頭等等,考慮相當周全。
至於行李箱空間那更不用說了,標準就有 411 公升的表現,能滿足週末三代同堂出遊時的行李;放倒第二排則有 1178 公升、全打平空間則擁有 2135 公升,裝載能力肯定是無需多說,而且第二及第三排座椅皆配置60:40分離,使空間運用更靈活,方便裝載大型物品。
此外容量高達54.1公升的地窖置物空間,隱藏式且防水設計方便收納私密或是髒污物品,而電動尾門附腳踢感應就不用多提,基本上就是豪華三排七人座SUV的標配了。
碩果僅存的 V6 配置
很美式駕馭風格的日本車
在這個 Downsizing 的世道下,要通過嚴苛的環保法規勢必只能用渦輪、MHEV 與 HEV 等技術,不過 QX60 還是反其道而行,維持 3.5 VQ35DD V6 缸內直噴引擎不變、當然也已通過六期環保法規。
看到這邊或許有讀者會問,既然中國市場的 QX60 都改用 2.0 VC TURBO 了,為什麼台灣不更進?經過詢問相關人士之後,由於目前 QX60 是在美國生產,這條產線上現階段並沒有納入 2.0 VC Turbo 的打算,加上台灣販售量沒辦法達到多條產線的規模,因此最終也只能沿用 3.5 V6 的設定。
當然對於老派的車迷來說,在這個「環保抬頭」的時代還能看到大排氣量 V6 的存在儼然是個奇蹟,就數據上來看最大馬力 295 hp/6400rpm、最大扭力366Nm/4800rpm,其實變化不大,但變速箱換成了 ZF 製造的 9 速變速箱,過去被不少車主批評的 CVT 變速箱確定走入歷史,而這具變速箱其齒比範圍可以達到 10:1,因此油耗表現提升許多。
畢竟三排座 SUV 還是以舒適為取向,因此這具引擎輸出能用「溫吞飽滿」來形容。中低轉速區間的動力還算夠用,不過由於最大輸出都要在 5000rpm 以上才會爆發,因此這個階段的輸出較為「不慍不火」,隨著速度提升才能感受到 VQ 的激情所在。當然全新的9速變速箱其換檔邏輯和速度都符合駕駛者的預期,只是偶爾要超車的時候會覺得換檔不夠果斷,需要猶豫一下才能降到合適的擋位,不得不說這種「高速為主」的調性確實很美國車的風味。
這次 QX60 在底盤上雖然維持前麥花臣、後多連桿設定,但頂級 AWD 規格換上採中央多片離合差速器進行四輪扭力分配的四輪傳動系統,並提供Standard、ECO、Snow、Sport、Individual 這五種駕駛模式。
而操控性也不會是 QX60 所強調的重點,因此在行經濱海公路時可以察覺到避震為舒適取向,速度稍快就有側傾的產生,而輕盈的轉向對於女性來說相當友好,但指向性並沒有因此被虛化、還是能讓駕駛輕易地掌控路線所在,而 AWD 系統也盡可能地讓車子能夠安穩地抓住路面。
當然舒適避震設定並不代表它就是條船,Infiniti 在阻尼設定上還是有其韌性所在,一般路面碎震幾乎可以全部過濾,即便是有些振動傳入車內也會被「零重力座椅」吸收,起伏較大時車身動態也被抑制住,簡單的說這種調性就很美國車的味道,因此開慣歐洲車的人可能要熟悉一下。
對了,QX60 的隔音也是這次進步相當明顯的地方,無論是風切聲、路噪等都隔絕得很好,除了雙層夾膠玻璃、ANC主動降噪系統以外,主動式液壓引擎腳也是一大功臣,除了「刻意」營造的高轉速時的聲浪外,全車都能擁有相當好的靜肅性。
為家庭所打造
日式豪華艦艇再度重回焦點
在 Acura RDX 沒有導入台灣之前,QX60 一直是那些想要日式精緻內蘊、又能三代同堂出遊的唯一選擇,即便後續 Lexus 以 RX L 試圖搶攻市場,但 QX60 還是把持著日系豪華三排座 SUV 的地位,上市將近 10 年還是有一定的客群支持。
眼前的 QX60 在外觀、內裝與科技配備全面進行革新之後,終於可以在豪華和性能方面與其他歐美競爭者競爭,價格方面也沒有太誇張的調漲,雖然 3.5 V6 在這個大環境下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但飽滿且線性的豐沛動力輸出,對於時常滿載需求的客群來說才是最適合的。
如果不需要七人座設定,這次 Infiniti 也首度推出 Autograph 六人座設定,藉由更高級的內裝鋪成與六人座設定來滿足需要更大第二排與有商務需求的買家,可說是面面俱到的展現。
對於 Infiniti 來說,在豪華中大型三排 SUV 市場尚未成為紅海的當下,QX60 的「滿血進化」確實為這個在台 25 年的日系豪華品牌注入不少活水、同時更有本錢搶佔市場,但是否能帶領 Infiniti 在豪華品牌階梯上成功崛起,就有待時間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