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 Taiwan持續實現「Be Your Wing」的品牌精神,致全力讓所有熱愛Honda二輪的顧客滿意,此次推出全車系購車優惠方案,希望能讓更多顧客輕鬆擁有Honda Motorcycle的車款與服務,並鼓勵新手騎士加入自由自在二輪生活的行列,一起享受騎乘的樂趣。
Honda 這次也將 2023 東京移動展視為重中之重,在上週的時候已經公佈了「Japan Mobility Show 2023」的展出摘要,包括運動概念車「Specialty Sports Concept」、4輪車「SUSTAINA-C Concept」、「Honda CI-MEV」、2輪車「Pocket Concept」、「 SC e:Concept」在內總共有 5 款新車進行全球首發亮相。
同時 Honda 與 GM 合作的首款純電車 Prologue 、泰國逆輸入的 Accord 參考出品車與從中國逆輸入的 Odyssey 也將會在日本市場首度亮相!
SUV領導品牌Honda CR-V,以顛覆未來的造車思維,實現高品質妥善率與絕佳的中古車品牌價值,至今已累積超過27萬台車主的一致肯定。全新世代CR-V憑藉超越標竿的極致安全配備、跨級距車室空間、高質感內裝與霸氣外型,廣受無數消費者青睞,上市以來供不應求,在Honda Taiwan追加生產下,達成CR-V 9月領牌1,388台的傲視成績,榮登「中型SUV銷售No.1」寶座,展現CR-V全面壓倒性的強勢產品力與無可撼動的銷售霸主地位。
在去年 11 月正式發表、今年第一季發售的全新 11代目Accord 車型,車身尺寸變得更大、長度更長,配合全新的設計語言,使得 Accord 順理成章的成為目前品牌中「最高級」的旗艦車款。而在北美、中國市場陸續發售之後,日本國內市場也在近日宣佈將於 2024 年春季發售,實車則是搶先給予媒體體驗。
由於中大型房車在日本的銷售佔比較低,因此這次 11 代目日規式樣 Accord 還是維持泰國廠逆輸入的方式導入。不過較為特別的是,此回 Accord 日規設定上將與中國市場規格相同,也就是說其實廣汽本田雅閣的設定已經成為北美市場以外的基準,日後也可能會導入美規車型上。
Honda精心設計的旗艦車型NSX是最能代表日本的終極超級跑車之一。這本最新更新和修訂的第三版書籍非常詳細地記錄了Honda/Acura NSX從初推出到2022年生產結束的權威歷史,並包含了相關的賽車活動。而特色是令人驚歎的彩色圖片、廣告資料和對Honda主要人員的採訪,它們共同講述了NSX的真實故事。
如果你是Honda迷的話,應該會知道日本茂木賽車場旁有個 Honda Collection Hall 博物館,裡頭展示了所有 Honda 創廠以來的全部車型、摩托車、動力設備、賽車等。而其實美國 Honda of America 總部也有個很秘密的Honda Collection Hall 收藏,但長久以來他都不對外開放、僅有媒體相關人士才能「一親芳澤」。
如今 Honda of America 宣布 American Honda Collection Hall 將在南加州 Terrance 正式開幕,也就是 Honda of America 總部內,讓遊客可以一睹 60 多輛歷史悠久且重要的 Honda、Acura、摩托車、動力設備、賽車機器、引擎和概念模型,以及圖像、圖形和影片演示。展出的產品代表了 Honda of America 自 1959 年成立以來的60 多年歷史,更是日本以外的第一家Honda公司。
Honda CR-V自導入台灣以來,以強勁的動力性能,融合房車的舒適性、旅行車的空間機能性,締造劃世代的嶄新商品引領SUV級距風潮,深受各年齡層消費者喜愛,並以高品質妥善率與絕佳的中古車品牌價值,至今已累積超過27萬台的銷售佳績,獲得市場優異的口碑與信賴。
All-new CR-V延續歷代優異基礎,以超越標竿再進化之姿,塑造「完備安全科技」、「優雅質感座艙」、「跨級距百變空間」、「強悍動力性能」四大絕對優勢,自發表以來深獲各界熱烈迴響與好評,在上市首周假日來店賞車人潮絡繹不絕,創下訂單突破800張,達成Honda Taiwan單周末最高銷售紀錄,截至目前為止累計訂單已超越3,600張,成功獲得廣大消費者的高度支持與肯定,穩坐中型SUV領導者地位。
堪稱是 Honda 金雞母的 CR-V,從 1997 年首度導入台灣以來歷經五代淬煉、一直都是國產中型 SUV 的銷售王者。或許有很多人覺得 CR-V 是靠著 26 年來累積的形象紅利「坐享其成」,但不可否認的每一個世代 CR-V 都有著堅強的產品實力力抗群雄,「能各方面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就是 CR-V 最大的本錢。
而在去年 7 月於北美市場亮相的第六代 CR-V,雖然視覺上有「返璞歸真」的感覺,但整個車格其實是向上發展的,當然售價部分同步「向上」的部分確實引起不少討論,那究竟這種漲價幅度是否「物有所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