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洛杉磯車展:品牌 CI、SKY-X 動力與架構全面更替,Mazda 第四世代 Mazda3 帶領品牌進入新紀元!

眾所矚目的 Mazda3/Axela 第四世代車型,終於隨著洛杉磯車展開幕正式公佈在世人面前。Mazda 次世代商品群第一彈 Mazda3/Axela 已經開始於山口縣防府市防府工廠試組裝,新世代技術 SKYACTIV-X 動力總成量產的前置作業也已經完成。「 SKYACTIV-X 技術」也成為 2012 年 2月發表 SKYACTIV 第一世代新車-CX-5 之後首次的「世代交替」,連同 Mazda CI 在內都在今日的發表會現場全面公開,象徵著 Mazda 開始進入全新的紀元。

P1J16158s.jpg

全新的 Mazda3/Axela 採用次世代引擎 SKYACTIV-X、次世代車體構造技術「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與深化的魂動設計風格,日後所有 Mazda 車款都會依照此車款的設計語彙進行,因此其重要性就不需多言了。而全車造型毫不意外的採用魁 KAI Concept 的設計語彙,完全保留了概念車時期的設計特點,並導入 Vision Coupe、RX-Vision Concept 等概念車型的「次世代魂動設計 2.0」,雖然車頭一如過去採用較為細小的大燈組,但搭配標誌五角形水箱罩與相當簡潔的下進氣口設計,讓 Mazda Design 再度進化。

至於車身尺碼部分如下:

全長×全寬×全高(Sedan):4662×1797×1445mm
全長×全寬×全高(Hatchback):4459×1797×1440mm
軸距:2725mm

P1J16157s.jpg

車尾部分無論是四門或是五門掀背車型的尾燈造型,都是採用類似倒梯形橫條燈組設計,當中更採用雙圓燈具,使其看起來相當的流暢,牌照框再度下移,也就是說又回到初代、二代目的設計。因此可以說新世代 Mazda3 完全體現日本美感的精髓,同時車身大量減少折線的比例,更有如90年代 Mazda 設計的圓潤車體樣貌。

P1J16156s.jpg

進入到內裝設計,Mazda3/Axela 一樣沿用魁 KAI Concept、 Vision Coupe 的個人化座艙,雖然一樣採用獨立式螢幕設計,但冷氣出風口除了位居駕駛座儀表板二側以外,同時副駕駛座前方也具備二組,冷氣面板則上移至中央位置。中央鞍座則是 MZD CONNECT 操控介面,另外音響控制旋鈕、 EBD 電子手煞車系統、車輛控制模式等也都聚集在此。

P1J16173s.jpg

P1J16174s.jpg

P1J16162s.jpg

P1J16178s.jpg

P1J16179s.jpg

P1J16180s.jpg

P1J16181s.jpg

配備上目前原廠並沒有刻意說明,因為目前僅是做全球首發的動作,詳細配備則要等到明年春季正式發售的時候才會有更近一步的消息。

P1J16184s.jpg

P1J16182s.jpg

P1J16183s.jpg

動力系統方面,次世代引擎 SKYACTIV-X 終於正式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套運用在柴油引擎的油氣燃燒方式:壓縮點火 CI 技術轉移到汽油引擎上,不過 Mazda 重新研發改良之後將其變成 SPCCI (Spark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 ),也就是火花塞當作活塞的方式來控制壓燃的跨世代技術,使得新款 SKYACTIV-X 壓縮比再往上提升到16:1左右。

另外 SPCCI 技術實際上是在理論空燃比SI、理論空燃比SPCCI、稀薄燃燒 SPCCI 三種燃燒模式之間相互切換,這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如果依照筆者五月前往 Mazda 日本廣島先行測試原型車的規格來看,新款動力排氣量為 2.0,最大馬力大約190hp、扭力23.5kgm的水準,熱效率也會比起柴油引擎平均 40%來得好。

此外 SKYACTIV-X 引擎擁有不同的燃燒室形狀、使用 4-1 排氣系統、採用熱型火花塞、超高噴油壓力(預估從現型 SKY-G 的 206Bar 提高到 1000Bar)等,但基本上實現 SPCCI 所需要的只有高反應空氣供給單元、共軌式燃料供應裝置、以及為了精確控制點火時刻而感知燃燒室壓力的 CPS(缸內壓力傳感器)零組件。

但有趣的是,這次正式亮相的 SKYACTIV-G 動力還增加了稱之為「M-Hybrid」的 48V 輕度混合動力系統架構,藉由鋰電池驅動,不過細節上原廠依舊沒有提及。

其他依照市場規格將會有「SKYACTIV-G 1.5」、「SKYACTIV-G 2.0」、「SKYACTIV-G 2.5」;柴油引擎部分則是「SKYACTIV-D 1.8」。變速箱則具備6速自排與6速MT手排規格。

P1J16185s.jpg

P1J16186s.jpg

至於車身結構上,次世代車體構造技術「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也正式出爐,在既有的前麥花臣、後多連桿的設定全部推翻,改成 Torsion Beam 拖曳臂的結構,並將作動軸朝避震器方向緊緊固定,如此一來傳遞到簧上車體的力道可以更容易被掌控及控制。

P1J16187s.jpg

P1J16188s.jpg

當然 Mazda 引以為傲的 GVC 車身動態管理系統也升級成 GVC Plus ,不僅在過彎的時候能夠適時增加或是減少輪上扭力輸出,同時也加入煞車系統的點放控制(幅度不大),如此一來能夠讓車身更加穩定、順暢的通過彎道。搭配全新設定的輪胎組以及擴大懸吊臂的角度,可以降低垂直彈動幅度的力量傳遞到車體的感受。 

而新的 I-ACTIV AWD 系統也能與 GVC 一同作動,增加垂直 G 力感知系統,即使在溼滑路面都能夠穩住車身。不過為了容納後傳動軸,AWD 系統車型則是維持後多連桿的設定。

P1J16160s.jpg

P1J16159s.jpg

不過相信會有很多讀者們會有疑惑,為什麼將多連桿換成了拖曳臂的結構?難不成是因為在研發新技術時花費太多錢,因此只好「Cost Down」了嗎?這個疑慮在五月時曾經詢問過車輛開發本部主查 京免先生,他的答覆是 Mazda 全新平台的拖曳臂與一般的拖曳臂相比,無論是製程與設計上都略有不同,是藉由改變鋼板形狀(長方形鋼板裁成中間內凹的形狀),再沖壓成型,同時改善接合點錯位的情形,並且將束角強化 14%、傾角強化 50% 達到強化結構跟輕量化的目的。

SEDAN 版本

P1J16169s.jpg

P1J16170s.jpg

P1J16168s.jpg

P1J16165s.jpg

P1J16172s.jpg

P1J16164s.jpg

P1J16163s.jpg

P1J16167s.jpg

值得一提的是,Mazda 也隨著全新世代 Mazda3的推出,正式宣佈未來品牌的 CI 將會有所更換,眼尖的讀者們應該會發現「MAZDA3」與「MAZDA」廠徽都全面更新,無論是字體或是廠徽樣式都完全不同,這些都是 Mazda 原廠向外界表達,整個品牌將從 Mazda3 與其 SKYACTIV-X/次世代車體構造技術「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開始,邁入全新紀元的意義。

P1J16176s.jpg

P1J16175s.jpg