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盡情駕馭─Subaru WRX/WRX STI菲律賓360秒超淺嚐試駕!

在意美汽車的安排下,Subaru最新高性能車款WRX與WRX STI得以在全球首發後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在亞洲進行發表,而且為了讓東南亞的汽車媒體可以進一步體驗全新WRX與WRX STI,更直接於菲律賓的Clark International Speedway賽道舉辦發表會與試駕體驗活動,讓人在接到邀請時感到滿心期待!

這次於菲律賓舉行的WRX/WRX STI亞洲發表會於Clark International Speedway賽道舉辦,在約4km的賽道中主辦單位共規劃四個體驗關卡。

然而自馬尼拉近郊的Taguig City出發,經過約兩個小時車程抵達Clark International Speedway賽道後,卻讓人感到有些失望,因為到了活動現場,除了室內的新車發表會,在室外、賽道上所安排的體驗活動,其實與原本預期的有所落差,與其說是新車試駕活動,實際上卻是全品牌產品體驗活動,主辦單位在Clark International Speedway賽道中共規劃了四個體驗關卡,只有在其中的兩個關卡中可以體驗到全新WRX與WRX STI,而且其中一關還是讓車手載著跑,只能試乘體驗、不能開,最終只有一關卡是可以真正開到全新WRX與WRX STI,這時只好安慰自己,至少以一般新車全球發表後的時間排程來看,我們算是很早可以開到這兩台新車的人了。

在發表會簡報中,原廠開發工程師,提供了一些WRX STI的動態測試數據,包括轉向時,轉動方向盤後車輛實際轉向產生G值的時間由原本的0.27秒縮短至0.1秒,高速過彎時側向G值可達0.98G,以及在0.5G的側向加速度下,側傾由原來的1.8度至2.0度左右縮小到僅有0.5度左右等等數據。

首先,在直線路段上所安排的Performance Course關卡,是由金氏世界記錄特技車神Russ Swift分別駕駛新舊WRX STI進行直線加速、煞停與繞錐,以賽車手精準的操控,體驗兩代車款間的差異;在室內的發表會簡報中,原廠開發工程師,提供了一些WRX STI的動態測試數據,包括轉向時,轉動方向盤後車輛實際轉向產生G值的時間由原本的0.27秒縮短至0.1秒,高速過彎時側向G值可達0.98G,以及在0.5G的側向加速度下,側傾由原來的1.8度至2.0度左右縮小到僅有0.5度左右等等數據,白話一點講就是新WRX STI無論在操控性與車輛穩定度都獲得提升。

本次負責駕駛新車的Russell Swift(暱稱為Russ)先生,是特技甩尾平行停車的金氏世界記錄保持人,他曾在1982與1983年以隊長身分率領英國Autotest汽車競賽代表隊,連續奪下兩屆優勝。2004年,他在16.07秒內達成甩尾繞圈(在汽車特技中又被稱為「甜甜圈」)10圈的驚人成績,成為該項目的金氏世界記錄保持人,等於每一圈僅花費1.6秒,在5月8日台灣發表會中,他也將來台表演各項特技!

 Performance Course關卡於約莫350公尺長的直線路段上,分別駕駛兩款車進行起步加速,然後至直線底減速後迴轉再進行繞錐。

Impreza WRX STI試乘體驗:

 

全新WRX STI試乘體驗: 

 

實際體驗,Russ Swift於約莫350公尺長的直線路段上,分別駕駛兩款車進行起步加速,然後至直線底減速後迴轉再進行繞錐,在僅僅兩車各一趟的體驗裡,於直線底的迴轉過程中,舊Impreza WRX STI會有明顯的轉向不足現象,過彎靈活度受到限制,而在新WRX STI上卻可以感受到VDC電子穩定系統適時地介入,讓車輛可以有更好的循跡性,車尾跟進的速度也明顯加快,靈活度提升不少,同時還保有很高的可控性;繞錐部分,以相近速度進行下,新WRX STI側傾抑制程度的確比較好,乘坐質感也有所進步,同時舊Impreza WRX STI則會多了一點點側滑感,安定度不如新WRX STI,只是在這來回各700m、各約40秒的體驗裡,實在無法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且車不是我開的,也不容易感受實際開起來的差異,只能把希望留在下一關。

 

在實際可以駕駛到全新WRX與WRX STI的Handling Course項目中,經過全東南亞近50位各國媒體輪流試駕體驗,台灣媒體被安排於最後一個梯次體驗,而該關卡原本的車輛安排是提供一輛全新WRX與一輛WRX STI,另兩輛為舊Impreza WRX STI與Legacy房車,但台灣媒體本次行程都將焦點放在新車上,試駕舊車對我們而言幾乎毫無意義,因此經過台灣意美汽車工作人員協調後,主辦單位將另兩輛WRX與WRX STI也都徵調過來,讓台灣媒體全數駕駛WRX與WRX STI,但原則上每個人只能在約兩公里的賽道上各開一次,全數人員輪過一輪後,再視時間狀況,讓需要多體驗的人繼續體驗。

而在四輛新車中,兩輛WRX STI皆搭載六速手排變速系統,另兩輛WRX,一輛搭載六速手排,另一輛則是搭載可模擬八速的CVT變速系統,其中搭載CVT變速系統的車型,將是引進台灣後的銷售主力,很幸運的是筆者在第二趟試駕時就分配到WRX CVT車型,第一趟則是WRX STI手排車型;經過漫長等待,終於可以實際試駕到新車,出發後先是一段約450m的直線加速路段,由於第一次接觸全新WRX STI,因此對於它的性格與介面還不夠熟悉,在加速過程中一度以為自己排檔不夠確實,沒有進到該進的檔位,後來才發現是自己多慮了,全新WRX STI比起以往的Impreza WRX STI容易駕馭許多,不僅離合器接點很容易掌握,排檔行程與各檔位置安排都相當適中,在進行換檔幾次後,就可以輕易地習慣操作手感,同時,踏板間的距離安排也同樣適切,要做跟趾動作相當容易,比起許多手排性能車,全新WRX STI真是好上手。

全新WRX STI皆搭載六速手排變速系統。

全新WRX STI在操作介面上十分容易上手。

全新WRX STI搭載2.5升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300ps最大馬力與41.5kgm峰值扭力。

在完成直線路段後,進入連續彎道,由於試駕過程中全程都有原廠教練陪同,並且會依著事先設定的路線予以指導,告訴你哪裡該煞車、哪裡該換檔,好處是可以減少賽道熟悉的時間,但相對的也無法盡情、甚至是放縱地盡力操駕,因此,就這樣在車輛與賽道都不是太熟悉下,跑完了第一趟。

緊接著換到WRX CVT車型,加速過程中,第一個感受是其搭載的CVT變速系統並沒有過去此類變速系統所擁有的加速遲滯感,轉速提升的速度頗快,而且在進檔時還會有銜接的頓挫感,增加熱血程度,在進彎減速時,也會適度降檔應對,反應頗為聰明,在少了手排車的換檔動作下,讓我可以更專注於操駕車輛,這時終於可以感受多一點WRX 與舊車型進步幅度有多少,相較於舊車型,新WRX對於路面回饋的質感進步非常多,在平整的賽道上更可以體驗到細緻的路感,同時在車身剛性強化後,紮實度也有所提昇,在連續彎道中,只要依循著教練指示,行雲流水間就又完成了第二趟體驗。

全新WRX將有六速手排予可模擬八速的CVT兩種變速系統可選擇。

至此,原以為花了三天的時間,新車試駕體驗就如此結束,幸好,時間充裕,加上不少未試駕到WRX CVT車型的媒體朋友,皆爭取想要試駕WRX CVT車型,因此,試駕體驗行程繼續,而我也趁此機會,看到有車回來就搶著上,所以在第三趟體驗時,再度駕駛WRX STI上場,這回有了前一次的經驗後,整個駕駛與換檔過程變得更為順暢,同時還將SI-Drive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模式調至高性能(Sport Sharp)模式,並以專屬的DCCD可調式中央差速器調至完全鎖定,此時,WRX STI不僅性能輸出更為奔放,過彎極限也所增加,其中DCCD可調式中央差速器可調整前後輪的動力輸出比例,並具有六階段調整範圍,但新車型於各分段可調整的比例設定為何,至今意美汽車方面尚未有明確答覆,加上體驗時間過短,實在無法好好一段一段進行體驗。

全新WRX STI配有DCCD可調式中央差速器,可調整前後輪的動力輸出比例,並具有六階段調整範圍,但新車型於各分段可調整的比例設定為何,至今,原廠尚未有明確答覆,加上體驗時間過短,實在無法好好一段一段的體驗。

全新WRX與WRX STI於中控台上方都設有多功能顯示螢幕,可顯示行車電腦、渦輪增壓增壓值、動力分配等資訊。

隨著完成第三趟體驗,眾家媒體仍然未完全試駕到WRX CVT車型,藉此機會,我又開了一趟搭載手排變速系統的WRX,與擁有300ps最大馬力的WRX STI相比,最大馬力〝僅〞268ps的WRX變得好溫馴,整個駕馭感更為親民,但實際上它在過彎極限上卻一點都不會輸WRX STI,雖然加速表現不像WRX STI那麼夠勁,但整體協調性更好,對於剛接觸這兩輛車的人來說,在陌生環境下,開WRX搞不好可以開得比WRX STI來得快,其給予駕駛者的信心比較多,當然另一個原因是我已經開了第四趟,無論車輛與場地都已經漸漸熟悉,就當原已經涼一半的熱情再度被激起時,試駕體驗時間也到了,無法繼續體驗這兩款新車在更多不同情況下的動態表現;在此項目中,我已經是同行媒體試駕體驗最多趟的一個,但是在約2km的賽道上駕駛一圈約莫只需90秒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大概總共只開了約360秒,實在讓人意猶未盡,若加上前一個關卡、兩趟加起來約160秒的試乘體驗,以及前前後後移動的時間,這趟菲律賓之行,能夠體驗兩款新車動態感受的時間大約就只有600秒,也就是十分鐘,所以,大家別怪我駑鈍,在這麼短的體驗時間中,要我說出更多有關這兩款新車的試駕感受,實在很難!

全新WRX搭載2.0升渦輪增壓引擎,可出268ps最大馬力與35.7kgm峰值扭力。

幸好,全新WRX與WRX STI很快的就要在5月8日於台灣發表,而台灣意美汽車也將於台灣另安排試駕時間,屆時我們將可以在台灣好好的試駕這兩款新車,也請各位網友耐心等待日後更詳盡的試駕報導!

 

文/攝影=李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