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最大輪胎極限!!淺談驅動形式與特性

隨著平價性能車款在近幾年有著逐漸抬頭的趨勢,例如 MX-5、86、BRZ、WRX等車款的問世讓享受駕馭樂趣不再那麼遙不可及,然而在享受操駕快感的同時若能夠更了解各車款驅動形式的差異,掌握後驅、四驅底盤的操駕基礎,那麼將更容易發揮愛車的戰鬥力,進而更享受與愛車奔馳的快感。

前輪驅動

Ford-Focus_ST-2015-1280-06.jpg

優點:前輪驅動車型由於引擎、變速箱、驅動軸等零件皆集中在車頭,因此相較後驅、四驅能夠省下不少的製造成本,進而成為當今市售車款的大宗。而除了價格之外,機件集合在車頭的好處也讓座艙擁有更為完整的空間運用機能,因此許多考量到通勤、載運、空間需求的車款往往都採用前驅作為設計基礎,更成為現今車款的主流驅動形式。

缺點:前驅車由於動力輸出、轉向甚至煞車等操作負擔均集中在前輪,因此無可避免的會對前輪施加較多的負擔,這樣的特性在激烈操駕過程中無可避免成為前驅車型的致命傷,一旦超出輪胎負荷便會出現轉向不足(俗稱推頭)現象,需要更為精確的控制入、出彎速度,因而需要仰賴更精確的煞車操作,對於路線也要十足熟悉才能將前驅車型開得又快又安全。

sshot-6.jpg前驅車型由於重量皆集中在車頭,還須同時肩負驅動與轉向,因此需要更為精確的減速入彎避免車速過快推頭的現象
sshot-8.jpg前驅車型較為仰賴Trail Brake技巧,延遲煞車並隨彎中車速降低逐漸放鬆煞車,利用重心前移增加前輪循跡性藉此換取較高的彎中速度

後輪驅動

Mazda-MX-5-2016-1280-2e.jpg

優點:後驅車型的優點則相當顯而易見,前輪單純負責轉向、後輪則專職提供動力輸出,這樣的佈局讓入彎減速時重心壓在轉向前輪,出彎加速時重心落在提供動力的後輪,相較於前驅車型、後驅車型的運動性能更顯渾然天成,在熟悉車況與路線後那略帶偏滑車身動態不僅樂趣十足,更是同等輸出表現的前驅車所難以匹敵。

缺點:儘管後驅車運動性能普遍較佳,但多餘的傳動軸、驅動軸等零件讓製造成本、重量等也有所增加,避無可避的傳動軸也讓後驅車款往往無法保有平坦的後座腳部空間。在激烈操駕中循序漸進的油門操作對於更顯重要,時時關注車身重心轉移、盡可能發揮前、後輪最大抓地極限才是後驅車款運動性能的關鍵。

sshot-5.jpg後驅車型前後輪各司其職、相較於前驅車擁有更高的運動性能,然而激烈操駕時對於油門細膩度更為要求,以免在彎中以Spin收場
sshot-9.jpg後驅車的路線則更接近理論上的Racing Line,細膩的油門控制與重心轉移將會是後驅車款的駕馭關鍵

 

四輪驅動

Subaru-WRX_STI-2015-1280-05.jpg

優點:四輪驅動車型最大的優勢在於四個輪胎同時保有驅動力,不論進彎循跡性、出彎所需的抓地力抑或是濕滑路面的安定性,四驅車型往往都有較好的表現,連帶也提高了駕駛的容錯程度。善用這樣的特性,四驅車型入彎時能夠盡可能延遲煞車、出彎時提早給油,讓人很難不愛上四驅所帶來的快感。

缺點:四輪驅動的操駕特性取決於系統的前、後分配比例,因此需要更為熟悉自身愛車才能發揮其四驅系統的優勢。此外由於四驅系統增添許多機件重量與成本,更多的能量耗損也讓四驅車型不利於高速表現,後續保養、維護上也比起前驅、後驅需要耗費更多心力。

 

sshot-7.jpg四驅車型的操控特性取決於系統先天設定的前、後動力分配比例,但無論如何四輪皆保有驅動力的優勢讓循跡性絕非二輪驅動車型可比擬
sshot-10.jpg四驅車型抓地力強悍的特性讓它能夠盡可能延遲煞車,待車頭轉向、對正出彎點的同時即可補油出彎,更早的補油時機也讓出彎速度得以提升

雖然驅動形式不同也讓操駕特性有所不同,但在眾多電子零件、主動安全配備輔助下,這樣的差別在當今車款已顯得微乎其微,雖然影片中針對三種驅動特性各自有著不同的最佳路線,但在台灣缺乏合理賽車環境的前提下,影片中針對四驅車型的在山路上顯然更為安全,不僅在入彎前即確實減速、延遲入彎更能保有較優良的視線角度,因此在安全至上的大前提之下享受駕馭樂趣或許才是尊重其他用路人的做法,至於影片中驅動特性不同的箇中奧妙,或許得等到賽車場上再來一探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