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力抬頭,國產車撞擊測試結果難公開?

日前「國產車上市前,必須強制公開ARTC撞擊測試結果,並依照國外將結果分級」的議題在國發會所成立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獲得了超過5千筆附議,然而主管機關交通部卻以「經費不足、無迫切需要及回歸市場」等理由建請車商自行公布撞擊測試結果,引起網路一陣罵聲,認為交通部是在保障車商權益而不顧民眾權益。

鑑於消費者意識抬頭,安全已經成為了購車族的首要購車指標,這點可由進口車與國產車改買比例逐念拉近略知一二,因為進口車都有經過認證的撞擊單位測試,並且將測試結果數據化並分級,資訊一切透明,然而國產車卻從未有這樣的待遇,讓人相當納悶是沒做撞擊測試呢?還是結果並不公開?

4.jpg

事實上,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國內銷售的新型式車輛小客/小貨車必須在交通部核可的國內外測試機構執行碰撞測試,測試合格後方能上市販售,也就是說2008年後的新款車輛,都是通過國內碰撞法規的;而自2010年起1月1日起,所有型式的小客/小貨車都要通過碰撞法規才准許販售。

而根據公路法第63條規定,對於新上市車輛,領牌前都需通過由交通部認可國內外16家檢測機構(國內1家、國外15家)的碰撞測試(國產車均於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執行,而進口車輛則採用國外檢測機構之測試數據),再將測試結果送至車輛安全審驗中心(VSCC)取得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即可上市,不過評分標準只有及格與否,測試數據並不會公開。

而之所以不公開,乃是因為依台灣車輛管理制度,車商將受測車輛送至主關機關認可之任一檢測機構,廠商需向檢測機構申請檢測及付費,因此相關檢測報告所有權屬廠商所有,主管機關並未賦予檢測機構公開測試數據之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麼議題中所探討「必須強制公開ARTC撞擊測試結果」會有適法性的問題。

3.jpg

當然,民眾還是有些疑慮,為何常聽國外有所謂的NCAP制度,而且都有完善的測試成績可供查閱,以國人最常見的Euro NCAP為例,不僅有對應的分數可做參考,撞擊測試影片也是公開透明,更重要的是還有明確的星等評比,讓消費者得以一目瞭然,也讓車商得以做為借鏡。

NCAP是New Assessment Program新車評鑑計畫的縮寫,此制度始於美國,乃是針對以上市車輛,進行不同於法規的測試評比,通常會比法規規範嚴苛許多,所以法規與NCAP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架構,簡單來說,法規乃是要求所有欲上市車輛(車型)都要達到60分及格,只有OK與NG(Not Good)之分;但NCAP制度則是再針對這些已上市的車輛(車型)再透過更嚴苛的測試進行評比,並將測試結果以量化的方式公開給一般消費者。

目前多數先進汽車工業國家或是區域經濟都有相關的NCAP制度,測試標準雖不一,但都有明確公開相關數據,讓消費者得以做為購車的參考,而國內目前則尚無NCAP制度,顯然對於民眾知的權利上大打折扣,相信這也是政府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1.jpg

民眾會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聯署「國產新車上市前須強制公開撞擊測試結果」出發點絕對是立意良善,同時也是對政府如何把關國產車安全與否提出質疑,對此政府勢必要拿出對策,而非以「經費不足、無迫切需要及回歸市場」等理由來搪塞。

不過就實務面而言,成立台灣NCAP確實有些難題需要解決,一來以國內汽車市場每年約40萬輛來看,並不像歐美日或是拉丁、東南亞等區域經濟體的汽車規模,是否能撐起NCAP整體營運花費有待商榷,還有賴政府與車商及保險業進行全盤的溝通,二來若是建立自成一套的NCAP標準,後續還可能對車商形成貿易壁壘等問題,間接造成車價上漲。

當然,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民眾在購車之前絕對有知的權利,做為媒體我們也絕對支持國產車應該有公開且透明的基本撞擊測試數據,一來讓消費者得以自行查詢,二來也能督促車商在安全面上更為精進,既然現在有了開頭,那就請政府朝這個方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