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stein B16 ridecontrol iRC衍生出的改裝避震器的基本認知

這篇開宗明義要說的是,原廠避震器絕對是最舒適最平衡的設計,如家人乘坐時間達80%以上,那麼改裝避震器將會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舒適感。但是如果是山道熱血份子,那麼改裝將是必要的升級!

由於鮮少經歷改裝避震器的洗禮,目前手上有著一輛Golf MK2自排使用國產品牌Mega Golf MK3高低可調避震器、另外一台Golf Mk2手排使用SACHS紅桶可調高低避震器配置Eibich彈簧,最後是一台BMW E30搭配Bilstein B12黃桶配黑彈簧!

綜合這些經驗,筆者還是很難形容改裝避震器的特色,以安裝Mega的強度來說,比起SACHS就偏軟,但是屬於舒適平衡但是又有抑制側傾的效果,雖比不上原廠舒適,但是對於愛開快車過彎的駕駛習慣來說,卻是頗為暢快!

以SACHS而言,就偏向偏向業餘賽道的設定,行駛在道路上偏顛簸易彈跳,不是太舒適的設定,但是跑賽車場尚可以充分享受過彎樂趣。

BMW E30今年環島時是使用原廠避震器,其實BMW車雖老,但是原廠避震器其實很有路感,比起同年份的同級車已經是兼顧舒適與性能了!但是陰錯陽差的情況下,先前購入了Bilstein B12 Pro-kit原廠強化款,安裝後確實又比原廠更加硬朗,路面的碎震比較多,但是過彎就硬朗許多,不會有軟腳發生!不過若是以跑北宜來說,要認真跑緊繃的狀況下,避震器還是不夠,所以算是一般道路強化版。但是對於要顧及舒適程度來說,這組算是最終的選擇了!再往後高的等級就是直接邁向不舒適的性能等級。

說完了改裝避震器,要來談談原廠懸吊的設計。首先是日系車偏軟的懸吊,這個被計程車司機大宗使用的車款,司機先生曾經對我說:五揚高架一個側風,車就換了一個車道,這就是原廠避震器因為舒適設定造成性能上的弱點。

印象比較深刻的BMW M5跑房車,自然會使用原廠的跑車設定,但是雖為跑車設定,比起改裝避震器還是會偏向日常使用的舒適感,兼顧舒適與性能表現!有時候這些高性能的車款,其實避震器就是由Bilstein代工!這也讓我想起了這種跑房車的確可以讓駕駛人感到很直覺的加速反應,除了動力上的先天優勢之外,其實也有部分來自於懸吊抑制車身車頭上仰的反應,讓加速感可以表現得更直接。

在安裝iRC避震器後,發現設計上專門抑制側傾的改裝避震器,其實更能感受加速的力道與減速的制動性,因為原廠設計多半加速時車頭會上仰,吸收了加速的G值,減速時車頭會下沉,加重了前煞車的負荷,但是安裝了改裝避震器,尤其是比較偏向競技型的話,加速就會有更俐落的力道,減速煞車也會感到車身的下沉,而非車頭下沉點頭。

這次使用了Golf MK5 GT車款來安裝Bilstein B16 ridecontrol iRC電子可智慧型手機調整避震器,由於可以分六段方式控制,還加上微調整與記錄監控,可說是打破改裝避震器只能有一種用途跟思維!雖說軟硬可調的PSS9/10有多種調整,但是還是偏向競技用,iRC具備了原先Bilstein B16 ridecontrol的功能,但是外加到手機可以手動調整強弱的程度,原先的初階版只能用按鈕進行原廠設計的三級模式Comfort+、normal、Sport+切換,進階到多三種Comfortl、Auto、Sport模式,但是因為未有操作手冊,所以無法得知該模式的特色與設定邏輯。

但是安裝了兩週,也沒有特別跑山路測試,但是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原廠的全路面舒適設定再也回不來了。

由於沒有資料,藉著跑跑士林的中社路,看看B16 ridecontrol的基本三模式Comfort+、normal、Sport+的差異化,曾經有被告知,這三組的差異化差不多是B12到PSS10的最硬,B12有體驗過大概的表現,但是PSS10沒有坐過,所以可以稍微猜想一下。

來回在中社路做各種轉向與路況體驗,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項的體驗分享:過彎軟腳、轉向側傾、加速抬頭、減速低頭、過坑洞抖動、震動、車身搖晃的狀況。

首先是原廠有告知,Comfort+是針對比較不好的路況,normal應該是街道設定,Sport+應該是跑彎道使用!

先用Comfrot+跑一趟,發現過彎軟腳的情況比原廠改善不小,但是跟Sport+相比就還是會側傾一些,有差異化,加減速的車身狀況都比原廠好,不會抬頭與低頭。過坑洞時低速抖動小、高速碎震也小。

normal模式較Comfrot+在轉彎時的側傾不容易察覺出來,但是過坑洞的低速抖動比較大、高速碎震算小,彎道側傾感覺不明顯。目前的感覺是normal比較接近B12 Pro-Kit。

最後是Sport+模式,過彎側傾最少,有感覺避震器變硬,但是低速過坑洞的抖動較前兩個模式較大,有點像瞬間點頭過Q反彈,筆者猜想德國在設計這種運動模式過彎時,是道路品質好或是賽道的標準來設計,讓避震器專心在抑制彎道的側傾,而非遇到高低不平路面彈跳的反應,所以如果高速過彎中遇到不平整路面,軟Q型抖動會比其他模式明顯,這是一件很妙的事情,然後高速過不平路面的碎震較明顯,也是呈現過Q反應。但是如果前提是路面平坦有如內湖科技園區的標準,那麼調整到這個模式可說過彎有如行在軌道上,可以這樣做結論。

所有的模式,在高速行過輕微不平路況的時候,大概是時速70公里以上,抑制震動都還算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市區限速標準50公里或是以下,那麼抖動就會較為明顯,證明了抑制震動不是此款多功能避震器的主要設計核心,Q度雖然都具備,但是Sport+震幅大到有點跳跳車的初階版,還是會遭到家人抱怨!

讓車輛可以兼顧道路上的舒適與性能要求,一組花費可以讓愛車變成六模式電子懸吊,還可以微調強度,應該是相當適合對改裝熱愛的車主!不過要再次強調,原廠的舒適性與平衡性,還是改裝避震器無法取代的。然後台灣普遍的路況差,尤其是出了天龍國以外的地方,對於舒適度的要求都會是比較大的考驗。

最後與同業討論,本篇是以原廠17吋輪圈搭配改裝,如果以18吋或是19吋的輪圈提升,同業是18吋會讓改裝懸吊的表現更好!但是因為此次體驗並沒有升級輪圈,所以暫時就以17吋原廠設定來評論。

 

楊欣儒 Yang Hsin-Ju

1992進入一手車訊雜誌社擔任編輯,負責2手車訊創刊,超越車訊創刊編輯,一手車訊總經理特助、網路部經理、業務部經理、人車誌國際中文版Car And Driver業務部經理!以上。現任人車事總編輯。喜愛80-90年代老車,特別喜愛VW Golf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