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新聞】車輛電磁檢測不用往國外跑!ARTC「整車電磁相容研測平台」正式啟用

現在的數位時代,一輛實車上最多有佔40%比重的電子產品,因此也使得這些車用電子必須十分牢靠才行。

 

隨著電子系統在車輛上的比重愈來愈大,電系產品所散發的電磁波也愈來愈大,況且,一部車上不可能只有一項電子配備,駕駛人身上會攜帶的手機、甚至平板電腦等,也都會產生電磁波,而這麼多的電磁波會不會相互牽連影響?會不會在駕車途中造成可能的危害?今天(1/22)在ARTC車輛中心開幕啟用的「電磁相容研測館」,就是負責幫消費者把關這些問題的單位。

包括經濟部施顏祥部長(右五)、ARTC劉興臺董事長(右四)與黃隆洲總經理(右一)、以及彰化縣楊仲副縣長(左三)等政商要員,均出席參與ARTC整車電磁相容研測平台的開幕啟用儀式。

 

館編「ARTC 5」的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是亞太地區最新、規模最大、同時首屈一指的車輛電磁相容研測中心;以往,國內相關車用電子產業的產品檢測,大部份都送往歐美送驗,不但耗時、又耗財;如今,僅以短短兩年興建完成的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將成為業者們省時、省錢、又放心的送測機構。

 

電磁相容作業簡稱「EMC」,英文全名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其包括有「EMI─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與「EMS─電磁耐受」(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兩個層面,前者為機器運作時所產生、可能造成其他系統受干擾的電磁波放射,後者指的則是機器運作時、所能承受週遭電磁波干擾的能耐,一邊是干擾、一邊是忍受干擾,綜合這兩項測試,即為「EMC檢測」。

「整車EMC電波暗室」直徑長達11公尺的自轉底板可容納大型車輛進行EMC測試,而為數眾多EMI、EMS測試機具,更能模擬各式電器的電磁波干擾。

 

現代人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電子設備,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旨在將車用電磁波的影響規制在一定的容許範圍內,且不得與其他車用電系相牴觸而造成影響;電磁相容研測館可接受的車用電子測試小到IC晶片、大到整輛電動巴士都能駛進研測館內進行EMC測試;而今天的啟用儀式上,ARTC就在整車EMC電波暗室內擺設一輛電動巴士,可見此研測館的容積之大。

 

「整車EMC電波暗室」內有著眾多EMI與EMS的測試配備,而這些看起來像天線的設備,能夠模擬各種電器的電波波頻、並對受測車輛的車載電系產生影響。EMC電波暗室均為可吸收電磁波的電磁吸波材料牆面,可避免電磁波反射而造成的測試誤差;這樣的概念與隱形戰機的原理相似,其實隱形戰機不是真正的隱形了,而是電波被吸收或無法反彈,使得對方偵測不到自己的存在。

「迴響室」則專供小型車進行EMC測試,室內一角的金屬攪拌扇葉能將迴響室內的電波磁場均勻撥散,以測試受測車輛的電磁耐受能力。

 

由於車載電子不像一般電子消費產品般、汰換週期都非常地短,因此車用電子設備的要求當然更為嚴苛;畢竟,買一輛車可能就得用個十幾年,所以容錯的範圍也相對更小。電磁波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各位一定有類似經驗:當手機放在音響旁邊時、又剛好有人來電,那會怎麼樣?沒錯,就會有類似「嗡─」、然後連續短聲的「嗶、嗶」聲響出現,這就是電磁波的影響。

 

「EV動力模組測試室」則專供電動車的傳動系統模組進行EMC測試,圖示為Plug-In EV的傳動系統正在進行實測。

 

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內除了剛提到、能同時進行EMI、EMS測試的整車EMC電波暗室及其控制室外,還有一間小型車專用的「迴響室」及其控制室,這間小間的迴響室,以安置於一角的大型金屬攪拌扇葉自轉,將迴響室內的電波磁場「攪拌均勻」,以測試每一部受測車輛的電磁耐受能力。第三間則是「EV動力模組測試室」,顧名思義,這是專供電動車動力傳動系統測試的空間,不是整輛電動車開進去,而是只供EV傳動系統進行EMC測試的平台。

 

本次ARTC整車電磁相容研測平台的正式啟用,也得到來自經濟部的大力支持,今天經濟部長施顏祥先生更親臨與會,並給予ARTC、以及所有國內汽車相關產業極大的肯定;施部長也表示:「ARTC整車電磁相容研測平台所執行的嚴格測試,也是為台灣組裝成車的品質把關;因此,台灣整車輸出在去年達成一年七萬輛的佳績,這樣的成果,同樣是給予ARTC與國內廠商的肯定」。

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啟用後,即代表國內相關車用電子產業的產品測試不需再依靠歐美國家了。

 

ARTC電磁相容研測館在啟用後,除了將提供國內相關業者更便捷的檢測程序外,更能提供國內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通訊產業一個進軍全球的平台;因為ARTC電磁相容研測平台可提供與國際標準同步的檢測服務,意即經ARTC測試合格的產品,即可立即向外發展,且無須國外的二次檢驗,這無疑是業者的一大利基,更是給予國內消費者的產品信心保證。

 

文 / 攝影=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